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江歌案中毁灭了三个家庭,江歌,刘鑫和陈世峰的家庭,这个事件中,一個受害者,一个受益者,一个行凶者。三人身上有闪光亦有黑暗,是人性的善与动机的不明确导致非正义的行为,造成的舆论与人性的思考。人性是后天修习,改造本性的一场修炼。今天,你我他仍然走在发现人性,唤醒人性和绽放人性的路上。
  【关键词】 人性 性本善 非正义 江歌案
  2016年11月3日,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残忍杀害。案件发生前,刘鑫与前男友陈世峰发生矛盾,搬到江歌处与她合租,陈世峰来到江歌和刘鑫的住处纠缠,刘鑫先进了房间,而江歌在门外为了保护刘鑫被陈世峰惨无人道地用刀多处刺伤脖子和胸部,最终因失血过多丧生。其间,刘鑫躲在门内一直没有开门。轰动一时的“江歌案”在发生一年之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频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媒体的报道,舆论的宣传让发生于2016年11月的“东京女留学生被害案”重回大众视野。随着事件的发酵,媒体舆论的引导,2017年底日本相关方面对凶手陈世峰进行了最后的判决,随后此事件的热度才逐渐降低,而本文则是浅谈在“江歌案”中涉及的道德人性问题,简单从善与非正义分析江歌、刘鑫和陈世峰三人中有关人性的方面。
  一、人性中的善与非正义
  (一)人性
  关于人性,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类,所以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人性,是所有正常人具备的人类的共性。
  (二)性本善与性向善
  儒家杰出代表人物孟子,对人性这一概念作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人之初,性本善”,即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善端”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是 一 种 “怵惕恻隐之心”,亦即一种天然的、纯粹的对处于痛苦或危难状态的他人的同情心、怜悯心,而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1]人性本善,人之性本善的出发点让江歌为刘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朴素善良的人性,裹挟着陈世峰的刀刃,浸没在岁月的长河。在事件一次次的发酵中,江歌本身人性的闪光点-善—被无限的放大,善的价值被忠孝仁义礼智信七字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义字更是诠释了江歌身上的人性品质,义乃对他者危急不求回报的帮扶。江歌替刘鑫挨受着本不应该属于她的伤害,人性的善让这样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因此丧失了生命,行凶者也正是利用江歌人性之善而将其残忍的杀害。人是善良的,人性本善,人乃性之主体,性乃相对于人之客体,而性由心生组成,心为赤,生为善,因此人性本善。
  江歌案中,事件发生之后,作为受益人刘鑫,先是逃避作证再是销声匿迹后是改姓换名,江歌妈妈在舆论中对刘鑫的声讨,刘鑫而后迫于舆论压力同意和江母沟通,新京报人物专访栏目《局面》促成了刘鑫和江歌母亲的对话,对话过程中刘鑫一度声泪俱下,道歉惭愧,可知人性向善。我国古代思想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初始人性没有善或不善,每个人都有从善或从恶的可能,人为善或为恶都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2]刘鑫迫于舆论压力而进行了道歉,体现了她向善,因此人性向善。
  (三)人性的非正义
  当我们在赞美行为时,我们只考虑行为发生的动机,并认为动机是心灵和人性情中某些原则的标志或表现。我们并不能直接发现道德的性质,因此就把行为作为外在的标志,我们称赞和赞许的最后对象仍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在江歌案中,媒体网络把陈世峰的行为称为惨无人道,罪当该死,而对陈世峰产生杀人这一行为的动机却没有明确,或许是出于愤怒让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人性各不相同,有的倾向于柔和,有的倾向于粗暴,我们说一般的人或人性既是爱的对象,也是恨的对象,没有任何现象向我们指出,有任何一种不考虑人类优点和其他条件的人性。相信陈世峰的本性是善的,而行为出发的动机确是非正义的。而非正义的行为产生之后必将会有道德人性的谴责,也有法律相应的制裁。江歌的逝去对江歌母亲是一种打击,更是会对刘鑫造成一辈子的伤痛,因为在门的另一边有人替她受伤,而紧锁门的刘鑫良心会谴责自己;当我们在做每一个选择之时,人性本善会驱使我们向善,而善良是保护不了非正义的伤害。
  二、江歌案中人性的反思
  (一)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人性本善,江歌案中江歌的行为动机源自哪里?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只能试着从最基本的“人性”的定义开始寻找答案。在搜索的时候,很难找到简单、确切又让人豁然开朗的关于“人性”的解释,有时解释越多,反倒越不清楚。在这个世界上,越是简单常见的东西,似乎越难言说。人性中包含了太多,随着信息化科技化世界的发展日日新,时时新,我们接受的信息眼花缭乱,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没有能力足以辨别,从最初的本性出发,深化价值观教育必不可缺。
  (二)加强生命教育。人性的闪光点在于善,如果给善加上主体人就是与人为善,善良不需要太多的粉饰,一个善念或善行就是一段善旅。善旅中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善行,也会遇到非正义之举。人性总是在各种场面中被考验着,或许总是显得那样渺小,渺小到面对武力和强权,束手无策;但又是那样强大,强大到在潮流的深层不断积淀,日积月累,又会强大到直击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个江歌的倒下让无数个江歌警醒。生命可贵,须当珍惜。
  【参考文献】
  [1] 孟子.公孙丑:上篇[M].杨伯峻,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16:63-64
  [2] 汪微微.人性论视角下的“江歌案”及其道德审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
  [3] 吴启纲.人性之善:以“道法自然”为思想依据的人性论统合[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作者简介:屈敏娟,女,1997年11月,河北省张家口,汉,专科,呼伦贝尔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发现金融分权能够促进地区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得到提升。金融分权的作用在西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本研究认为在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应该加快金融分权。  【关键词】 金融分权 绿色经济 面板数据 地级市  一.引言  分权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分权金融分权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郑力璇和王耀
期刊
【摘 要】 当前,刑事被告人的庭审权利保障日益受到重视。而在被告人所有庭审权利中,不得不提到被告人的对质权。对质权使被告人与证人当面对质,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实,其保障实体公正实现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首当其冲的是要保障对质权的顺利行使,也即在程序上保障被告人对质权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 刑事 被告人 对质权 保障  一、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概述  在刑事诉讼中,要形成控、辩、审三方“等腰三角形”的
期刊
【摘 要】 习惯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习惯法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它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又非纯粹的道德规范,而是介于道德于法律之间的准法规范。本文通过对千卜录部落习惯法的浅析,简要介绍了该部落的习惯法以及其在社会稳定与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习惯法 调解 解决纠纷  一、前言  千卜录部落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是青海湖边环湖八族之一,千卜录为藏语,意为“流
期刊
【摘 要】 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司法管辖模式。其旨在解决行政案件中司法地方化问题。浙江、广西等多地法院早在新行政诉讼法之前就已积极推进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制度的试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试点的深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行政干预仍然存在、诉讼成本增加等, 要实现真正的司法独立,建议建设行政案件便民网络平台及专门的行政法院。  【关键词】 相对集中管辖 行政诉讼 司法独立  一、
期刊
【摘 要】 随着认罪认罚制度的推行,加快了司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效率,也节约了较多的司法资源。在推进认罪认罚制度进程中,律师辩护权的地位越来越弱,很难达到有效辩护。前期值班律师不能充分的了解案件,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不能完全了解自己行为后果便作出了认罪认罚具结书,使得在后期庭审中审判权、辩护权遭受到检察权的罹难,削弱了审判权主导的地位,也使得辩护权成为审判制度中的傀儡,严重影响司法的公信力。  【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排污权初始分配发展现状的研究,从公平与效率视角深入剖析了初始分配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国外排污权交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创新分配方式、细化额度分配、灵活使用期限等建议。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 初始分配 公平高效  一、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提出要健全资源使用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我国学习美国等国家经验引进了排污权交
期刊
【摘 要】 道德层面没有最终的论断导致安乐死合法化问题停滞不前。本文从合法化分析和道德分析的角度解读安乐死问题。对一些混淆、误解之处给与澄清,指出了安乐类各种类型中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在道德层面上得出了安乐死并没有违反人所谓的求生的本性而需要被道德禁止的结论。  【关键词】 安乐死 合法性 正当性 道德  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人一旦得了重病就会很快死亡,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得了绝症之后的医疗干
期刊
【摘 要】 中國大陆民商事仲裁案件适用“谁主张,谁举证”[1]的原则,当一方当事人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无法提供有力证据时,往往要承担败诉的不利后果。现实中往往会存在当事人无法自行收集证据的情形,调查取证制度应运而生。本文从中国大陆仲裁调查取证制度的现状出发,研究仲裁调查取证的程序与判断基准和当事人与仲裁庭调查取证的利弊,对如何规范完善仲裁调查取证制度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 “仲裁庭 调查取证制
期刊
【摘 要】 与职务有关的“礼金”有条件地纳入了受贿的评价范围,严密了受贿罪的刑事法網。贿赂的成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判断,认定“礼金”形式贿赂时严格遵守以罪刑法定原则。明确收受“礼金”的罪与非罪界限,严从刑法罪刑法定原则,防止收受“礼金”的入罪范围过度扩张。正确掌握界定受贿罪与礼金,可以通过比较贿赂犯罪各个方面,综合判断。因受贿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如若能够判断出对价关系的存在,可以实现受贿的实质判断
期刊
【摘 要】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越跨境经济的发展。与之伴随的是中国与越南间跨国犯罪的愈发猖狂,中越已经建立的双边协商机制是开展打击跨国犯罪活动的基础,但仍出现打击跨国犯罪落后于现实需要的状况。本文拟从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探讨中越刑事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以期对中越打击跨国犯罪的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国 越南 跨国犯罪 刑事合作  一、中越打击跨国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