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四川省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特别是在连续经历了“5.12”汶川和“4.20”芦山地震后,四川社会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本文重点通过分析四川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提出政策取向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完善四川公共气象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为四川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气象服务;供给;对策
引言
四川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受灾区域地质灾害承载力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开展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找出制约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为完善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提供指导。
1 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现状
1.1主要供给机制
四川省目前的气象服务供给模式与全国其它省份较为一致,主要依托各级政府所属气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以财政投入为资金使用来源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1.2 有效供给的现状
通过政府财政的不断投入,四川气象监测预警业务体系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初步建立、气象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健全。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为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等气象服务、为社会重大活动和重点领域发展等提供保障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气象服务以及为防御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服务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得到有效供给,取得较好的服务成效。
2 供给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四川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从供给总量来看,供给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于气象灾害的敏感性愈发增强,四川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当前的服务供给模式在财政投入不足等情况下,缺乏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公共气象服务中,因此导致供给能力存在不足。
2.1.2 从供给结构来看,供给分布不均
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影响,如同医疗、教育、基础公共设施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地区严重落后于城市一致,四川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覆盖面,产品传播接收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不同人群与不同区域的气象信息覆盖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2.1.3 从供给质量来看,供给质量不高
一方面,公共气象服务缺乏进一步面向不同用户所需的个性化、专门化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气象服务在社会公众通俗化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尤其是针对社会公众或特定人群的气象科普宣传缺失,造成公众无法理解或认知的情况。
2.2 问题成因分析
2.2.1 政府垄断的服务模式缺乏内生动力
一方面,我国的气象服务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由各级气象部门所属单位承担,形成了相应的单一气象服务格局,普遍存在着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制约了气象服务的更大发展。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机制起主导作用,而自上而下的决策往往导致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不对称、不对等,服务脱离社会大众的需求。
2.2.2 气象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不充分
当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社会组织已成为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但就气象领域的社会组织来看,社会组织数量少、组织方式单一。目前各级气象学会是气象领域社会组织的主要构成,没有形成由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补位机制推动的气象服务体系,来很好的承担和补充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
2.2.3 政府主导下的公共财政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四川对公共气象服务较为重视,多数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投入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不足的情况仍较为明显,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的稳定投入机制未完全有效落实,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存在较多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2.4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资源配置失衡
一是服务需求与业务组织资源配置失衡。气象部门的组织构架中,各级气象服务中心,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又是气象部门依法开展经营性有偿服务的实体部门。实践中,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免更多的服务资源会倾向于经营性的有偿服务,导致公共气象服务人为出现供给不足。
二是服务实际与层级组织构架配置失衡。县级气象机构,是现有体系下气象部门最底层的服务单位,是与基层公众最为直接的接触者,但其组织体系结构却与服务内涵有较大矛盾。根据人事统计数据,四川县级气象机构真正从事业务、服务的技术人员平均不到5人,组织构架失衡导致的人力不足很难满足基层服务的提升。
2.2.5 基础气象科研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提升预报准确率是当前世界气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预报准确率不高、预报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矛盾等问题是普遍制约气象服务提升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四川还因独特的盆地地形、位于天气上游复雜的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缺乏气象监测站点等客观原因影响,导致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3 完善供给的政策取向和对策建议
3.1政策取向:完善四川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机制
3.1.1科学合理确定公共气象服务分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界分。只有科学合理界分四川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种类、标准,优先发展最基本的公共气象服务项目,才能较为合理的解决我省高原、盆周山区、平原等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均等化的问题。 3.1.2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多元参与机制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与政府提供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巨大矛盾,需要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构建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既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肯定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从而有效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3.1.3健全公共气象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要在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支撑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合理划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基础上的多方投入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匹配、与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
5.1.4改进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供给决策是公共服务落实有效供给的一项关键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机制,首先要了解社会公众对于当前服务的满意程度和需求,根据公众表达的诉求,作出科学合理的供给决策。
3.2对策建议: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2.1以科技为支撐,增强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能力
气象科技是气象服务的基础支撑,没有对气象预测预报核心技术的研究,就没有有效的气象服务产品。要加强为提升本地气象预报准确率服务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建设,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技术,建立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火险等分灾种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3.2.2以民生为根本,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都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域,以及遭受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快基层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是实现我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要加强边远山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气象观测站网覆盖密度,通过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
3.2.3以需求为牵引,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
在当前科技技术水平没有重大突破,精细化预报能力提升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加强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更是重要选择。要加强服务研究,比如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做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研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灾害承载水平等因素,形成差别化、精细化的服务方案和产品。要加强服务需求研究,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精细化的服务产品,如当前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气象服务已是迫在眉睫。
3.2.4以科普为媒介,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服务产品不同于普通的有形商品,其价值需要依托使用对象自身决策体现。要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灾害防御意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让公众理解并接受气象服务产品,真正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效益。
3.2.5 以优化配置为抓手,合理构建公共气象服务组织体系
要明确区分气象基础业务单位和服务单位职责,通过专业化区分服务单位,避免出现气象基础产品替代服务产品的情况。另一方面,应明确区分公共气象服务单位与经营性气象服务单位职责,明确气象部门承担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做到事权责任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陆林.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
[2]杨春瑰,陶恒,周莲云.我国气象服务的有效供给制度研究[J].气象软科学.2012(2).
[3]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
[4]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调研报告[Z].2015.
[5]万协成,罗红梅.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及其供给模式研究[J] .经济师.2011(10).
[6]彭莹辉,姜海如,辛源.改革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14(1).
[7]李扬富,旷万华,刘琦.四川省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研究[J] .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课题选编.2012.
[8]骆月珍,吴利红.关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浙江气象.2008(1).
[9]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基层气象台站改革调研报告[Z].2013.
关键词:气象服务;供给;对策
引言
四川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是我国气象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特别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受灾区域地质灾害承载力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气象及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开展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问题研究,找出制约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为完善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提供指导。
1 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供给现状
1.1主要供给机制
四川省目前的气象服务供给模式与全国其它省份较为一致,主要依托各级政府所属气象部门及其下属事业单位,以财政投入为资金使用来源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1.2 有效供给的现状
通过政府财政的不断投入,四川气象监测预警业务体系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初步建立、气象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健全。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为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等气象服务、为社会重大活动和重点领域发展等提供保障的专业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气象服务以及为防御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服务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得到有效供给,取得较好的服务成效。
2 供给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主要问题
四川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从供给总量来看,供给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于气象灾害的敏感性愈发增强,四川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当前的服务供给模式在财政投入不足等情况下,缺乏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公共气象服务中,因此导致供给能力存在不足。
2.1.2 从供给结构来看,供给分布不均
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等影响,如同医疗、教育、基础公共设施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地区严重落后于城市一致,四川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覆盖面,产品传播接收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别,不同人群与不同区域的气象信息覆盖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2.1.3 从供给质量来看,供给质量不高
一方面,公共气象服务缺乏进一步面向不同用户所需的个性化、专门化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气象服务在社会公众通俗化的认知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尤其是针对社会公众或特定人群的气象科普宣传缺失,造成公众无法理解或认知的情况。
2.2 问题成因分析
2.2.1 政府垄断的服务模式缺乏内生动力
一方面,我国的气象服务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由各级气象部门所属单位承担,形成了相应的单一气象服务格局,普遍存在着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制约了气象服务的更大发展。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机制起主导作用,而自上而下的决策往往导致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的不对称、不对等,服务脱离社会大众的需求。
2.2.2 气象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不充分
当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社会组织已成为公共服务的有力补充,但就气象领域的社会组织来看,社会组织数量少、组织方式单一。目前各级气象学会是气象领域社会组织的主要构成,没有形成由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补位机制推动的气象服务体系,来很好的承担和补充公共气象服务的不足。
2.2.3 政府主导下的公共财政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四川对公共气象服务较为重视,多数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投入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不足的情况仍较为明显,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的稳定投入机制未完全有效落实,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存在较多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2.4 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资源配置失衡
一是服务需求与业务组织资源配置失衡。气象部门的组织构架中,各级气象服务中心,既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又是气象部门依法开展经营性有偿服务的实体部门。实践中,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免更多的服务资源会倾向于经营性的有偿服务,导致公共气象服务人为出现供给不足。
二是服务实际与层级组织构架配置失衡。县级气象机构,是现有体系下气象部门最底层的服务单位,是与基层公众最为直接的接触者,但其组织体系结构却与服务内涵有较大矛盾。根据人事统计数据,四川县级气象机构真正从事业务、服务的技术人员平均不到5人,组织构架失衡导致的人力不足很难满足基层服务的提升。
2.2.5 基础气象科研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提升预报准确率是当前世界气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预报准确率不高、预报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社会的需求存在较大矛盾等问题是普遍制约气象服务提升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四川还因独特的盆地地形、位于天气上游复雜的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缺乏气象监测站点等客观原因影响,导致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3 完善供给的政策取向和对策建议
3.1政策取向:完善四川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机制
3.1.1科学合理确定公共气象服务分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界分。只有科学合理界分四川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种类、标准,优先发展最基本的公共气象服务项目,才能较为合理的解决我省高原、盆周山区、平原等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均等化的问题。 3.1.2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多元参与机制
面对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与政府提供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巨大矛盾,需要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构建高效、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既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肯定社会和市场的力量,从而有效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3.1.3健全公共气象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要在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支撑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合理划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基础上的多方投入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匹配、与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气象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
5.1.4改进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决策机制
供给决策是公共服务落实有效供给的一项关键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要改变“自上而下”的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机制,首先要了解社会公众对于当前服务的满意程度和需求,根据公众表达的诉求,作出科学合理的供给决策。
3.2对策建议: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3.2.1以科技为支撐,增强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能力
气象科技是气象服务的基础支撑,没有对气象预测预报核心技术的研究,就没有有效的气象服务产品。要加强为提升本地气象预报准确率服务的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建设,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技术,建立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森林草原火险等分灾种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3.2.2以民生为根本,提升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都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区域,以及遭受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加快基层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布局,是实现我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要加强边远山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气象观测站网覆盖密度,通过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解决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
3.2.3以需求为牵引,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敏感性和针对性
在当前科技技术水平没有重大突破,精细化预报能力提升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加强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更是重要选择。要加强服务研究,比如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做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研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状况、灾害承载水平等因素,形成差别化、精细化的服务方案和产品。要加强服务需求研究,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精细化的服务产品,如当前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气象服务已是迫在眉睫。
3.2.4以科普为媒介,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服务产品不同于普通的有形商品,其价值需要依托使用对象自身决策体现。要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灾害防御意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让公众理解并接受气象服务产品,真正发挥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中的效益。
3.2.5 以优化配置为抓手,合理构建公共气象服务组织体系
要明确区分气象基础业务单位和服务单位职责,通过专业化区分服务单位,避免出现气象基础产品替代服务产品的情况。另一方面,应明确区分公共气象服务单位与经营性气象服务单位职责,明确气象部门承担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做到事权责任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陆林.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
[2]杨春瑰,陶恒,周莲云.我国气象服务的有效供给制度研究[J].气象软科学.2012(2).
[3]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
[4]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调研报告[Z].2015.
[5]万协成,罗红梅.气象服务产品多元化及其供给模式研究[J] .经济师.2011(10).
[6]彭莹辉,姜海如,辛源.改革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14(1).
[7]李扬富,旷万华,刘琦.四川省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研究[J] .四川省2012年度政务调研课题选编.2012.
[8]骆月珍,吴利红.关于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浙江气象.2008(1).
[9]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基层气象台站改革调研报告[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