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笑星牛振华因酒后驾车不幸去世,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引起警觉:安全开车不仅关系开车人自身的安全,还关系到他人的健康。随着小车的普及,无疑会有更多人加入有车一族,由此也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什么人不适宜开车,什么时候开车不太好。这些都是开车人必须知道的。为此,专家为你开车出行做个身体诊断。
肥胖时常易惹祸
临床印证,胖人容易犯困,尤其是驾车时常常昏昏欲睡。道理何在呢?专家指出,由于肥胖是全身性的代谢问题,胖人代谢相对于体重正常人的水平要低,血液循环和血氧供给跟不上,致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影响大脑难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精神和注意力无法集中,且应有的紧张度比常人维持的时间短,容易出现疲劳状态。
同样的工作量,胖人就可能出现供血的不足,比正常人更容易有疲劳感。精神、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往往犯困、不清醒,驾车已是勉力为之,如果再酒后出行,就更可能增加失控的几率。
避开开车两个低潮期
人们的生物钟是有差异的。有些人在上午觉得非常清醒,而有些人则喜欢晚上熬夜。但几乎每个人的生物钟都是在下午1点到3点时感到瞌睡,这就是所谓的“午后低潮期”。另外,为了行车安全也应尽量避免在凌晨2点到6点这段“低潮期”内开车。
当开车时出现了一些疲劳的征兆,如:思想不能集中或者思维不能连贯,反复打哈欠,视力聚焦有困难或者眼睛睁开很费力,甚至忽视交通信号、经常偏离车道等等,这些都是危险信号。这时不要勉强驾驶,应找个地方停车休息一会儿。如果感到疲劳的话,把车停在安全的地方,小睡15分钟~30分钟,也可以喝点咖啡或者其他能够提精神的饮品。
连续用电脑后不宜马上开车
很多白领在连续用电脑几个小时后立即去开车,这就给行车安全带来了隐患。据研究,连续观看3小时~4小时的电视后,人的视力可暂时下降30%。有人还做过这样的试验:让一组汽车司机在观看数小时电视后立即开车,结果,有9%的人无缘无故把车开出公路上的警示线,20%的人像喝醉酒似的看错了红绿灯。另一方面,电视节目也会导致精力分散和注意力不集中。此外,午间、饭后不宜开车。正常人午间、饭后都会感到困倦,胖人更容易出现问题。晚上是人一天的倦乏阶段,胖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特殊的生理条件,不能疲劳驾车。
开车应慎服的药物
药物专家认为,开车族对药物应该有选择地服用。要在医师指导下谨慎用药,剂量也要严格控制,一旦出现种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车休息。应慎服的药物包括:
安定类 如安定、氯丙嗪等,长期或大剂量服用,会产生眩晕、嗜睡、肌无力、体位性低血压和反应性下降等副作用;更严重的是视力模糊、眼球震颤,驾车时因看不准前方道路上突然变化的情况,极易导致车祸发生。
抗组织胺药 如异丙嗪、扑尔敏、赛庚啶和安其敏等,这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易产生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副作用。
抗感冒药 大多数感冒药都含有抗组织胺类药物,服后产生较多的副作用。驾驶员可改服不含抗组织胺成分的感冒药。
降血压药 如利血平、可乐定、硝普钠、哌唑嗪和甲基多巴等副作用广泛,如有视力模糊、手指颤抖和疲乏无力等。
抗生素 长期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因药物毒害脑神经,可出现头痛、耳鸣、耳聋、视物不清、颤抖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驱肠虫药 如红色蛔灵、甲苯咪唑、安乐士和肠虫清等,若过量服用易诱发黄视、绿视等色觉变化,使开车者辨认不清红绿灯,继而出现种种幻觉,直接危及司机的生命安全。
此外,有些抗心律失常药、催眠药、抗心绞痛药、解痉止痛药以及抗焦虑药等,服用后也应就地休息,以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