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零度写作”方式后,小说家往往在情感上保持“守零”的姿态,不再将情感渗入故事。为了显示零度感觉,笔下的人物也往往带有思想代码的特征,有人性却无人情。这种小说固然能激发读者对存在等形而上问题的思索,但没有了情感的流动,故事难免干涩生硬,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无法真正感动读者。其实,真正的“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情感,而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情感澎湃激荡的小说,最能打动人心。当宝黛在桃花底下共读“西厢”,我们体会到了爱情:当翠翠在爷爷逝去后独守孤单,我们体会到了哀愁;当祥林嫂在寒风中拄着拐杖沿街乞讨,我们体会到了绝望……现代化进程弱化了情感,技术爆炸的同时,人心却不断淡漠,那为什么不用丰富蓬勃的情感来力纠时弊呢?情之于文,仍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记叙文写作时,不仅需要以理服人,承载成长启迪,还需要以情动人,寄寓悲悯情怀。
若要笔下流淌情感,我们便要在生活中多情、善感,在写作时学会传情。如何在记叙文中抒发情感呢?
最直接的莫过于叙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露心迹。我校高三学生王怡之在《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一文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
寒壁,残桌,漏席。寒风呼啸的傍晚,我缩在一个破被单里。一个留守儿童的苦是不为人知的。而十六年的时间,直接颠覆了“时间是一剂良药”这一论断。
已經变黑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我手中泛黄的书本上的暗影任性地撕扯着书页,独留下那一行“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不惮于什么呢?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到身旁熟睡的外婆的脸上。她用她布满皱纹的岁月,抚慰了这后半页被撕烂的纸张,照亮了我心中波涛汹涌的黑夜,让我有勇气奔赴远方的希望。
…………
“啪”,灯灭了。我回过神,坦然地直视着黑暗中的穷苦之恶魔,擦亮一根火柴,点亮蜡烛。这村庄里,此时我恐怕是唯一醒着的人了。黑漆漆的天空似铁栅栏般把我们所有人罩在一间铁屋子里,除了我,他们都在沉睡。
不管是不惮于什么,我都会努力把铁屋子的门打开,用书籍照亮人们的心灵,同他们一并冲出牢笼!在茫茫草原间,拯救那些缺爱又无能为力的孩子,让他们的未来不再是灰色的!
这篇记叙文以留守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阅读名著的故事,又以第一人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贫寒的苦痛无奈、无人理解的寂寞、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温情与悲悯、直面贫苦的勇气、相信未来的执着与坚定、拯救孩子的大爱情怀……文章通过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而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直观地体察人物的情感,从而获得真切感人甚至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除了内心独白,也可以采用对话或呼告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我校高三学生王泽扬《守门人》为例:
我很快镇定下来,绝不能逃。我要做中国的守门人,守护黎民百姓,守护中国大门!我冲着广大将士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将士们闻言也齐呼:“誓与致远共存亡!”我眼含泪水,坚定执舵,加速撞向敌舰,决意与敌舰同归于尽。
最后一次深情地凝视着这片我守护的海疆,我大声呼喊:“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祖国呀祖国,希望您能同我的名字一样——世代昌隆!随后,我全力开向吉野舰……
这篇文章讲述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抗敌的故事,歌颂了邓世昌舍身卫国、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作者兼用内心独白、人物对话、呼告三种方式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曹文轩在《小说门》中对情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它捉摸不定,它像你乘坐飞机飞过云层时却遇滚滚气流,云彩翻滚不息,无法识别这是一朵,那是一朵。它们是一堆——混杂的一堆。这里面还有懊恼、伤感、无望、无聊、绝望并希望自己堕落等情感与欲望。在这流动的过程中,随时还有新的因素加入,而任何一种新的因素的加入,都会对这种流动产生作用。那些因素互为渗透,互为滋养,又互相吞噬,绝不停留在原地,而还向前不断地流动,真所谓泥沙俱下,浑茫一片。”忧郁、沮丧、颓废、欢乐、激动、苦闷……这些词只是出于辨识表达的方便而加以粗略区分。其实,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各种情感之间的边界难以达到非黑即白的分明。
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对话呼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希望能对人物的情感条分缕析,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难免导致真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在文本中趋向于单一固定。对情感的单一固定化处理,一方面使读者能清晰准确地体察人物情感,另一方面却也丢了生气,失了神韵,未免有些可惜。因此,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可以间接抒情,以体现情感的酝酿、流动。
含蓄之美为中国古人所推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处处可见间接抒情的例子。以《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为例,当宝钗在怡红院里与宝玉言笑晏晏,黛玉却被晴雯拒之门外,这时黛玉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曹雪芹未像西方小说家一般剖析黛玉的心理活动,却转而描写周边的景色。“苍苔露冷,花径风寒。”“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乌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苍苔含露、落花满地、晚风清寒、鸦雀惊飞,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将这些古典意象在大脑中连缀成一幅萧索清冷的图景,置身其中,使黛玉之悲更深切,更能打动人。
抒喜悦欢快之情,我们可以写桃花天天、彩蝶纷飞;表悲凉感伤之情,我们可以写飘零的落叶、寒夜的孤星;看到落水的蜜蜂在水面无望地挣扎,我们感受到绝望;看到初生的秧苗在风雨中紧紧依恋着土地,我们又体会到辛酸。条分缕析毕竟是对情感的二次处理,不如借景物来营造意境,还原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感受。仍以王怡之《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一文为例,除了内心独白外,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寒壁,残桌,漏席”“寒风呼啸”“已经变黑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等环境描写,为全文奠定了寒冷孤寂的情感基调,使得后面的内心独白更有感染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因事缘情法。因事缘情,也称“寄情于事”,指的是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以我校高三学生孙义元《霸王枪》一文为例:
“三寸红缨一丈枪,威震天下守为纲。”暮色里,老人左手托一杆镔铁大枪,右手轻抚枪身,口中默念着。恍惚间,老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身手矫健,英姿飒爽。而今,人到暮年,腰腿再不像从前了……
“您非要这么固执吗?您看看这都什么年代了,那霸王枪有什么可守的?”儿子涨红了脸,声音不由得高了起来。老人握枪的手顿了一下,口张了张却没发出声音。缓缓地,老人用布包好枪,径自朝村后走去,不再说一句话。儿子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到了父亲,一阵懊恼,赶忙跟了上去。
小说中,日军侵华时老人曾执霸王枪与村民共同抗日,昔日的兄弟早已埋入黄土,而今只剩下老人独自守护着霸王枪。“暮色”中抚枪,有时过境迂之感,“托”“轻抚”“默念”“恍惚”等词却表现出老人对往昔的眷恋之情,首段已埋下了冲突。面对儿子的高声质问,老人的错愕、失望、悲伤席卷而来,却又兀自打定主意。在这里,作者没有选择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用白描手法,用“顿”“口张了张却没发出声音”“用布包好”“径自朝村后走去”等动作来显示老人的内心活动,更贴合老人身份,抒情也更含蓄有节制。
托物言志也是间接抒情的方式之一,我校高三学生陈果在《梦,落在信纸上》一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日历翻过了一天又一天,我期待的却始终没有到来。跑到学校门口,我望着半隐在一棵槐树下的邮筒发呆。它身上有斑驳的锈迹,绿色的漆已经不再完整,竟有些像老树脱下的皮。只是老树的生命循环往复,它却终不会穿上绿色的新衣。
第一百零一次向收发室询问无果。望着大腹便便的邮筒,我有些怅然……
一阵风吹来,邮筒底部嗡嗡作响,像民国时期老旧阁楼上只拉与自己听的胡琴声,咿咿呀呀地悲咽着。我能听出,那是信纸无声的呐喊和沉默的悲伤。原来,它比我更孤独。
大梦方醒,我怏怏离开。
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诗意在生活中悄然退场。本希望通过信件来维系友谊,结果在寄出信件后,“我”却迟迟等不到回信,作者选择邮筒来寄托哀思。大腹便便的邮筒早已锈迹斑斑,被人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无人问津,那悲咽似在为自己哀悼。
上面介绍了内心独白、对话呼告等直抒胸臆的方式,及借景抒情、因事缘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的手法,我们在写作时应根据不同的材料灵活处理,综合运用,如此方能让情感在笔尖更自然地流淌,也才能让故事更有温度,更具感动人心的魅力。
题目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改动):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拍一拍,肩上岁月的尘土。回家的路,或远或近;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
上面的歌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回家的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鲁欣然
春雨绵绵,雨丝斜斜地打在车窗玻璃上,模糊了盏盏街灯、幢幢高楼。父亲坐在驾驶座上,我坐在后排离他最远的角落里,别过的头和耳机在我和他之间筑成一堵无形的墙。车厢里一片寂静。
我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沉默寡言的父亲和疲惫的女儿之间,沉默才是最舒适的。我半眯着眼,望着冷冷清清的窗外。
突然,一团鲜艳的红色映入眼帘。一辆自行车上一大一小两个鲜红的雨衣,似一对父子。五六岁的儿子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椅子上,抱着前面的爸爸,笑得开心,嘴一张一合,滔滔不绝,似乎在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这一幕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也是骑自行车送我上下学的,我坐在父亲亲手装的座椅上,紧紧地抱着他,嘴里不停讲着学校里的事。遇上下雨天,分不清是雨水从领口钻了进来,还是父亲的汗水,我总能感到自己环着腰的手湿湿的。“哗哗”的雨声湮没了稚嫩的童声,有时还会流进我的嘴里,却依旧不能让我停止对父亲的倾诉。我看不见他的脸,只感受到他宽厚的肩膀,听到他闷闷的回应声。
回家的路上有晴有雨,不变的是那副宽厚的肩膀。
眼前的父亲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留给我的仍是一副宽厚的肩膀。我突然发现:记忆中他总是乌黑的头发已有些许斑白,总是挺直的后背因长期劳累颓了下去。曾经年轻力壮载我在风雨中穿行的父亲,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这首歌进入脑海,我鼻头一酸。“爸,最近肩膀怎么样了,还疼吗?”略有些颤抖的声音在安静的车内响起。后视镜里,两双轮廓相似的眼睛对视。“还是不得劲儿,不过也没啥大事……”一句问候似乎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那沉默的肩膀因为我递出的一个橄榄枝而不再沉默,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也温暖了冰冷的车厢。
今天,回家的路上不再是无形的墙与沉默的肩膀,童年那个滔滔不绝的女儿和默默回应着的父亲又回来了。好像直到今天,我才沿着记忆中模糊的印象,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家的方向。
名师点评
风雨中父亲的肩膀依旧宽厚,而“我”对父亲的眷恋亲昵已悄然不见。学业、生活的重压让人疲惫不堪,只记得踽踽独行,却不愿意开口交流,车内沉默疏远的父女与车外欢快交谈的父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绵绵春雨唤回了儿时的记忆,也融化了“我”与父亲間的坚冰——“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作者因事缘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让情感缓缓流淌其间。同时,第一人称的选用,也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亲切。
(朱倩)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苏雨岚
“这最后一次开山爆破,由您来宣布开始吧。”技术人员说道。身着藏袍的斯那定珠郑重地接过了对讲机。这条从香格里拉通往他的故乡巴拉格宗的回家之路,还差半公里就要竣工了。一时,守护这条路十年来的许多往事在眼前闪过,他心中默念:“阿爸,您在天上看到了吧。”而后,他坚定地命令:“爆破开始!” 一声令下,山石纷纷被炸裂,大地为之颤动。当所有人都面带希望地看着远方的巴拉格宗时,爆破声变得微弱,大地却没有停止颤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烈的地动山摇和山间石块滚动的声响。“地震了!大家注意安全!”对讲机早已没了信号,斯那定珠的呼喊声被湮没在躁动的空气里。他痛心地望向被山石吞没的人,希望佛祖可以保佑他们。
还没有完成的路,已经完成但尚未通车的路,都可能在这次灾难中化为乌有,十年的心血可能毁于一旦。斯那定珠不敢再想,望着眼前的飞沙走石,记忆闪回到十一岁时的巴拉格宗。
巴拉村,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眼中最美丽的地方。但小山村与世隔绝,旁边是悬崖峭壁,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一条盘山小径,出去要走整整五天。11岁的斯那定珠第一次走出大山后跟阿爸说:“阿爸,我长大要修一条公路,从家乡修到香格里拉!”村里人都把他当成笑话,父亲也坚决反对。没想到他长大后发了财,拿出所有积蓄、变卖家产修这条路。世人都道有家难回,斯那定珠这条回家的路走得也未免太过艰辛了。
“您还好吗?”思绪回到现实,身边的工人扶着斯那定珠站了起来。临近傍晚,太阳西沉,最后一缕阳光映在远方山尖处的巴拉格宗,它依旧美丽安详。抬起头,斯那定珠望见了远方的家,那个他为了连通坦途而奋斗十年的家乡。“人在,路就在!”他这样说道,豪迈得有些悲壮。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在修复旧路和开辟新路之间奔波,不分昼夜地坚守,在梦想的路上一步步靠近家乡。终于,这条坐落于高山和绝壁之间的路建成了,宽6.5米,长35公里。他独自驱车行驶在这条回家的路上,山间的小花面向太阳摇曳着,巴拉格宗的五彩经幡又鲜艳了些,斯那定珠在心中默念:“阿爸,你看到了吧?如果我死后可以化作一粒沙子,我希望它可以在这条路上守下去,永远!”
名师点评
十年心血顷刻间化为齑粉,如何才能重拾信念呢?此时的情感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稍有不当便会落入不合情理的尴尬。作者先是转入回忆,交代信念的来由;继而展开描写,家乡在夕阳下依旧美丽安详,仿佛梦想般熠熠生辉,令人神往;最后直抒胸臆:“人在,路就在!”文中,斯那定珠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贯穿始末,抒情方式灵活多变又自然妥帖!
(朱倩)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于慧鑫
老刘刚逾而立之年,却已十年未回过家。
年少的他,发誓离开小县城去北京闯出个名堂来。可现在,他只落得个街边摆地摊的境地,每年春节给家里打一通电话吹嘘一番后,再就着泡面火腿肠看春晚。
又一年春节,他如往常一样在地下通道摆地摊,一旁抱着吉他的小伙子一遍遍地唱着“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歌词声声入耳,把老刘心中的冰面砸出道道裂痕。
“回家!”他说道。
变卖存货,退租地下室,收拾行李,买车票。
他运气很好,恰巧买到了一张刚退的坐票。他对面是个年轻的女人,抱着孩子,正逗着孩子吃水果,眼里是满满的幸福。老刘的心被这一幕触动了,不那么忐忑了。他想起了他和娘在小县城时的情形,每次疯玩回家后娘总会用热毛巾擦拭着他的脸,一边责怪他晚归一边削苹果给他吃。他有些想娘了。其实他每年都很想娘,很想家,但他总以为这是退缩的丑态,一直强压着这份思念,在北京麻木地活着。
是夜,车厢的灯已熄,鼾声四起,他却辗转反侧未能人眠。火车有节奏地轻摇着,窗外柔软的月光轻抚着老刘的面庞,像极了儿时娘哄他入睡的情形。“或许,离家越近,这月光才越柔和吧。”他想着。在北京打拼的日子里,因为学历不够,他当过服务员,搬过砖,为了给家里寄钱还夜里开摩的拉过人。在夜色繁华的大街上行走时,他影子拉得老长,孤独得像条狗,月光被路灯掩盖着,冷冷的。
再醒来时天已大亮,坐他对面的女人早已下了车,座位上换成了一个憨厚的男人,脸上同样挂着笑容。他试着对着车窗笑了笑,却发现这笑容极难看,大概因他已许久未曾笑过了。
车到站了,他的心又提了起来,下车的动作也显得拘谨。一别十年,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他想道。“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哼着歌,心又平静了下來。
到家了,那声“娘”已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他露出了久违的如年少般幸福的笑容。
他,回家了!
名师点评
恋家是人之常情,羁旅者尤甚。但如何将情感写得真切感人呢?作者选择了月光这一物象寄寓情思。月光轻抚老刘的面庞,唤醒了老刘对娘的思念;相反,城市里的月光却被路灯掩盖,让人深感疏离孤寂。两相对比,思乡恋家之情更加浓厚。
(朱倩)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情感澎湃激荡的小说,最能打动人心。当宝黛在桃花底下共读“西厢”,我们体会到了爱情:当翠翠在爷爷逝去后独守孤单,我们体会到了哀愁;当祥林嫂在寒风中拄着拐杖沿街乞讨,我们体会到了绝望……现代化进程弱化了情感,技术爆炸的同时,人心却不断淡漠,那为什么不用丰富蓬勃的情感来力纠时弊呢?情之于文,仍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记叙文写作时,不仅需要以理服人,承载成长启迪,还需要以情动人,寄寓悲悯情怀。
若要笔下流淌情感,我们便要在生活中多情、善感,在写作时学会传情。如何在记叙文中抒发情感呢?
最直接的莫过于叙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露心迹。我校高三学生王怡之在《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一文中便使用了这种方式:
寒壁,残桌,漏席。寒风呼啸的傍晚,我缩在一个破被单里。一个留守儿童的苦是不为人知的。而十六年的时间,直接颠覆了“时间是一剂良药”这一论断。
已經变黑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我手中泛黄的书本上的暗影任性地撕扯着书页,独留下那一行“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不惮于什么呢?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转到身旁熟睡的外婆的脸上。她用她布满皱纹的岁月,抚慰了这后半页被撕烂的纸张,照亮了我心中波涛汹涌的黑夜,让我有勇气奔赴远方的希望。
…………
“啪”,灯灭了。我回过神,坦然地直视着黑暗中的穷苦之恶魔,擦亮一根火柴,点亮蜡烛。这村庄里,此时我恐怕是唯一醒着的人了。黑漆漆的天空似铁栅栏般把我们所有人罩在一间铁屋子里,除了我,他们都在沉睡。
不管是不惮于什么,我都会努力把铁屋子的门打开,用书籍照亮人们的心灵,同他们一并冲出牢笼!在茫茫草原间,拯救那些缺爱又无能为力的孩子,让他们的未来不再是灰色的!
这篇记叙文以留守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阅读名著的故事,又以第一人称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贫寒的苦痛无奈、无人理解的寂寞、与外婆相依为命的温情与悲悯、直面贫苦的勇气、相信未来的执着与坚定、拯救孩子的大爱情怀……文章通过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清晰而细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更直观地体察人物的情感,从而获得真切感人甚至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除了内心独白,也可以采用对话或呼告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我校高三学生王泽扬《守门人》为例:
我很快镇定下来,绝不能逃。我要做中国的守门人,守护黎民百姓,守护中国大门!我冲着广大将士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将士们闻言也齐呼:“誓与致远共存亡!”我眼含泪水,坚定执舵,加速撞向敌舰,决意与敌舰同归于尽。
最后一次深情地凝视着这片我守护的海疆,我大声呼喊:“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祖国呀祖国,希望您能同我的名字一样——世代昌隆!随后,我全力开向吉野舰……
这篇文章讲述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抗敌的故事,歌颂了邓世昌舍身卫国、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作者兼用内心独白、人物对话、呼告三种方式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曹文轩在《小说门》中对情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它捉摸不定,它像你乘坐飞机飞过云层时却遇滚滚气流,云彩翻滚不息,无法识别这是一朵,那是一朵。它们是一堆——混杂的一堆。这里面还有懊恼、伤感、无望、无聊、绝望并希望自己堕落等情感与欲望。在这流动的过程中,随时还有新的因素加入,而任何一种新的因素的加入,都会对这种流动产生作用。那些因素互为渗透,互为滋养,又互相吞噬,绝不停留在原地,而还向前不断地流动,真所谓泥沙俱下,浑茫一片。”忧郁、沮丧、颓废、欢乐、激动、苦闷……这些词只是出于辨识表达的方便而加以粗略区分。其实,任何一种情感都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各种情感之间的边界难以达到非黑即白的分明。
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对话呼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希望能对人物的情感条分缕析,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难免导致真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在文本中趋向于单一固定。对情感的单一固定化处理,一方面使读者能清晰准确地体察人物情感,另一方面却也丢了生气,失了神韵,未免有些可惜。因此,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可以间接抒情,以体现情感的酝酿、流动。
含蓄之美为中国古人所推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处处可见间接抒情的例子。以《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为例,当宝钗在怡红院里与宝玉言笑晏晏,黛玉却被晴雯拒之门外,这时黛玉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曹雪芹未像西方小说家一般剖析黛玉的心理活动,却转而描写周边的景色。“苍苔露冷,花径风寒。”“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乌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苍苔含露、落花满地、晚风清寒、鸦雀惊飞,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将这些古典意象在大脑中连缀成一幅萧索清冷的图景,置身其中,使黛玉之悲更深切,更能打动人。
抒喜悦欢快之情,我们可以写桃花天天、彩蝶纷飞;表悲凉感伤之情,我们可以写飘零的落叶、寒夜的孤星;看到落水的蜜蜂在水面无望地挣扎,我们感受到绝望;看到初生的秧苗在风雨中紧紧依恋着土地,我们又体会到辛酸。条分缕析毕竟是对情感的二次处理,不如借景物来营造意境,还原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感受。仍以王怡之《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一文为例,除了内心独白外,文章还巧妙地运用了“寒壁,残桌,漏席”“寒风呼啸”“已经变黑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等环境描写,为全文奠定了寒冷孤寂的情感基调,使得后面的内心独白更有感染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因事缘情法。因事缘情,也称“寄情于事”,指的是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以我校高三学生孙义元《霸王枪》一文为例:
“三寸红缨一丈枪,威震天下守为纲。”暮色里,老人左手托一杆镔铁大枪,右手轻抚枪身,口中默念着。恍惚间,老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身手矫健,英姿飒爽。而今,人到暮年,腰腿再不像从前了……
“您非要这么固执吗?您看看这都什么年代了,那霸王枪有什么可守的?”儿子涨红了脸,声音不由得高了起来。老人握枪的手顿了一下,口张了张却没发出声音。缓缓地,老人用布包好枪,径自朝村后走去,不再说一句话。儿子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到了父亲,一阵懊恼,赶忙跟了上去。
小说中,日军侵华时老人曾执霸王枪与村民共同抗日,昔日的兄弟早已埋入黄土,而今只剩下老人独自守护着霸王枪。“暮色”中抚枪,有时过境迂之感,“托”“轻抚”“默念”“恍惚”等词却表现出老人对往昔的眷恋之情,首段已埋下了冲突。面对儿子的高声质问,老人的错愕、失望、悲伤席卷而来,却又兀自打定主意。在这里,作者没有选择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用白描手法,用“顿”“口张了张却没发出声音”“用布包好”“径自朝村后走去”等动作来显示老人的内心活动,更贴合老人身份,抒情也更含蓄有节制。
托物言志也是间接抒情的方式之一,我校高三学生陈果在《梦,落在信纸上》一文中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日历翻过了一天又一天,我期待的却始终没有到来。跑到学校门口,我望着半隐在一棵槐树下的邮筒发呆。它身上有斑驳的锈迹,绿色的漆已经不再完整,竟有些像老树脱下的皮。只是老树的生命循环往复,它却终不会穿上绿色的新衣。
第一百零一次向收发室询问无果。望着大腹便便的邮筒,我有些怅然……
一阵风吹来,邮筒底部嗡嗡作响,像民国时期老旧阁楼上只拉与自己听的胡琴声,咿咿呀呀地悲咽着。我能听出,那是信纸无声的呐喊和沉默的悲伤。原来,它比我更孤独。
大梦方醒,我怏怏离开。
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诗意在生活中悄然退场。本希望通过信件来维系友谊,结果在寄出信件后,“我”却迟迟等不到回信,作者选择邮筒来寄托哀思。大腹便便的邮筒早已锈迹斑斑,被人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无人问津,那悲咽似在为自己哀悼。
上面介绍了内心独白、对话呼告等直抒胸臆的方式,及借景抒情、因事缘情、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的手法,我们在写作时应根据不同的材料灵活处理,综合运用,如此方能让情感在笔尖更自然地流淌,也才能让故事更有温度,更具感动人心的魅力。
题目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改动):
回家的路,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能抱一抱父母;说一说,羞涩开口的倾诉;拍一拍,肩上岁月的尘土。回家的路,或远或近;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
上面的歌词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回家的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鲁欣然
春雨绵绵,雨丝斜斜地打在车窗玻璃上,模糊了盏盏街灯、幢幢高楼。父亲坐在驾驶座上,我坐在后排离他最远的角落里,别过的头和耳机在我和他之间筑成一堵无形的墙。车厢里一片寂静。
我并不觉得有何不妥,沉默寡言的父亲和疲惫的女儿之间,沉默才是最舒适的。我半眯着眼,望着冷冷清清的窗外。
突然,一团鲜艳的红色映入眼帘。一辆自行车上一大一小两个鲜红的雨衣,似一对父子。五六岁的儿子坐在自行车后座的椅子上,抱着前面的爸爸,笑得开心,嘴一张一合,滔滔不绝,似乎在说着学校里的趣事。
这一幕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小时候,父亲也是骑自行车送我上下学的,我坐在父亲亲手装的座椅上,紧紧地抱着他,嘴里不停讲着学校里的事。遇上下雨天,分不清是雨水从领口钻了进来,还是父亲的汗水,我总能感到自己环着腰的手湿湿的。“哗哗”的雨声湮没了稚嫩的童声,有时还会流进我的嘴里,却依旧不能让我停止对父亲的倾诉。我看不见他的脸,只感受到他宽厚的肩膀,听到他闷闷的回应声。
回家的路上有晴有雨,不变的是那副宽厚的肩膀。
眼前的父亲正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前方,留给我的仍是一副宽厚的肩膀。我突然发现:记忆中他总是乌黑的头发已有些许斑白,总是挺直的后背因长期劳累颓了下去。曾经年轻力壮载我在风雨中穿行的父亲,老了。“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这首歌进入脑海,我鼻头一酸。“爸,最近肩膀怎么样了,还疼吗?”略有些颤抖的声音在安静的车内响起。后视镜里,两双轮廓相似的眼睛对视。“还是不得劲儿,不过也没啥大事……”一句问候似乎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那沉默的肩膀因为我递出的一个橄榄枝而不再沉默,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也温暖了冰冷的车厢。
今天,回家的路上不再是无形的墙与沉默的肩膀,童年那个滔滔不绝的女儿和默默回应着的父亲又回来了。好像直到今天,我才沿着记忆中模糊的印象,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家的方向。
名师点评
风雨中父亲的肩膀依旧宽厚,而“我”对父亲的眷恋亲昵已悄然不见。学业、生活的重压让人疲惫不堪,只记得踽踽独行,却不愿意开口交流,车内沉默疏远的父女与车外欢快交谈的父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绵绵春雨唤回了儿时的记忆,也融化了“我”与父亲間的坚冰——“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作者因事缘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让情感缓缓流淌其间。同时,第一人称的选用,也使得情感的抒发更加自然亲切。
(朱倩)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苏雨岚
“这最后一次开山爆破,由您来宣布开始吧。”技术人员说道。身着藏袍的斯那定珠郑重地接过了对讲机。这条从香格里拉通往他的故乡巴拉格宗的回家之路,还差半公里就要竣工了。一时,守护这条路十年来的许多往事在眼前闪过,他心中默念:“阿爸,您在天上看到了吧。”而后,他坚定地命令:“爆破开始!” 一声令下,山石纷纷被炸裂,大地为之颤动。当所有人都面带希望地看着远方的巴拉格宗时,爆破声变得微弱,大地却没有停止颤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烈的地动山摇和山间石块滚动的声响。“地震了!大家注意安全!”对讲机早已没了信号,斯那定珠的呼喊声被湮没在躁动的空气里。他痛心地望向被山石吞没的人,希望佛祖可以保佑他们。
还没有完成的路,已经完成但尚未通车的路,都可能在这次灾难中化为乌有,十年的心血可能毁于一旦。斯那定珠不敢再想,望着眼前的飞沙走石,记忆闪回到十一岁时的巴拉格宗。
巴拉村,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眼中最美丽的地方。但小山村与世隔绝,旁边是悬崖峭壁,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一条盘山小径,出去要走整整五天。11岁的斯那定珠第一次走出大山后跟阿爸说:“阿爸,我长大要修一条公路,从家乡修到香格里拉!”村里人都把他当成笑话,父亲也坚决反对。没想到他长大后发了财,拿出所有积蓄、变卖家产修这条路。世人都道有家难回,斯那定珠这条回家的路走得也未免太过艰辛了。
“您还好吗?”思绪回到现实,身边的工人扶着斯那定珠站了起来。临近傍晚,太阳西沉,最后一缕阳光映在远方山尖处的巴拉格宗,它依旧美丽安详。抬起头,斯那定珠望见了远方的家,那个他为了连通坦途而奋斗十年的家乡。“人在,路就在!”他这样说道,豪迈得有些悲壮。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在修复旧路和开辟新路之间奔波,不分昼夜地坚守,在梦想的路上一步步靠近家乡。终于,这条坐落于高山和绝壁之间的路建成了,宽6.5米,长35公里。他独自驱车行驶在这条回家的路上,山间的小花面向太阳摇曳着,巴拉格宗的五彩经幡又鲜艳了些,斯那定珠在心中默念:“阿爸,你看到了吧?如果我死后可以化作一粒沙子,我希望它可以在这条路上守下去,永远!”
名师点评
十年心血顷刻间化为齑粉,如何才能重拾信念呢?此时的情感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稍有不当便会落入不合情理的尴尬。作者先是转入回忆,交代信念的来由;继而展开描写,家乡在夕阳下依旧美丽安详,仿佛梦想般熠熠生辉,令人神往;最后直抒胸臆:“人在,路就在!”文中,斯那定珠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贯穿始末,抒情方式灵活多变又自然妥帖!
(朱倩)
回家的路
北大附中高三 于慧鑫
老刘刚逾而立之年,却已十年未回过家。
年少的他,发誓离开小县城去北京闯出个名堂来。可现在,他只落得个街边摆地摊的境地,每年春节给家里打一通电话吹嘘一番后,再就着泡面火腿肠看春晚。
又一年春节,他如往常一样在地下通道摆地摊,一旁抱着吉他的小伙子一遍遍地唱着“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多少的笑,多少的哭”,歌词声声入耳,把老刘心中的冰面砸出道道裂痕。
“回家!”他说道。
变卖存货,退租地下室,收拾行李,买车票。
他运气很好,恰巧买到了一张刚退的坐票。他对面是个年轻的女人,抱着孩子,正逗着孩子吃水果,眼里是满满的幸福。老刘的心被这一幕触动了,不那么忐忑了。他想起了他和娘在小县城时的情形,每次疯玩回家后娘总会用热毛巾擦拭着他的脸,一边责怪他晚归一边削苹果给他吃。他有些想娘了。其实他每年都很想娘,很想家,但他总以为这是退缩的丑态,一直强压着这份思念,在北京麻木地活着。
是夜,车厢的灯已熄,鼾声四起,他却辗转反侧未能人眠。火车有节奏地轻摇着,窗外柔软的月光轻抚着老刘的面庞,像极了儿时娘哄他入睡的情形。“或许,离家越近,这月光才越柔和吧。”他想着。在北京打拼的日子里,因为学历不够,他当过服务员,搬过砖,为了给家里寄钱还夜里开摩的拉过人。在夜色繁华的大街上行走时,他影子拉得老长,孤独得像条狗,月光被路灯掩盖着,冷冷的。
再醒来时天已大亮,坐他对面的女人早已下了车,座位上换成了一个憨厚的男人,脸上同样挂着笑容。他试着对着车窗笑了笑,却发现这笑容极难看,大概因他已许久未曾笑过了。
车到站了,他的心又提了起来,下车的动作也显得拘谨。一别十年,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他想道。“回家的路,数一数多少个寒暑……”哼着歌,心又平静了下來。
到家了,那声“娘”已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他露出了久违的如年少般幸福的笑容。
他,回家了!
名师点评
恋家是人之常情,羁旅者尤甚。但如何将情感写得真切感人呢?作者选择了月光这一物象寄寓情思。月光轻抚老刘的面庞,唤醒了老刘对娘的思念;相反,城市里的月光却被路灯掩盖,让人深感疏离孤寂。两相对比,思乡恋家之情更加浓厚。
(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