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探索稻草还田再生稻的增产机理,对比研究了稻草覆盖还田再生稻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增大,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显,对pH值影响不大,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孔隙度持续增加;(2)稻草还田有利于促进再生稻的生长,能提高产量9%以上,对第2年中稻产量增产5%左右。
关键词 稻草还田;再生稻;中稻;土壤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S5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7-028-02
知网出版网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5.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5-6 22:25:00
重庆市开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幅员面积3959 km2,总人口165万人;自然资源较好,年总积温6675℃,年均气温18.5℃,无霜期为306 d;年平均日照时数1463.1 h,年均降水量为1200 mm左右,适宜蓄留再生稻的面积约1万hm2。
为了进一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探索稻草覆盖还田再生稻的增产机理,2011—2013年开展了稻草覆盖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监测工作。2013年开县蓄留再生稻面积0.47万余hm2,每667 m2平均产量145 kg。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市内专家对开县“中稻—再生稻”高效模式攻关示范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再生稻百亩攻关片每667 m2平均产量479.5 kg,千亩核心片实际每667 m2平均产量420.9 kg,“中稻—再生稻”两季每667 m2平均产量1117.5 kg。
1 材料与方法
监测点位于开县南门镇新浦村,东经108°13′16.6″,北纬30°58′12.6″,海拔193 m,土壤为冲积性水稻土夹沙田,稻田常年种植模式为中稻—再生稻。
监测点设2个处理,其中处理1为头季中稻收获后,将稻草均匀覆盖稻桩行间,让其自然腐烂;处理2为稻草不还田作为对照。试验每个处理各0.027 hm2。2个处理间用作埂隔开,并用薄膜覆盖包埂防止窜水、窜肥,其他农艺措施完全相同。
中稻栽插前和再生稻收获后分别采集土样,土样送万州检验中心化验。中稻—再生稻分别实收计产,同田连续实施3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有机质提高2 g/kg,提高12.4%;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21.1%、45.1%、18.2%;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有效磷也有略微增加,pH值、全钾保持不变。2013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12年增幅较大,提高了5.7 g/kg,增幅达41.6%;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23.7%、28.7%、60.0%、24.6%;缓效钾、全氮、全磷、全钾有略微增加;pH值保持不变。
可见,稻草还田以后随着年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越明显,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显,而稻草还田与否对pH值影响不大。如果连续实施稻草还田要注意适当凉田,降低稻草硫化物的含量,防治水稻坐蔸。
2.2 稻草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012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比对照下降46 kg/m3,下降了3.60%,同时孔隙度增加1.74%。2013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下降49 kg/m3,下降了3.92%,孔隙度增加1.85%。可见,随着稻草持续还田的时间增加,土壤容重有下降趋势。
2.3 稻草还田对中稻与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监测点在2011年中稻收获时开始进行稻草还田与不还田的对比试验,2012年稻草还田处理中稻产量达到524.0 kg/667 m2,比对照(498.0 kg/667 m2)增加26.0 kg/667 m2,增产5.22%。而再生稻增产就更加明显,稻草还田处理再生稻产量达到246.5 kg/667 m2,比对照(225.0 kg/667 m2)增加21.5 kg/667 m2,增产9.56%。监测点2012年中稻收获时稻草继续全量还田,2013年稻草还田处理中稻产量达到531.0 kg/667 m2,比未还田(506.0 kg/667 m2)的高25.0 kg/667 m2,增产4.94%。经测产实收稻草还田以后蓄留再生稻产量达到351.6 kg/667 m2,比对照(322.1 kg/667 m2)的增加29.5 kg/667 m2,增产9.16%。
3 小结与讨论
综上分析以上试验结果可知,连续实施稻田还田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持续增大,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显,对pH值影响不大。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孔隙度持续增加。同时,稻草覆盖再生稻行间,不仅抑制了杂草生长,而且能减少田间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促进再生稻的生长,能提高产量9%以上,对第2年中稻产量增产5%左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关键词 稻草还田;再生稻;中稻;土壤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S5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7-028-02
知网出版网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5.010.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5-6 22:25:00
重庆市开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幅员面积3959 km2,总人口165万人;自然资源较好,年总积温6675℃,年均气温18.5℃,无霜期为306 d;年平均日照时数1463.1 h,年均降水量为1200 mm左右,适宜蓄留再生稻的面积约1万hm2。
为了进一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探索稻草覆盖还田再生稻的增产机理,2011—2013年开展了稻草覆盖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监测工作。2013年开县蓄留再生稻面积0.47万余hm2,每667 m2平均产量145 kg。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组织市内专家对开县“中稻—再生稻”高效模式攻关示范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再生稻百亩攻关片每667 m2平均产量479.5 kg,千亩核心片实际每667 m2平均产量420.9 kg,“中稻—再生稻”两季每667 m2平均产量1117.5 kg。
1 材料与方法
监测点位于开县南门镇新浦村,东经108°13′16.6″,北纬30°58′12.6″,海拔193 m,土壤为冲积性水稻土夹沙田,稻田常年种植模式为中稻—再生稻。
监测点设2个处理,其中处理1为头季中稻收获后,将稻草均匀覆盖稻桩行间,让其自然腐烂;处理2为稻草不还田作为对照。试验每个处理各0.027 hm2。2个处理间用作埂隔开,并用薄膜覆盖包埂防止窜水、窜肥,其他农艺措施完全相同。
中稻栽插前和再生稻收获后分别采集土样,土样送万州检验中心化验。中稻—再生稻分别实收计产,同田连续实施3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有机质提高2 g/kg,提高12.4%;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21.1%、45.1%、18.2%;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有效磷也有略微增加,pH值、全钾保持不变。2013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12年增幅较大,提高了5.7 g/kg,增幅达41.6%;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含量增加较为明显,分别增加23.7%、28.7%、60.0%、24.6%;缓效钾、全氮、全磷、全钾有略微增加;pH值保持不变。
可见,稻草还田以后随着年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越明显,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显,而稻草还田与否对pH值影响不大。如果连续实施稻草还田要注意适当凉田,降低稻草硫化物的含量,防治水稻坐蔸。
2.2 稻草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012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比对照下降46 kg/m3,下降了3.60%,同时孔隙度增加1.74%。2013年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下降49 kg/m3,下降了3.92%,孔隙度增加1.85%。可见,随着稻草持续还田的时间增加,土壤容重有下降趋势。
2.3 稻草还田对中稻与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监测点在2011年中稻收获时开始进行稻草还田与不还田的对比试验,2012年稻草还田处理中稻产量达到524.0 kg/667 m2,比对照(498.0 kg/667 m2)增加26.0 kg/667 m2,增产5.22%。而再生稻增产就更加明显,稻草还田处理再生稻产量达到246.5 kg/667 m2,比对照(225.0 kg/667 m2)增加21.5 kg/667 m2,增产9.56%。监测点2012年中稻收获时稻草继续全量还田,2013年稻草还田处理中稻产量达到531.0 kg/667 m2,比未还田(506.0 kg/667 m2)的高25.0 kg/667 m2,增产4.94%。经测产实收稻草还田以后蓄留再生稻产量达到351.6 kg/667 m2,比对照(322.1 kg/667 m2)的增加29.5 kg/667 m2,增产9.16%。
3 小结与讨论
综上分析以上试验结果可知,连续实施稻田还田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持续增大,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显,对pH值影响不大。稻草还田以后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孔隙度持续增加。同时,稻草覆盖再生稻行间,不仅抑制了杂草生长,而且能减少田间水分蒸发,增强抗旱能力,促进再生稻的生长,能提高产量9%以上,对第2年中稻产量增产5%左右,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