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有情感的传达。文学是情感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及其意义的叩问,好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美好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其受到美的熏陶显得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
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更改观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正是语文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和蔼可亲的语言、举止,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如沐春风,师生情感相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
教学是一个生动变化的世界,学生主体是活的。教师光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知”与“行”相结合。他说:应当注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渗透性的情感影响。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应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情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受益匪浅。
2.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体验指心理活动中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是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或自觉地理解他人行为的结果[1],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情感品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容。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师用以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常用方法有:心理复苏法、再现情景法、诵读法。
2.1心理复苏法
简单地讲,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比如讲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深切感受,再结合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在他悲观绝望之时,是他的母亲对他不离不弃,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更在精神上鼓励他,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深深的愧疚之情,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学生对母爱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交织在一起,产生共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2.2再现情景法
再现情景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景的方法。比如在讲《荷塘月色》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或多媒体播放,把学生带入月夜荷塘的美景中,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亭亭玉立的荷叶像舞女旋转的裙,荷花像羞涩的少女一般,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过情景再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2.3诵读入情法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感受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而且能逐渐形成语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地诵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情感教育。如读《诗经》中的《关雎》,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可以理解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真挚热烈的爱,没有丝毫的虚伪、造作,自然而纯真。诵读舒婷的《致橡树》,可以体会女诗人一开始就掷地有声地否定了传统把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那种庸俗的爱情观,女诗人在诗中深情地咏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诗人对平等独立爱情的追求在诵读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再比如,通过反复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背景理解作者艾青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对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祖国的深切的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其受到美的熏陶,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夏秀蓉,张锐等.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288-289.
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我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更改观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因素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充分认知自己的情感,感知他人的情感,这正是语文教学应培养的情感品质。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得自主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热爱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和蔼可亲的语言、举止,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如沐春风,师生情感相投,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油然而生。
教学是一个生动变化的世界,学生主体是活的。教师光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注重“知”与“行”相结合。他说:应当注意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加渗透性的情感影响。运用情感管理法则进行教学和管理课堂时,应授之以法,动之以情,让学生的大脑保持高度的兴奋,思维高度活跃,探求知识的热情高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动用”自己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情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让学生敬重你、亲近你。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以后,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共同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具有不容置疑的威信,是真、善、美的代言人,是可效仿的榜样。这样的老师,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言行,就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施加了渗透性的情感影响。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就会乐学、好学,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受益匪浅。
2.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
体验指心理活动中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是直接或间接地感知或自觉地理解他人行为的结果[1],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情感品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丰富自己的情感内容。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教师用以对学生情感领域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常用方法有:心理复苏法、再现情景法、诵读法。
2.1心理复苏法
简单地讲,心理复苏法就是帮助学生唤醒或找回自己内心体验的方法。比如讲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唤醒学生对母爱的深切感受,再结合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在他悲观绝望之时,是他的母亲对他不离不弃,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更在精神上鼓励他,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深深的愧疚之情,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学生对母爱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交织在一起,产生共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2.2再现情景法
再现情景法指教师以语言、教具等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情景的方法。比如在讲《荷塘月色》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或多媒体播放,把学生带入月夜荷塘的美景中,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亭亭玉立的荷叶像舞女旋转的裙,荷花像羞涩的少女一般,微风过处送来的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过情景再现,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2.3诵读入情法
朗读吟诵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感受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而且能逐渐形成语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诵读,有感情地诵读,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渗透情感教育。如读《诗经》中的《关雎》,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可以理解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采摘荇菜的姑娘真挚热烈的爱,没有丝毫的虚伪、造作,自然而纯真。诵读舒婷的《致橡树》,可以体会女诗人一开始就掷地有声地否定了传统把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那种庸俗的爱情观,女诗人在诗中深情地咏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诗人对平等独立爱情的追求在诵读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再比如,通过反复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背景理解作者艾青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对惨遭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侵略的祖国的深切的爱,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其受到美的熏陶,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夏秀蓉,张锐等.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