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青少年自身四方面分析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我们正处在一个舜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吸引了成长中渴望“无拘无束”生活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这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正确分析判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几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现象
网络具有娱乐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使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在网络中得到满足,特别网络游戏带来的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反过来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和心里抵御能力弱,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很容易沉溺其中。加之有些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产生逆反情绪和认知失调的青少年,会借助网络疏解压力,寻找安慰。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网络成瘾现象,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
由于过度依赖网络,导致青少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有:正常的人际关系破裂,社交障碍,学习成绩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二) 网恋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这是生理、心理的正常现象。而网络的开放性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 但是由于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较少, 而感情又比较热烈和纯真,容易轻信他人,导致上当受骗。有些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意和陌生网友见面、交往,给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生活中因为网恋引发的惨案以不在少数,而大多的受害者是情感单纯的青少年,血粼粼的事实一次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怎样挽救被网络情感束缚的青少年?
(三)网络行为中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上不必为一定的言行负责任,不必担心他人和社会的监督和指责,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青少年的法律道德意识在网上逐渐淡化。一部分青少年为寻求刺激肆意在网上交流或传播黄色内容、满口低俗下流之言、窃取他人QQ号码、攻击他人网络系统等,至社会道德于不顾,缺少羞耻感,给受害人带来经济和情感上的损失和伤害。更有些青少年利用精深的计算机技术以获取他人财产为目的进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行为,情节严重者已构成犯罪。这样的事件也比比皆是: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计算机犯罪者年龄区段为18~46岁,平均年龄约25岁,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名逮捕的杨某就是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研究生,而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HI”病毒则是我国台湾地区一名大学生的玩笑之举。2006年在网络上肆虐达半年之久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只有25岁,其他几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也都在21-25岁之间。①
(四)价值观扭曲
网络是一个全面开放性的系统,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和传播信息,因此网络上除了正面信息外还存在很多负面信息,良莠不齐,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形成深入分辨是非的能力,尚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而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长此以往势必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影响青少年的成才。例如,有些网站为提高点击率,充分利用青少年的求新、求异和叛逆心理,传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虚假的、低俗的价值观念,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侵略,向青少年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处世未深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这些新奇观念诱惑,动摇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分析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学校教育之对策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塑造者,在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在网络中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根源在于对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应有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牢固,以至于在一些歪曲的思想观念的狂风暴雨式袭击中被俘虏。因此,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牢固他们的思想堤坝,增强分辨是非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西化”、“分化”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青少年之所以沉迷网络,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情绪困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排解,缺乏情感疏通的渠道,只能借助于网络麻痹自己。因此,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及时发现异常状态,进行合理的教育和疏导,避免学生由于无人倾诉心声,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求助于网络上的陌生人排解负性情绪。另外,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培养专业人员对青少年定期做心理测定,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做到不抛垃圾,注意网络言行的规范化,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于缺乏社会和他人的网络社会来说,法律是很好的管理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明确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上与青少年网络犯罪相关的案例,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4.开发切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网站,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鉴于网络本身独有的魅力以及青少年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一些有正确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新阵地。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宣传体系,弘扬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近些年,一些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名家讲坛、名人解读、人生修养、心理健康等内容为基础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性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到了良好效果。
5.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虽然网络已经普及化,很多年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接触时间晚,学习起来吃力,网络知识相当贫乏,以至于在网络教育问题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对青少年出现的很多新问题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外,还要学习网络知识,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能够很好的预防和应对,避免网盲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的网络言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二)家庭教育之对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网络家庭化的发展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问题上又多了一个责任,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1.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有效应对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使很多青少年可以在家中上网,因此,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 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并尽量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积极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态,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经常与青少年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青春期,会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到困惑,情绪起伏变化大,自控能力弱,对很多事情感到好奇,但又缺乏深入辨别能力, 此时家长应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增加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排解困扰,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就能避免青少年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刺激与解脱而不能自拔。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沉迷网络, 不能一味地强行禁止和责骂,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应该晓之以理,告诉孩子沉溺网络的危害并举出实例, 这样才能更有成效。
3.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里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旅游散心,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带孩子去博物馆,感受科学的魅力;带孩子去图书馆,让他们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修养,等等。让孩子们真正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三)社会组织之对策
1.网吧规范化管理
网吧是青少年与网络接触的重要场所,网吧的管理是否健全,经营是否合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只要稍有留心即可发现,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大多都是发生在网吧或因为沉迷网吧导致犯罪行为,究其原因,网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商业化了。网吧经营者只重视经济收入,忽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业主仍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有的网吧为吸引网民开设凶杀、恐怖、淫秽、低级的网络内容,不断更新换代网络游戏,使更多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于对网吧的迷恋,进行偷盗自家财物、入室盗窃、结伙抢劫、变卖赃物等违法活动,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
因此,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网吧坚决严惩不贷;监督部门要不定期督查网吧管理漏洞,并进行教育,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加强业主、网管人员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积极贯彻法律法规。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立法部门应高度重视由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并对网络的规范发展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法律法规本身就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有些法规相本身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还有些法律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也有欠缺。因此,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应进一步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除了要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还要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3.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员要针对网络垃圾信息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进入青少年视野。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发现违法网站和信息要及时报告法律部门,努力把网络垃圾扼杀在源头。
(四)青少年自身之对策
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一种外部因素,要真正使这些因素发挥作用,还要青少年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和信念,并持之以恒,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青少年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要坚强面对,不要逃避,要主动想办法调节情绪,并对事件作出理性分析,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在网络中寻找安慰。
其次,青少年还要提高自身交往技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网,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丰富现实生活,经常和朋友谈心,交流情感,感受社会家庭的温暖,增强社会适应性。 最后,青少年要增强自控和自律能力,使其网络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抵制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确保浏览的信息科学、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应该形成一个整体互动的系统,给予积极关注,并高度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注释]
①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行政与法》,第47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4]沈壮海,徐双好等:《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
[5]刘蔓,胡园:《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4),47-48
[6]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行政与法》,46-49
[7]伍兵:《网络文化对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教学研究》,2009(39),216-217
[8]张桂兰:《“网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36-38
[9]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2,(1),39-40
[10]张小琏:《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65-71
[11] 罗明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0),24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湖北武汉)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我们正处在一个舜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吸引了成长中渴望“无拘无束”生活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这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正确分析判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几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现象
网络具有娱乐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使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在网络中得到满足,特别网络游戏带来的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反过来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和心里抵御能力弱,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很容易沉溺其中。加之有些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产生逆反情绪和认知失调的青少年,会借助网络疏解压力,寻找安慰。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网络成瘾现象,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
由于过度依赖网络,导致青少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有:正常的人际关系破裂,社交障碍,学习成绩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二) 网恋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这是生理、心理的正常现象。而网络的开放性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 但是由于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较少, 而感情又比较热烈和纯真,容易轻信他人,导致上当受骗。有些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意和陌生网友见面、交往,给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生活中因为网恋引发的惨案以不在少数,而大多的受害者是情感单纯的青少年,血粼粼的事实一次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怎样挽救被网络情感束缚的青少年?
(三)网络行为中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上不必为一定的言行负责任,不必担心他人和社会的监督和指责,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青少年的法律道德意识在网上逐渐淡化。一部分青少年为寻求刺激肆意在网上交流或传播黄色内容、满口低俗下流之言、窃取他人QQ号码、攻击他人网络系统等,至社会道德于不顾,缺少羞耻感,给受害人带来经济和情感上的损失和伤害。更有些青少年利用精深的计算机技术以获取他人财产为目的进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行为,情节严重者已构成犯罪。这样的事件也比比皆是: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计算机犯罪者年龄区段为18~46岁,平均年龄约25岁,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名逮捕的杨某就是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研究生,而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HI”病毒则是我国台湾地区一名大学生的玩笑之举。2006年在网络上肆虐达半年之久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只有25岁,其他几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也都在21-25岁之间。①
(四)价值观扭曲
网络是一个全面开放性的系统,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和传播信息,因此网络上除了正面信息外还存在很多负面信息,良莠不齐,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形成深入分辨是非的能力,尚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而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长此以往势必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影响青少年的成才。例如,有些网站为提高点击率,充分利用青少年的求新、求异和叛逆心理,传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虚假的、低俗的价值观念,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侵略,向青少年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处世未深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这些新奇观念诱惑,动摇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分析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学校教育之对策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塑造者,在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在网络中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根源在于对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应有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牢固,以至于在一些歪曲的思想观念的狂风暴雨式袭击中被俘虏。因此,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牢固他们的思想堤坝,增强分辨是非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西化”、“分化”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青少年之所以沉迷网络,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情绪困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排解,缺乏情感疏通的渠道,只能借助于网络麻痹自己。因此,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及时发现异常状态,进行合理的教育和疏导,避免学生由于无人倾诉心声,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求助于网络上的陌生人排解负性情绪。另外,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培养专业人员对青少年定期做心理测定,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做到不抛垃圾,注意网络言行的规范化,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于缺乏社会和他人的网络社会来说,法律是很好的管理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明确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上与青少年网络犯罪相关的案例,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4.开发切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网站,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鉴于网络本身独有的魅力以及青少年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一些有正确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新阵地。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宣传体系,弘扬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近些年,一些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名家讲坛、名人解读、人生修养、心理健康等内容为基础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性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到了良好效果。
5.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虽然网络已经普及化,很多年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接触时间晚,学习起来吃力,网络知识相当贫乏,以至于在网络教育问题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对青少年出现的很多新问题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外,还要学习网络知识,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能够很好的预防和应对,避免网盲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的网络言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二)家庭教育之对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网络家庭化的发展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问题上又多了一个责任,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1.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有效应对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使很多青少年可以在家中上网,因此,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 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并尽量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积极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态,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经常与青少年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青春期,会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到困惑,情绪起伏变化大,自控能力弱,对很多事情感到好奇,但又缺乏深入辨别能力, 此时家长应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增加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排解困扰,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就能避免青少年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刺激与解脱而不能自拔。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沉迷网络, 不能一味地强行禁止和责骂,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应该晓之以理,告诉孩子沉溺网络的危害并举出实例, 这样才能更有成效。
3.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里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旅游散心,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带孩子去博物馆,感受科学的魅力;带孩子去图书馆,让他们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修养,等等。让孩子们真正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三)社会组织之对策
1.网吧规范化管理
网吧是青少年与网络接触的重要场所,网吧的管理是否健全,经营是否合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只要稍有留心即可发现,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大多都是发生在网吧或因为沉迷网吧导致犯罪行为,究其原因,网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商业化了。网吧经营者只重视经济收入,忽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业主仍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有的网吧为吸引网民开设凶杀、恐怖、淫秽、低级的网络内容,不断更新换代网络游戏,使更多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于对网吧的迷恋,进行偷盗自家财物、入室盗窃、结伙抢劫、变卖赃物等违法活动,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
因此,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网吧坚决严惩不贷;监督部门要不定期督查网吧管理漏洞,并进行教育,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加强业主、网管人员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积极贯彻法律法规。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立法部门应高度重视由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并对网络的规范发展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法律法规本身就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有些法规相本身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还有些法律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也有欠缺。因此,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应进一步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除了要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还要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3.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员要针对网络垃圾信息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进入青少年视野。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发现违法网站和信息要及时报告法律部门,努力把网络垃圾扼杀在源头。
(四)青少年自身之对策
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一种外部因素,要真正使这些因素发挥作用,还要青少年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和信念,并持之以恒,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青少年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要坚强面对,不要逃避,要主动想办法调节情绪,并对事件作出理性分析,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在网络中寻找安慰。
其次,青少年还要提高自身交往技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网,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丰富现实生活,经常和朋友谈心,交流情感,感受社会家庭的温暖,增强社会适应性。 最后,青少年要增强自控和自律能力,使其网络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抵制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确保浏览的信息科学、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应该形成一个整体互动的系统,给予积极关注,并高度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注释]
①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行政与法》,第47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4]沈壮海,徐双好等:《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
[5]刘蔓,胡园:《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4),47-48
[6]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行政与法》,46-49
[7]伍兵:《网络文化对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教学研究》,2009(39),216-217
[8]张桂兰:《“网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36-38
[9]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2,(1),39-40
[10]张小琏:《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65-71
[11] 罗明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0),24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