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教学系统、图书馆、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源等。下面就数学学习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作一探讨。
一、以教材为依托重组学习资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所以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提供和呈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完成了复习准备后,学生总结出以下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教师没有立即进行例题的教学,而是又设计了两张表格让学生利用刚刚所掌握的规律填写。
在上表的观察和填写过程中,学生经过迁移推理,认识到整数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小数乘整数中同样适用,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发现了积的小数位数与因素中小数位数的关系。然后,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
学校买钢笔奖给口算比赛中成绩突出的12名同学。每枝9.8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后,发现不能口算,就产生了笔算的想法和欲望。教师顺水推舟,让他们自主探索笔算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自身为载体开发学习资源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只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而且还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新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倡导者。可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情感道德、工作态度以及创造性的劳动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除此以外,教师决定着其他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中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以及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一次,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附近的化肥厂,回校后,编写了一道应用题:化肥厂有一堆存煤,用去70%以后,又运用510吨,这时存煤的重量是原来的13/15。问原来的存煤多少吨?以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利用自己见多识广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适时地创设学习情境,编写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开掘自身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发展数学思维。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生成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跟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活动环境存在一定联系。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所获得的信息的有效部分,便成为可利用或可整合的资源。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入手,先在正方形中画出一个内接圆(如图),让学生观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比较、思考。学生在用多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通过对已经测量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圆的半径、圆的直径有关。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由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和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很快得出圆的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又由于有了前面测量出的数据,学生自然产生动手计算的欲望,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并不断将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及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资源。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才会灵动而富有实效。图示:
综上所述,开发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需要教育者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并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生成的资源变成对学习活动有益的资源。在这些新的学习资源中,让学生的灵感得以激活,智慧得以生成,才干得以增长。从而,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责任编辑 杨博
一、以教材为依托重组学习资源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所以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提供和呈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完成了复习准备后,学生总结出以下规律:在乘法里,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教师没有立即进行例题的教学,而是又设计了两张表格让学生利用刚刚所掌握的规律填写。
在上表的观察和填写过程中,学生经过迁移推理,认识到整数乘法中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小数乘整数中同样适用,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发现了积的小数位数与因素中小数位数的关系。然后,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
学校买钢笔奖给口算比赛中成绩突出的12名同学。每枝9.8元,一共要付多少钱?学生列式后,发现不能口算,就产生了笔算的想法和欲望。教师顺水推舟,让他们自主探索笔算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表现出高昂的学习热情,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自身为载体开发学习资源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只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而且还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新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倡导者。可以说,教师的业务素质、情感道德、工作态度以及创造性的劳动都是学生的学习资源。除此以外,教师决定着其他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其中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以及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一次,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附近的化肥厂,回校后,编写了一道应用题:化肥厂有一堆存煤,用去70%以后,又运用510吨,这时存煤的重量是原来的13/15。问原来的存煤多少吨?以此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教师要利用自己见多识广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适时地创设学习情境,编写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开掘自身资源,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发展数学思维。
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生成学习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学习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跟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活动环境存在一定联系。由于学习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所获得的信息的有效部分,便成为可利用或可整合的资源。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入手,先在正方形中画出一个内接圆(如图),让学生观察猜想: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测量、比较、思考。学生在用多种方法测量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后,通过对已经测量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圆的周长和圆的大小、圆的半径、圆的直径有关。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由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和圆的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很快得出圆的周长小于直径的4倍。又由于有了前面测量出的数据,学生自然产生动手计算的欲望,不难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并不断将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及时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资源。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才会灵动而富有实效。图示:
综上所述,开发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需要教育者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并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生成的资源变成对学习活动有益的资源。在这些新的学习资源中,让学生的灵感得以激活,智慧得以生成,才干得以增长。从而,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