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文化责任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具有熔铸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优秀民族文化;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民族,绝不可能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向我们提出的战略任务。新闻媒体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专门机构,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渠道,在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
  从2003年底开始,全国新闻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数十万编辑、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逐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理念引领广大民众,用把握社会主流,反映生活本质的新闻精品回报人民和时代,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首肯和嘉许。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一些新闻作品还存在社会责任淡化和文化品位低下的缺憾,存在着先进文化理念缺失和低俗文化渣滓泛滥的现象。这不仅激起了广大新闻受众的不满,也受到了新闻队伍内部绝大多数具有正义感的人们的猛烈抨击。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随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大家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新闻彻底摆脱腐朽、迷信、浮躁、享乐等旧文化和外来文化糟粕的影响,履行自身的文化责任,提升自身的先进文化含量,以有效地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端正导向,引领时尚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财富,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的塑造,是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崇高和完美的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我们的新闻报道,新闻的舆论导向,必须以民族精神的塑造这一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各种新闻形式来促进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完美,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地向前发展。
  当前,我们必须根据十七大的要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以此来促进全民族道德水准的有效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完美塑造。
  应当指出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悄悄“时兴”起来。在我们的少数新闻报道中,那些不讲公德,个人至上的行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抨击和遏制,而对大公无私,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宣传,似乎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缺少应有的力度。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针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而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的新闻作品就应当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来衡量客观事实,该推崇的推崇,该抵制的抵制,该批判的批判。要做到旗帜鲜明,爱憎分明。目的在于坚持新闻作品正确的舆论导向,真正引领社会公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引领社会的崇尚目标和价值取向,引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时尚,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有效地占领城乡的思想文化阵地,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使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得以剔除和扬弃,精华得以发扬光大,并蔚为壮观。
  
  拒绝低俗,弘扬高雅
  
  造成新闻低俗化的原因,固然有少数传媒工作者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但媒体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商业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媒体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便以不惜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代价,不惜降低新闻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为代价,来迎合少数受众中那些庸俗的低级趣味,使严肃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日渐衰微,而一些文化垃圾却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占领本该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阵地。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新闻文化的反常现象。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深深感到,要在新闻作品中扫除低俗、鄙俗、粗俗、媚俗之风,最重要的是提高全体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对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而言,就必须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来统领新闻宣传工作,下决心全力提高新闻作品中先进文化的含量。众所周知,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读者》杂志,2006年月平均发行量达898万册,最多时突破1000万册,并已在海外累计发行50多万册。它作为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名牌,早已稳坐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交椅。《读者》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呢?关键是它的文化品位,是它所具有的先进文化的价值。该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读者》提供给人们的首先是一种文化,一种高雅的、健康的文化,一种开放性、先进性的文化。它充分相信读者自觉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对人间真情、高尚情怀和高雅文化的追慕。绵长、丰厚、崇高、儒雅的文化情怀,像《读者》两只无形的长臂,将成千上万的读者揽入自己的怀中,接受世界上各种各样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它最终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一致认可和青睐。《读者》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新闻出版单位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正统,不落伍,敢独立,不媚俗”,旗帜鲜明地拒绝低俗之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繁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能不断提高。
  
  锐意创新,促进繁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新鲜、新颖、新奇,求新、出新、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际需要,也是新闻作品应有的品格。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创新永远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驱动力,而新闻的创新则是广大新闻受众的一致需求,也是新闻事业不断繁荣兴旺的前提条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与新闻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往往是同步的,所以文化的创新与新闻的创新也是有着紧密关联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很好地坚持文化和新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创作出更多的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新闻作品,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界创新成果辉煌。仅就平面媒体而言,国内不仅拥有传统的日报、晚报,还先后出现了早报、晨报、午报、都市报、行业报、专业报,最近几年还出现了网络报、手机报,它们与其他媒体形式一起,一天24小时滚动式地及时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和信息,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是文化创新,还是新闻创新,均应强调一个“情”字。这里的“情”,既指民族情、阶级情、爱国情,也指亲情、友情、爱情、战友情、师生情、长幼情。2003年3月,江苏卫视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人为本,与你同在”的电视品牌理念,开始打造“情感地带”栏目群,从周一至周末晚间推出风格、定位不同的情感“集束炸弹”,以丰富的感情震撼人的心灵。这些节目在全国35个城市的收视率,高位稳定在省级卫视同时段的第2名(第1名为电视剧)。当电视同行“克隆”出许多个情感类电视栏目的时候,江苏卫视又于2007年3月全新推出情感和事件相结合的栏目《人间》,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不同寻常的感情”,又一次敲响电视观众的心灵之窗。有关人士评价,这个栏目为社会人群提供了情感沟通和宣泄的平台,为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情感冲突提供了人文化解。应当说,这种创新,既是文化的创新,又是新闻的创新,它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新闻精品的同时展现。它告诉我们,唯有不间断、不停顿的创新,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新闻事业才能大发展大繁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大提高大跃升。
  
  作者单位 江苏《南通日报》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目前高校科研财务管理服务中存在的科研预算编制偏离实际较大,科研工作者深陷财务报销、结题报告编制等问题,进行具体情况分析,剖析存在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共享财务
核武器基础设施是指涉及核武器科研、设计、弹芯生产、部件制造、改型延寿、拆除退役的国防基础设施。2020年9月,美国军控与国际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福特与时
简介BM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砌筑中的排块、砌缝、芯柱及其他细部处理提出要求。
为了强化管理,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在目前国家还未出台关于建筑节能的专门法规的情况下,重庆市结合地方实际起草了《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2007年11月23日重庆市
在报业发行网络不断拓展衍生业务的今天,做强主业,也就是做好主报的发行工作,仍然是其首要任务。在现代报业的营销链条中,作为生产环节的报纸产品本身,新闻内容和编辑手法的趋同已
当前,我国传媒业尚处于跑马圈地和各种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移动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和融合媒介,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四大通讯运营商依靠强大的实力、巨大的客户基础大举进入移动媒体业务,纷纷实施各自的移动媒体战略。    四大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分析    中国移动  1.中国移动规模大、实力强、增长快速。200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总营业额为1665.8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