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学校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实现与新高考的完美对接,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同时,正在积极进行课程上的改革。为提升高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課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本校实际与先进经验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课改;教师教学;学生能力;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5-0037-02
高中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凝练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为提升高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我们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我们应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的。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学科的教材知识几乎是划等号的。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教学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由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老老实实地去“啃”教材,有的甚至就是在背教材。
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还包括许多教材以外的知识和内容,这些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我们应认识到,教材知识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生活和科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大教材(广义教材)的观念,即教材绝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社会生活也是一本大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的关系
有教学,就应有检测教学的手段。考试是检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考试,就必然有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就一定强。考试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只是检验学生分数高低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过分注重教学成绩,有的甚至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师生的惟一重要指标。新课改下的教学,教学成绩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仍然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的功能,但它应更多地体现在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发展方面,而不应仅仅体现在甄别与选拔方面。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成绩的评价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更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我们既不能过分注重,把它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否定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恰当、合理、有效地利用它。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有课堂教学,就有课内与课外关系的存在,这也是教学中一个持久的话题。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教学,课堂教学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教与学关系的集中展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但问题是课堂内与课堂外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的课外活动对整个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所谓的“课外活动”多数也只是让学生把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在课下完成,而很少安排一些较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出现一定的弱势,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新课改下的教学在强调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且应强化学生的课外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仅仅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延伸,它还应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多种实践能力形成的必然选择。
五、本校实际与先进经验的关系
目前,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到一些课改先进的学校去取经、学习,并将一些先进的做法拿来运用,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学习、借鉴得好的话,可以使这些学校少走弯路,尽快走上健康科学的课改之路。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学习者能否把先进的外地经验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些学校把一些学校的先进经验照搬过来,结果在本校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最后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此可见,新课改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所学校面对新课改,既不能坐等观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外地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要研究,更要加以选择,一定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取舍,而不能通盘吸收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别的地区或学校是先进的经验,到本地学校就未必是先进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而盲目利用的话,最终就可能会碰钉子,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课改;教师教学;学生能力;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5-0037-02
高中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优化了课程结构、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凝练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为提升高中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改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我们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不同的。我们应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标的。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知识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学科的教材知识几乎是划等号的。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教学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由于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老老实实地去“啃”教材,有的甚至就是在背教材。
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还包括许多教材以外的知识和内容,这些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紧密联系。我们应认识到,教材知识是相对稳定的,但社会、生活和科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突破教材的局限,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不断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大教材(广义教材)的观念,即教材绝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社会生活也是一本大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创新教材,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的关系
有教学,就应有检测教学的手段。考试是检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考试,就必然有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他的能力就一定强。考试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只是检验学生分数高低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和教师都过分注重教学成绩,有的甚至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师生的惟一重要指标。新课改下的教学,教学成绩仍然要发挥重要作用,仍然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的功能,但它应更多地体现在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发展方面,而不应仅仅体现在甄别与选拔方面。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都应认识到,教学成绩的评价很重要,但它不是全部,更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我们既不能过分注重,把它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否定它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恰当、合理、有效地利用它。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有课堂教学,就有课内与课外关系的存在,这也是教学中一个持久的话题。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教学,课堂教学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教与学关系的集中展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渠道。但问题是课堂内与课堂外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的课外活动对整个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所谓的“课外活动”多数也只是让学生把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在课下完成,而很少安排一些较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方面出现一定的弱势,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新课改下的教学在强调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并且应强化学生的课外活动。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仅仅看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延伸,它还应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多种实践能力形成的必然选择。
五、本校实际与先进经验的关系
目前,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到一些课改先进的学校去取经、学习,并将一些先进的做法拿来运用,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学习、借鉴得好的话,可以使这些学校少走弯路,尽快走上健康科学的课改之路。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学习者能否把先进的外地经验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些学校把一些学校的先进经验照搬过来,结果在本校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最后不是半途而废,就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由此可见,新课改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所学校面对新课改,既不能坐等观望,也不能急于求成。对于外地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要研究,更要加以选择,一定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有所取舍,而不能通盘吸收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别的地区或学校是先进的经验,到本地学校就未必是先进的。如果我们不加以区别而盲目利用的话,最终就可能会碰钉子,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