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鉴赏古诗词意境的方法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古诗词 意境 意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
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意境创设有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景语情语,情景交融。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4.景略情在,直抒胸怀。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其不满现状的呼声中,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二、反复揣摩意象
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傲霜挺立、笑看风物,后者寂寞孤独、无依无着。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梅的坚强、不甘人后,但它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它洁白无瑕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三、善于展开联想
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幽情,表达诗的主旨。如杜甫的《蜀相》,着力描写的是诗人游武侯祠的情景,但只要我们联想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时期,正处于人生最困苦的晚年,为国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不能如愿,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来感伤、叹惋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
四、通过再造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在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位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这种再造的想象,可以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就不难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凄惨的厄运之上的。
五、准确捕捉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词情感和特色的字、词、句。有了诗眼、词眼,诗、词中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更浓郁。如《过香积寺》的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仿佛危石在痛苦地幽咽。“咽”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使得山林显得幽暗,日光照射在其间,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可谓新奇绝妙。“咽”“冷”两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全出。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深刻。
六、把握作者人格
在诗词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体的人格形象,则有助于进入诗词的意境。一个成熟的伟大文学家,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例如,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虽然描写对象相同,但境界却大不一样。在毛词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形象;而在陆词中,虽表现出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质,但那只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奋斗而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出的是伤感,表现出的是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因此,人格的高下,决定了诗、词意境的高下。只有把握了作者的人格,才能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感悟诗词的深层内涵。
只要我们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挖掘出诗歌的意蕴,他们就能体会到诗歌的美,从而激发他们阅读、鉴赏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 古诗词 意境 意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
有意境的好诗,一般都写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意境创设有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2.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以凄清的笔调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砧杵、秋山、荆榛、寒雨,是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怨恨伤别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抒情写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景语情语,情景交融。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4.景略情在,直抒胸怀。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其不满现状的呼声中,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幽州台的氛围,而且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是完整的。
二、反复揣摩意象
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傲霜挺立、笑看风物,后者寂寞孤独、无依无着。同样写梅花,谢燮《早梅》是这样的:“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梅的坚强、不甘人后,但它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则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的梅花同样也傲寒,但表现了一种风度与风格,它洁白无瑕又暗暗地给他人送去清香。
三、善于展开联想
诗词的主旨常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联想或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诗词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有即景述怀、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等,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幽情,表达诗的主旨。如杜甫的《蜀相》,着力描写的是诗人游武侯祠的情景,但只要我们联想到诗人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时期,正处于人生最困苦的晚年,为国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不能如愿,就不难理解,诗人是在借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来感伤、叹惋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
四、通过再造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根据作品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例如,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在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位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这种再造的想象,可以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就不难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美好愿望,是建立在诗人凄惨的厄运之上的。
五、准确捕捉诗眼、词眼
诗眼、词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词情感和特色的字、词、句。有了诗眼、词眼,诗、词中的形象会更鲜明,韵味更浓郁。如《过香积寺》的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仿佛危石在痛苦地幽咽。“咽”字用得极其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使得山林显得幽暗,日光照射在其间,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可谓新奇绝妙。“咽”“冷”两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全出。可见,找准诗眼、词眼,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就会更加真切、深刻。
六、把握作者人格
在诗词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体的人格形象,则有助于进入诗词的意境。一个成熟的伟大文学家,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例如,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虽然描写对象相同,但境界却大不一样。在毛词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形象;而在陆词中,虽表现出了遇挫而不屈的品质,但那只是封建士大夫个人奋斗而遭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出的是伤感,表现出的是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因此,人格的高下,决定了诗、词意境的高下。只有把握了作者的人格,才能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感悟诗词的深层内涵。
只要我们能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挖掘出诗歌的意蕴,他们就能体会到诗歌的美,从而激发他们阅读、鉴赏诗词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