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陪读现象问题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才培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教育体制在不断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改革和完善。但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仍然不公平。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撤并,很多农村家庭被迫陪读现象日益加剧,随之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本文以内蒙古东部的B村为例,利用调查访谈法来了解农村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出一点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 陪读现象 家庭教育
  近年来,“陪读”一词变得越来越流行。综合学者们对陪读的目的研究,有了相关的界定:黄淑贞将陪读定义为,“陪读”专指为数众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事业,专职照顾上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社会现象。学者王文龙认为,由于社会机会减少,缺少社会流动的渠道,教育竞争越发激烈,刺激了陪读数量的增长。当前在我国,一些贫困的农村、县区,陪读现象特别的普遍。很多家庭从孩子幼儿园就开始陪读。B村陪读人口数量比重大,流动人口数量多,大多是孩子母亲或者祖父母陪读。通过对B村的实地调查,探析农村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家长理性教育。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改变命運的”教育理念
  随着文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教育理念是“知识改变命运”。每一位家长都望子成龙,他们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摆脱“田家子”的命运,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社会底层向上流动。B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他们不希望下一代务农,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没有受到教育的所有遗憾实现在孩子身上。因此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被迫迁移到城市陪读。为了满足孩子的各种教育资源需求,教育支出占了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访谈发现,家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的农民家庭,生活花销非常节俭的情况下,年均收入仅仅满足教育支出,甚至会负债。可是,在家长眼里,知识是唯一改变命运的契机,良好的教育和扎实的专业文化素质可以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高考决定命运”这种固定的应试教育制度决定了孩子的成才之路。应试教育推崇家长给孩子从小灌输将来“上清华”、“上北大”、做官、做某某家的思想。家长的关注点在考试成绩上,用分数去衡量学习成果。而孩子从记事起必须面对各种考试,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标准成为了教学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评分和排名次。教学的功能完全被破坏了,教育的意义也变质了。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一方面,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加重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更让学生忽视个性,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家长为了安抚孩子情绪避免产生负面影响,不得不陪读。另一方面,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陪读。应试教育追求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考试绝定命运”,有违人才培养的初衷,而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思想已经被禁锢。
  (三)农村教育设施欠缺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10)》显示,2000年至2010这十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已减少52.1%,农村中学数量已减少31.6%。大量的农村家长做出了进城陪读行为选择。据调查,B村地理位置处于边疆,离就进城市有300公里,总共只有200多户。由于村里经济水平较低,相关部门不重视,使得教育资金缺乏,教育水平无法提升。在原本无法丰富教育资源的情况下,2002年撤退了所有学校,村里的孩子不得不去城市上学。这一问题直接刺激了陪读数量的增长。调查发现,有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去陌生的环境接受较好的教育,但是因为学校住宿条件有缺口,年纪小而无法自理,只能家长陪读。有的孩子从半途转学至城市学校,导致学习成绩在班级垫底而厌学。从我国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看出,农村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的教育资源,与城市教育拉大了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二、陪读现象产生的影响
  (一)陪读成为离婚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B村出现因为陪读而导致离婚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流行”。B村农民家庭陪读方式是“全陪”。“全陪”是指家长不为就业和收入等,而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学习的一种陪读方式。B村多数家庭在分居的前提下以“全陪”的形式陪读。分居是因为男性需要留在农村务农来保证家庭收入,并且方便赡养家中老人,女性则迁移到城市陪读。因长时间分居生活,加之矛盾不能及时解决,最后结束婚姻。笔者从一位单亲妈妈了解到:“我离婚有五年了,当时和丈夫(前夫)分居两地,我去市里租房子陪读,孩子也离不开我。我们只有等到学校放假才回老家团聚。后来发现他跟别人好了,我们就离婚了。离婚以后我带着儿子在城市打拼,当时他正值青春期,受到的打击挺大的,在学校总是惹事。学习成绩也不如从前了。我当时非常自责”。离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首先,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被遗弃感,这些行为和性格表现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的交际。其次,孩子容易缺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由于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结构残缺。家长缺乏生活教养和指导,致使孩子丧失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行为上会出现异常的表现。多数被访者表示,“两地奔波的生活特别不容易,孩子太小,没办法寄宿学校。如果家长不跟上课程进度,孩子学习成绩会下降的。所以必须亲力亲为,为了孩子的未来做父母的必须坚持到底。”
  (二)家庭教育角色缺位
  人们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教育孩子的重担落在母亲身上。从以上所提供的内容来看,出现严重的父亲教育角色缺位的现象。学者们鼓励双亲陪伴,希望家庭给孩子提供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中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分工不同,却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教育是要让父母实际承担起家庭教育角色的责任。笔者从一位女性被访者了解到,孩子母亲陪读的情况下“孩子只有在寒暑假跟父亲接触,平时除了在学校以外的时间都是和我在一起,生活起居都是由我照顾。孩子跟我特别亲,和父亲的关系特别地生疏,从来不找爸爸,甚至可有可无。”父亲成为了养育子女的局外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父亲角色缺位无法满足孩子完整的结构性教育。孩子祖父母陪读的情况下会过分溺爱,阻碍孩子自我成长。他们对孩子柔软仁慈,孩子出错的时候不会及时严格地要求改正,反而纵容。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教育思想更加传统,无法配合学校交给家长和孩子的家庭作业。再者,在孩子心里,无人能代替父母,祖父母无法孩子给予父母的温暖。家庭结构教育会因此产生严重的缺陷。   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资源
  陪读现象的產生,不仅表明农村家长对教育观念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也表明着我国城乡教育依旧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修建乡村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就农村教育问题而言,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师队伍涉及到补充与配备、培养与培训、待遇与奖励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乡间师资力量差距明显,要鼓励优秀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保证师资专业支援与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教学素质,实现与师范类学校的互动,国家应补给优渥的福利待遇。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其次,乡村教育要软、硬件一起抓,财政投入要向农村教育倾斜。就B村而言,在基础设施方面,要补充并且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教室多么媒体、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兴趣班所需材料、乐器等。
  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打破传统育人观念
  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可是很多用人单位只认可学历,学历等于人才,这种偏见促使家长陪读监督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难,其实,问题在于教育不全面,不到位。学生普遍存在学历高,无能力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只关心成绩而导致的结果。学生“求职难”和用人单位“求才难”的现象并存。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养成,偏重知识考查,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这种片面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打破传统的育人观念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校更新教育方式,家长配合学校,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导向,培养现代社会适用的人才。
  结语
  孩子的未来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都会为孩子受良好教育而尽全力。所谓“行行出状元”,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可是家长只关心成绩,看不到孩子身上其他闪光点,疯狂灌输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固然对孩子个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家长应全方位培养孩子,国家需要“全才”。在我国,城乡同步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农村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进城陪读的农村家长被贴上着“陪读家长”的标签,在经济,社会方面都存在差异,融入困难,面对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研究发现B村陪读现象的产生受传统的育人观念和硬件设施不到位的影响,还有因陪读而产生的各种严重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为减轻这些问题加剧,还需从解决社会教育公平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对陪读家庭的差异性扶持、全方位解决陪读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另外,我国农村陪读问题是学术各界应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晓静.乡村振兴背景下随迁型陪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以六安市毛坦厂镇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6):13-17.
  [2]邱梦娇.由家长陪读现象看我国乡村教育问题[J].区域治理,2019(46):80-82.
  [3]王雪..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辉历史节点。为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热情讴歌党的百年伟业,深情追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牢固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本协会理事会今年组织开展七个“百”系列大型活动之一的“建党迎百年,将军联袂颂”网络书法展,于2021年4月16日隆重开展。  本次网络书法即将展出的一百多幅精美作品,均来自全国百名上将、中将、少将近期创作的墨宝。這100多幅将军书法作品,以“建党迎
期刊
4月10日,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单位——驻马店市游泳协会迎来成立两周年庆典 。驻马店市二届政协副主席、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 市游泳协会名誉会长闫超出席并致贺词。市游泳协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等分别发了言,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 ,市民政局 、市卫健体委 、以及九县一区相关领导等负责同志到会祝贺,部分企业代表、媒体界朋友百余人参会。  驻马店市游泳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骄人成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一线幼儿教育师资的主要渠道。然而,纵观国内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的情况,以新时代为背景研究学前教育发展的文献中,研究多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前教育学生,而多忽略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  作为
期刊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2021年7月1日,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
期刊
4月13日,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桐乡市公共关系协会第二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恒基建设集团四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来自协会理事会会员企业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桐乡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恒基建设集团董事长吕国跃出席会议进行了多方面沟通和发言,参加会议理事积极参与、踊跃建言中,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本次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黄真华主持,分别围绕桐鄉市公共关系协会2020年工作汇报、2021年工作计划、建
期刊
4月19至20号,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文化管理学会首席品牌专家、亚洲策划协会副会长李兴国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学与新媒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广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特邀理事周小普一行,莅临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调研指导工作。在家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忠富和副会长李军等陪同接待。  看到办公室
期刊
15级公共关系学专业毕业生 李彦  2019年4月收到了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录取通知,这所学校是英国传媒专业排名前三的学校,她2019年九月就会去英国读广播专业的研究生。2020年11月已经完成论文拿到学位了,Distinction优等毕业。这是她撰写的在留学期间的小故事:“跨越山海的真挚友谊——桔子花协会”。  李彦:最近和伦敦的好友通话时,我提到了国内热议的“新疆棉花”事件,我的好友Zo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为例,围绕专业思政,结合实践做出的一些探索。文章从落实专业启蒙教育,开展特色专业导入,以专业教师为主力军关注学生成长动态,以产学结合实习、顶岗实习为抓手培养职业自信等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情感和职业自信。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相关经验,对于专业思政的开展提出了思路和实践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三全育人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摘要:在文献分析、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四川师范大学留学生来华前后对中国的认识差异进行调查,本论文为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留学生对于中国人性格、婚姻及中国南方(四川)的气候,在来华前后的认识差异。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认识 差异  1.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简介  本论文为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为《留学生来华前后对中国认识差异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一)》
期刊
摘要:习近平用典充满智慧、富有哲理、意蕴深邃。思政课教材多处引用习近平用典内容,讲好这些“用典”内容,对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 讲好 习近平用典 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讲话和撰文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经据典、以古开今,其引用的古典名句,生动传神,饱含哲理,极具启迪意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