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体现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推导力,倡导学生主动动手、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下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卖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情绪高涨,不但认识了人民币,还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并很快得出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课堂教学时,还可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材,说说数学史上符号、公式的创造、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的。如:在学习圆时,说说圆周率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数学情境的创设或再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二、引发产生问题,引导主动探索
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时,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要有意通过情境、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要认真对待、态度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加以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和表扬。
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而不是复制一遍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了一道5+5+5+5+3。快嘴的学生说不能写出乘法算式了。我问为什么,学生说这几个不是相同的加数,马上有学生说可以变通,很快找出4×5+3、5×5-2两道算式,通过这个变异,指导学生动脑,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必须积极地去开发,学生才会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显,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让学生摸摸手、脸、桌面、书封面、作业本封面、黑板面,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感知面积的概念。在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观察面积和所摆图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议一议,很快地推导上了长方形面积=长×宽,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公式推导的难点。
凭借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生参与程度高,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交流,与人分享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与人分享,教学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就能让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我先布置学生拿来不同的年历,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发现了什么。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并作学习记录。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梳理,很快解决了“大月、小月、二月是个特殊月”及“平年、闰年”的知识,并学会了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通过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所获取的知识更为深刻。
五、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画出自己学校的方位图。学生交来的作品五彩缤纷,有的用鉛笔,有的用彩笔,有的还配上了剪贴或绘制的图案;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要作一张作息时间表,有的用普通计时法,有的用24时计时法,还配上了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时间安排根据个人爱好,科学、合理,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熠熠生辉。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安排了“买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卖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情绪高涨,不但认识了人民币,还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并很快得出人民币单位有“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课堂教学时,还可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材,说说数学史上符号、公式的创造、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的。如:在学习圆时,说说圆周率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数学情境的创设或再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空间和良好的氛围。
二、引发产生问题,引导主动探索
学贵有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时,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要有意通过情境、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要认真对待、态度和蔼,对于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加以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而要沙里淘金,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和表扬。
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再创造的学习,而不是复制一遍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促进思维。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了一道5+5+5+5+3。快嘴的学生说不能写出乘法算式了。我问为什么,学生说这几个不是相同的加数,马上有学生说可以变通,很快找出4×5+3、5×5-2两道算式,通过这个变异,指导学生动脑,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转而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些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必须积极地去开发,学生才会乐于思考、勇于探索。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显,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教学“面积”的概念时,让学生摸摸手、脸、桌面、书封面、作业本封面、黑板面,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感知面积的概念。在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形,并观察面积和所摆图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学生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议一议,很快地推导上了长方形面积=长×宽,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公式推导的难点。
凭借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记得牢,学生参与程度高,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挖掘和体现,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交流,与人分享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与人分享,教学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就能让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如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我先布置学生拿来不同的年历,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发现了什么。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并作学习记录。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梳理,很快解决了“大月、小月、二月是个特殊月”及“平年、闰年”的知识,并学会了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通过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合作得以有效进行,所获取的知识更为深刻。
五、联系实际,综合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画出自己学校的方位图。学生交来的作品五彩缤纷,有的用鉛笔,有的用彩笔,有的还配上了剪贴或绘制的图案;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让学生要作一张作息时间表,有的用普通计时法,有的用24时计时法,还配上了精美的图案、绚丽的色彩,时间安排根据个人爱好,科学、合理,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又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探索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