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存的途径。为什么当老师呢?因为崇拜、模仿偶像或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个人能力才选择教师职业,树立起为学生成才而当“蜡烛”、当“人梯”、当“铺路石”的职业理想。我认为,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不论当初是何原因让你踏上了这方净土,你现在都有了职业。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敬业和乐业。
一、敬而选之
七岁之前,每当穿着新衣服时,每当我们家吃着一顿好饭菜时,每当家里增添一件漂亮的家具时我都会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是爸爸领工资时买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总对我说:“傻孩子,你懂什么?”虽然不理解妈妈的话,但我内心的理想依然存在,我用自己的理由悄悄崇拜和向往长大后当一名教师。
上学之后,老师教会了我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懂理为人,我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和您一样当一名教师。”老师微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向我点头,此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在心里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当一名教师。”
进入师范后,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论是哪一个科目都要学好。有一句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充实的紧张学习中,三年的师范生活转眼结束。在散学座谈会上,同学们有的打算升入教院读书,有的准备联系分配到其他单位,有的打算在县城以上的学校工作。而我,大声地对大家说:“我要到我们村里当一位教師。”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怀着从容镇定的心情开始了我理想中的职业生活,当面对七八十个山村孩子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开始上课了,我翻开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讲解第一课《观潮》,突然间,我发现一个个的学生却是那么的认真、听话。我仔细讲解着课文,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抬头往下望去,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望着我,让我感觉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喜欢学习,那么的热爱知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不停的闪动着,我突然间为之一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用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问:“老师,您能教我们几年?能教我们到六年级吗?教了一年您会走吗?”一时之间,这么多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先回答哪一个。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换了几个老师,我们不想再换老师了,请您教我们到六年级,好吗?”突然间,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一下子我觉得,爱这些学生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充满爱怜而又坚定地回答:“会的,我一定教你们到六年级,从此一定不会再给你们换新老师了” 。在这份责任的驱使下,我更加坚定了的信念:要当好一名教师!
二、痛并快乐着
从教九年以来,有时因为清贫,因别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压力大,我会发出“当教师苦,当小学教师更难”的叹息。不论寒暑冬夏,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小问题,我会喊干嗓子,收获甚微;有时为了排练一个节目,我会把自己的双休日取消,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脏衣服堆成小山时,我埋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可是我又想:和那些无业人士比起来,他们有时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处,心摆向何方才好,他们的日子那才真是难。人们常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努力,趣味自然会有”。我们为何不在一步步的奋斗中前进,从刻苦中将快乐分享?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乐而忘忧”,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当看到学生在某次活动中获奖,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习方面有了进步时,我会感到很高兴。反之,我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直到我女儿上学了,我的这种情绪才慢慢消失,我终于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使我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情:其实,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心里的难过程度远远大于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合理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得失。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者心中的阳光,就是爱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能多些赞扬,少些批评,多些理解,少些埋怨。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者,不可能使学生心里充满爱,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架起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陶行知先生的纪念堂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陶行之先生教育的真谛。他爱每一个学生。有谚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把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个学生的心田。部分教师信奉“棍棒教育”理论,相信“打是亲,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信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会出现焦虑、恐惧、嫉妒和反社会心理等,甚至出于一种情绪的转移,也会把“心中的怨愤”发泄到其他物体上,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这也是严重违背教师道德的。
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喜欢渊博知识型的老师,更希望自己的教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倡导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无限关爱”,这也需要乐业,“无限关爱”表达的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既包括了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乃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子女更耐心,人们说: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这种“无限关爱”学生的行为,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你不乐业,你不愿与你的学生同行,你能做得到吗?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相信我的同行和我同行,在教育这方乐土上默默耕耘,尽职尽责,敬业乐业。
一、敬而选之
七岁之前,每当穿着新衣服时,每当我们家吃着一顿好饭菜时,每当家里增添一件漂亮的家具时我都会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一名教师。”原因很简单:这些东西是爸爸领工资时买的,爸爸是一名教师。妈妈总对我说:“傻孩子,你懂什么?”虽然不理解妈妈的话,但我内心的理想依然存在,我用自己的理由悄悄崇拜和向往长大后当一名教师。
上学之后,老师教会了我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懂理为人,我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和您一样当一名教师。”老师微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向我点头,此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在心里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当一名教师。”
进入师范后,我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论是哪一个科目都要学好。有一句话说得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充实的紧张学习中,三年的师范生活转眼结束。在散学座谈会上,同学们有的打算升入教院读书,有的准备联系分配到其他单位,有的打算在县城以上的学校工作。而我,大声地对大家说:“我要到我们村里当一位教師。”
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我怀着从容镇定的心情开始了我理想中的职业生活,当面对七八十个山村孩子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开始上课了,我翻开四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讲解第一课《观潮》,突然间,我发现一个个的学生却是那么的认真、听话。我仔细讲解着课文,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抬头往下望去,他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望着我,让我感觉到了,他们是那么的喜欢学习,那么的热爱知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不停的闪动着,我突然间为之一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用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我问:“老师,您能教我们几年?能教我们到六年级吗?教了一年您会走吗?”一时之间,这么多的问题,我不知道应该先回答哪一个。停了一会儿,她又接着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已经换了几个老师,我们不想再换老师了,请您教我们到六年级,好吗?”突然间,眼泪在我的眼睛里打转,一下子我觉得,爱这些学生成了我的责任和义务。我充满爱怜而又坚定地回答:“会的,我一定教你们到六年级,从此一定不会再给你们换新老师了” 。在这份责任的驱使下,我更加坚定了的信念:要当好一名教师!
二、痛并快乐着
从教九年以来,有时因为清贫,因别人的不理解,因心理压力大,我会发出“当教师苦,当小学教师更难”的叹息。不论寒暑冬夏,有时为了纠正一个小问题,我会喊干嗓子,收获甚微;有时为了排练一个节目,我会把自己的双休日取消,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脏衣服堆成小山时,我埋怨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可是我又想:和那些无业人士比起来,他们有时真不知把自己身置何处,心摆向何方才好,他们的日子那才真是难。人们常说:“笑着也是一天,哭着也是一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努力,趣味自然会有”。我们为何不在一步步的奋斗中前进,从刻苦中将快乐分享?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三、“乐而忘忧”,关爱每一位学生
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当看到学生在某次活动中获奖,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学习方面有了进步时,我会感到很高兴。反之,我就会显得闷闷不乐。直到我女儿上学了,我的这种情绪才慢慢消失,我终于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使我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情:其实,当他们失败时,他们心里的难过程度远远大于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提醒自己,要用爱心合理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学生的得失。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者心中的阳光,就是爱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能多些赞扬,少些批评,多些理解,少些埋怨。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者,不可能使学生心里充满爱,也不可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架起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陶行知先生的纪念堂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是陶行之先生教育的真谛。他爱每一个学生。有谚语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把爱的种子播种到每个学生的心田。部分教师信奉“棍棒教育”理论,相信“打是亲,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信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会出现焦虑、恐惧、嫉妒和反社会心理等,甚至出于一种情绪的转移,也会把“心中的怨愤”发泄到其他物体上,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这也是严重违背教师道德的。
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喜欢渊博知识型的老师,更希望自己的教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教育需要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倡导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给予“无限关爱”,这也需要乐业,“无限关爱”表达的是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既包括了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乃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甚至比对待自己的子女更耐心,人们说: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这种“无限关爱”学生的行为,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你不乐业,你不愿与你的学生同行,你能做得到吗?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相信我的同行和我同行,在教育这方乐土上默默耕耘,尽职尽责,敬业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