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历”

来源 :英语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本汉英词典列出了“学历”的几种英译(education status、educational background、resume of one’s education、schooling record、record of formal schooling、 academic qualification、academic credentials),可是英汉词典里却没有一个可与“学历”对得上的词条,可见“学历”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
  美国有很多专门赚钱骗人的野鸡大学(bogus colleges; diploma mills),不少名字挺吓唬人,如American National University、American Central University、American Global University、American Sout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Centra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要取得這些学校的文凭(diploma,旧称parchment,也就是学位证书diploma of academic degrees)很容易,不需要上课就可得到成绩单等选课的证明文件,只要交一篇论文就能拿到学位,而且论文可以用中文写,会有人帮你翻译。不少野鸡大学出售各种文凭,有的甚至明码标价(openly list prices),有的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只要2585美元即可搞定(get it settled)。
  野鸡大学之所以有生意,是因为学历造假(fabrication of academic credentials)和我们这个学历社会有关(a society where a diploma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a society obsessed with academic degrees)。找工作首先要看学历,实际本事反倒排到了第二位。“唯文凭主义”(diploma above everything else)带来的另一个苦果是,不管条件是否成熟,各大学争着招收研究生,因而许多“博士不博”,名不副实(many doctorate holders are not worthy of their academic degrees),说得好听点是“含金量降低”(with much lower gold content,意为without much real worth),也就是学位贬值(devaluation of academic degrees),因此生产出了大量“注水文凭”(diluted diploma,往猪肉里注水是inject water into pork),除了增长人们的虚荣心(vanity)之外,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
  有人讽刺现在的大学说:“教授越来越多,教书的越来越少;博士越来越多,博学的越来越少;恋爱的越来越多,恋学的越来越少;钻营的越来越多,钻研的越来越少。”(There are more professors but fewer of them really teach; there are more doctors but fewer of them are really learned;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universities engaging themselves in courting and love affairs rather than in studying; and there are more people good at seeking personal gains rather than at gaining professional proficiencies.)
  还有一个现象,一些人当了官,还要给自己再戴上一顶“博士”的帽子,名片上有个“博士”头衔,脸上也有了光彩(gain good face),被人讽刺为“仕而优则学”(high officials apt to assume academic titles to themselves),不是“学而优则仕”(a good scholar will make a good official)。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用人制度(system of employment)须有所改革,更需要社会观念的改变。
  2010年在网上走红(a hit on the internet)的“学历姐”和“学历哥”的故事曾引起了很大争议。“学历姐”指华中师大的研究生王丽,她竟然在16年里取得了7个高等院校文凭,包括3个专科(junior college)、3个本科(undergraduate)和1个硕士文凭。她说,如果有机会,她还要争取拿博士学位。“学历哥”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4岁的博士生导师朱进东教授,他于2010年考入南京大学,再度成为博士生。在绝大多数人为了功利(fame and wealth; official position and material gain)而攻读学位甚至造假学历的情况下,他们追求自我完善(self-perfection)的做法为许多人所不理解。其实,在西方,上大学攻读学位的中年人屡见不鲜(very common),还有许多人退休后攻读学位,年龄最大的一位女士90多岁才拿到博士学位,所有人都向她表示祝贺。这值得我们对教育观、人才观进行反思(reflect over our views on education and talents)。
其他文献
获悉征文启事,作为八十年代初至今的热诚读者,以诚恳的态度,给编辑部写一封信,述说刊物在个人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在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即将出版400期之际,以敬畏之心向《英语世界》领导和编辑汇报我的成长经历及关键时刻,如何得益于《英语世界》杂志的阅读与学习。  首先表达个人对刊物创始人、首任主编、英语出版界前辈陈羽纶先生的缅怀和敬意。1978年下半年,是他担任主编之一的《英汉小词典》,在我开始学习英语急
期刊
谈起我与《英语世界》的初次见面,画面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在夏日的下午,我走进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指间滑落在一排排报纸和期刊上,忽然《英语世界》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阅读了其中很多篇双语文章,有些隽永章节至今历历在目。  当我遇到《英语世界》时,那是上天带给我最深的惊喜,往后每期必看,期期不落。每當心中有烦恼,我都一定到图书馆翻阅它,虽然它不一定带给我答案,但每一次都让我知道,曾有很多人困惑于同一
期刊
每当看到这封特别的航空信封,就令我想起投稿《英语世界》及发表一首汉语诗歌英语翻译的往事。从大学期间阅读《英语世界》,到工作后自己订阅。常常想,能否有一天?自己的翻译文章发表在这份刊物上。课余时间,选取英文原稿,再加以翻译并投稿。但收到的都是退稿函。失败不可怕,只有坚持,就有希望。转机终于出现在了1993年2月17号,我工作单位教务处的一位老师,交给我一封航空信封的挂号信件,信封已经拆开(见图片)。
期刊
当窗外的丁香花盛开,满院飘着淡淡的清香,我翻阅着书架上那一期期的《英语世界》,三十年的时光像潮水一样,一浪一浪地向我涌来。  一九九〇年八月,带着初为人师的青涩,我走上了三尺讲台。在这个民风古朴的北国小镇,我是第一个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老师,这让爸爸的心中不仅充满了骄傲,更对我寄予无限厚望。因此,一九九一年元旦,爸爸送我的新年礼物就是全年的《英语世界》订书单和第一期杂志,正是这份礼物,让我走进了《英
期刊
@奇异  #我与英语世界的故事#  衷心感谢《英语世界》40年的陪伴!《英语世界》1981年商务印书馆创刊,同年7月我英语专科毕业参加工作,开始中学英语教学,我边教边学,同年,我开始订阅《英语世界》,从此《英语世界》是我的唯一英汉对照读物、教学参考书、命题资源库。今年《英语世界》迎来40岁生日,恰巧我从事英语教学40年,我连续订阅《英语世界》40年,《英语世界》陪伴我专业成长,我见证《英语世界》快
期刊
上文从不同语言、背景和人生积累三方面谈及重新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必要性,那么重读这些经典有什么重要性呢?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种永远没把话说完的书。”英国散文家弗朗西斯·奥斯本说:“认真研读和充分消化几本书给你带来的收获比生吞活剥上百本书要多得多。”可见文学经典由于经过作家长时期的打磨,值得我们花一些时间认真、反复去读。正如一把制作上乘的小提琴非常希望将自己交给懂它和珍惜它的大师去拉,两相
期刊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有个朋友有恐蛇症,非常怕蛇!……
期刊
The two sisters and the sewing basket form a pyramid in the time-honored usage of generations of earlier painters. Also traditional is the balustrade, which sets off the figures from the background an
期刊
凡是有大学必然有图书馆,凡是图书馆必然有期刊室,凡是期刊室必然有《英语世界》。  《英语世界》的读者有三个等级:初级是像本科生单纯地看“贤”书carefully;中级是像硕士生读自己喜欢的栏目critically;高级是像博士生思索投稿creatively。商务印书馆发行的《英语世界》让我有幸在大学图书馆期刊室里切身体验了作为“读者·作者·学者”的三种境界。  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1996年9月我
期刊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发言,问答环节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有点猝然,但幸好我对这个问题确实也有自己的看法,便答道: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说它是科学,因为它有可阐述并可遵循的内在规律;说它是艺术,因为通过译者的努力,它的表现可以达到艺术的境界。问题虽然算是回答了,但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如果对翻译能够作这样的描述的话,这难道不也是每一个学翻译的人应该实现的目标吗?既要学习翻译的“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