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研究

来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类型以及空间配置)变化是诱发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探究其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杭州市临安建成区为例,提取含有内涝点的子汇水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指标体系方法评估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并计算区域内最大斑块面积比例等5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同时结合不透水率、植被覆盖度及地形地势等影响因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的影响.结果 显示:(1)在土地利用类型方面,对内涝灾害风险影响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林地>住宅用地>工矿用地;(2)在景观格局特征方面,建设用地斑块的聚集度越高、破碎度越低,内涝灾害风险就越高,绿地斑块对内涝风险的影响则相反;(3)地形地势以及人为因素等其他影响因子对城市内涝灾害风险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不透水率越高、地表粗糙度越低,内涝灾害风险就越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城市景观格局以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城市内涝灾害风险.
其他文献
敞开式TBM适用于围岩完整性较好、Ⅲ类及Ⅲ类以上围岩比例较高、自稳能力较强地层,但在掘进断层破碎带时,一次支护施工将占用掘进时间、作业率较低、平均进尺较慢、施工人员及设备暴露在围岩或初期支护之下,安全性相对较差.针对穿越断层破碎带时施工效率低和安全性差的问题,在确保围岩稳定条件下,对一次支护结构开展优化研究,从而使TBM施工更加高效,进度和投资更有保障.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一次支护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分析优化前后围岩的变形及塑性区范围,结合现场的监测数据,证明优化后的围岩变形基本稳定,施工效率明显提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