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庄子哲学的“众妙之门”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ping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庄子》这样一部仪态万方的经典而言,任何解读方式都如飘风吹过众窍,所发之声响无不具备某种天然的合理性,从而在不同维度或层次上呈现着庄子哲学的某种特质。当然,这种说法强调的只是庄子哲学的多元性与开放性,绝不意味着所有的解读方式都是等效的。如果我们承认《庄子》有着深湛而卓越的思想品质,那么,我们就必须再度承认,某些解读方式可以“游刃有余”地凸显这种品质,另一些则因“拙于用大”而对此无计可施,甚至会遮蔽或异化这种珍贵的品质。郑开先生的《庄子哲学讲记》(以下简称《讲记》)旗帜鲜明地将《庄子》视为“哲学文本”,致力于通过“哲学分析”而予之以某种“理论框架”,不无对庄子哲学之高明品质的追求与惜护的意味。这种研究理路,避免了“心得”式的肤廓之论,迥异于“还原”式的矫情之作,而且,因为源自“课堂”这种鲜活而自由的思考与言说境域,亦能洗去纯粹理论研究的琐细与枯燥,可谓以“立乎其大”的方式开启着庄子哲学的“众妙之门”。
  将《庄子》视为“哲学文本”,意味着庄子的玄思并非妙手偶得的奇思妙想,而有着深思熟虑的细腻脉络。这样,虽然“系统化的形式”是在西方哲学影响下的“不得已”之追求,但鉴于庄子哲学自身既已蕴含着某种理论系统,作者认为以庄子哲学为代表的先秦哲学“并不逊色于古希腊哲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关键在于,“不逊色”并不意味着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理路或观点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实际上,庄子对宇宙论、知识论、人性论等核心问题的探讨与西方哲学大异其趣,这些差异反而更加证实了庄子哲学的高明品质。《讲记》的目标是“通过与西方哲学进行参照,在深入的对话、切磋的背景下展现庄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考特征”,这既是对前人之研究典范的主动继承,亦为对当下之某种浅妄学风的自觉回应,体现出的是一种明朗而笃实的研究风格。
  作者对庄子哲学的理解,以“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为基本区分。“思想世界”对应的“物境”是可思想、可言说的,涉及“道境”的“精神境界”是可觉解、可体认的。然而,“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却并不断裂或冲突,毋宁说两者乃“递进”关系,“思想”之“鲲”可以化而为“境界”之“鹏”。《讲记》强调的是,尽管“精神境界”比“思想世界”更高级,但只有深入理解了“思想世界”中的理论问题,才能真正跃入“精神境界”之域。也可以说,庄子哲学兼具“哲学沉思”与“理论激情”,但“激情”必须奠基于“沉思”。由此,我们也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严谨的哲学分析”的重要性了。
  在“严谨的哲学分析”之下,庄子哲学呈现出的面貌肯定是复杂的而非简单的,是均衡的而非极端的。实际上,如何避免对庄子哲学的简单化、极端化理解,也是作者颇为着意的问题。在《讲记》中,我们看到的即是一个复杂的庄子、均衡的庄子。例如,庄子的“若有真宰”是对“或使”与“莫为”这两种极端宇宙论的均衡,“无待”与“物化”并举是对“独立”与“联系”之存在论两极的均衡。庄子的这些观念尽管看似“语焉不详”,却蕴含着深远的“未尽之意”;尽管貌似“左支右绌”,却又是那么谐调地“左右逢源”。顺此理路,庄子最欲均衡的即应是“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或者说“物”与“道”、“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均衡的莊子”这一灼见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补偏救弊、正本清源之作用,由此我们才能把捉到庄子哲学的细腻、深刻、丰富与开放。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讲记》不仅“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切中肯綮,还旁征博引了物理学、数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大量知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格物”之功,这在时下的哲学著作中是非常罕见的。不管是普利高津、汤川秀树,还是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乃至张承志、刘慈欣,都能在行文中“现身说法”,虽然看似有些突兀,但在作者的解说中,无不浑化于庄子哲学的无端崖之思域。可见,面对《庄子》这样一部以“其学无所不窥”为前提的著作,我们也需要动用自己的全部阅读经验、生存体验去探味。
  郑开先生的这部《庄子哲学讲记》将庄子基本的精神关切、高远的理论视野、均衡的思想体系娓娓道来,打开了庄子哲学的“众妙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庄子思想殿堂的丰富与美妙。既然如此,对于作者正在撰述中的“包含了更丰富的细节和更缜密的论述”的《庄子哲学研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翘首以待呢?
其他文献
一、从被遮蔽的形式到文学批评的危机  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考稽,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同现代学科教育体制有着莫大的关联。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大学学科的分立,学科自身的独立性渐渐凸显出来,并因此形成各自的研究畛域。“对独立的文学学科(诗学)及其纯粹性的追求”,既是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自立的基础;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科体制内的文学研究者,在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越发勃兴的历史语境下,充分吸纳西方诗学传
期刊
中国作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古国,放眼巡视,放手拾取,无处不是国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经史子集,书法绘画,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广义说来,我国固有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文化精华都是国粹;狭义说来,国粹是专指国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从以上的国粹含义所涉范围来看,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国粹,都是说不尽的。但是充闾先生这部《国粹:人文传承书》(以下简称《国粹》),却不从国粹的一般范畴入手去论列知识格局,而是
期刊
儿童之所以称其为儿童,在于童年期特定的生命和审美特质,在于儿童所拥有的不同于成人理解世界的视角和逻辑,而这也正是儿童文学文体特征所在。童年书写的要义在于呈现出童年期特殊的质地和感觉,写出这一生命阶段中儿童丰富的内在世界与成长。张之路的《吉祥时光》聚焦了1948年至1957年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与波诡云谲的政治运动中,以淡定从容的笔墨,展现了童年书写的独特景观。  一、历史深处
期刊
一个人(储安平)、一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一本周刊(《观察》)切入知识分子研究的谢泳于2007年任教厦门大学,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议论。到厦大教书后,谢泳的研究对象有何变化呢?这本《现代文学的细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可以说,此书展示了作者最近10年研究趣味与研究对象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现代文学史料方面的论述,二是近身之学的关注,三是对旧体诗尤其是陈寅恪旧体诗的研究。  先说现代文学史
期刊
“文学理论”在20世纪实现了“脱胎换骨”和“改头换面”———在前半个世纪,它从一种社会、历史研究的“外部”束缚中解脱蜕变出来,慢慢确立了其“内部”自主性,实现了学科体制上的功能专门化,在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进行了疆界划分,并与文学批评、文学史等文学研究的近亲分支不断剥离;在后半个世纪,它越来越不满足于文学的束缚,不断跨域越界,向外开疆拓土,汲取资源,将自身大写化成“理论”(Theory),或被称作“
期刊
勒内·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把作家研究、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不属于文学本身的研究统统归于“外部研究”,把文学自身的,诸如叙述性作品的性质与存在方式、类型、文体学以及韵律、节奏、意象、隐喻、象征、神话等形式因素的研究划入文学的“内部研究”。其实,“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1],无
期刊
Keane,M.(2007).CreatedinChina:Thegreatnewleapforward.Routledge.  Moore,T.G.(2002).Chinaintheworldmarket:Chineseindustryandinternational sourcesofreforminthepostMaoera.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Pang,L
期刊
一  把“新文化派”与诸如林纾、辜鸿铭、严复、章士钊以及《学衡》派等“守旧派”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论争视为“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的传统写法,而铺垫这一历史叙事传统的正是“新文化派”自己,尤其是其中热衷于写史而且往往把文化运动史写成个人自叙传的胡适。这样一部高度基于“新文化派”的角度或者立场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史”将“新文化派”视为“新文化”的绝对代表,而他们的反对者或
期刊
如果爱父母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繁茂的土地里  有青春的回忆  如果爱子女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自然给予的  我们同样给予他们  河边的白杨洒下斑駁的荫凉  不远处的青山是无声的挚友  洒下的汗珠结成香甜的果实  真切地感觉  我们是地球的孩子  这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桃花源41号地主平骁妈妈写的一首诗———《大地之子》。每次读到这首诗,都觉得很欣慰,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小毛驴的存在,对北京这
期刊
2007年,美国投机性抵押贷款和衍生债券泡沫破灭,引发了震惊世界的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拉开了大衰退的序幕。各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以拯救“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衰退的加深,然而主权债务危机却作为新的主角出现在经济衰退的图景中,而以核心与边缘这一制度安排为主要特征的欧元帝国主义加剧了危机。最终,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拉开了欧债危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