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智力角逐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来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分不开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没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一一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下面探讨小学语文精读课文进行了探讨。
在人教版选编的1~6年级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即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这一教学步骤的学法和教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两只小狮子》、《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执教《酸的和甜的》一文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从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是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高粱情》、《圆明园的毁灭》、《荷花》、《黄山奇石》、《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于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体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是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雨中》、《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例如,某班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于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当任课教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的问题时,学生们都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这一教学步骤要求师生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个要领是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个要领是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诀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所谓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要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感情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其主要目的和主要阅读方式与探索性阅读基本相同,其特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所以,体验性阅读很重视情境的创设(如插播有关的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和读者的联想,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所谓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有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学生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学生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了这段话。
在人教版选编的1~6年级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例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即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当然,对于内容浅显的课文,就不必采取这一教学步骤了。
这一教学步骤的学法和教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乌鸦喝水》、《两只小狮子》、《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执教《酸的和甜的》一文的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从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入手,以此作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是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我爱故乡的杨梅》、《高粱情》、《圆明园的毁灭》、《荷花》、《黄山奇石》、《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于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学生如果不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是很难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体悟《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多数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是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雨中》、《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例如,某班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对于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当任课教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的问题时,学生们都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这一教学步骤要求师生掌握两个操作要领。第一个要领是准确提出反映“深层意蕴”的探究性问题。学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第二个要领是让学生自己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诀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
所谓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要根据探究问题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感情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其主要目的和主要阅读方式与探索性阅读基本相同,其特点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所以,体验性阅读很重视情境的创设(如插播有关的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和读者的联想,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所谓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有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学生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学生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