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统筹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了使《办法》中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建设标准具有可操作性,本文指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需要后续研究的具体建设标准。
关键词:村镇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前言
村镇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村镇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前者居住适宜分散,以利于就近耕作。后者适宜集中,以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方便居民就近工作与使用各类设施。
村镇体系包含的最大单元是建制镇(或县级市),最小聚落是自然村。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乡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背景
2.1 规划的意义
县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政区,具有基本经济单元的性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现状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村镇布局特点,建立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明确地域功能职能分工,合理进行村镇布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突出村镇体系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县域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县域规划体系,对于指导县域村镇发展和完善我国区域规划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有重大意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村进行县域空间规划和管治,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镇体系规划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说,就是进一步明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县域村镇职能等级结构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首要任务。2006 年6 月,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该《办法》强调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以整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实现规划全覆盖;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村镇职能层次等级(包括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县城:主要是指县域中心、县政府驻地以及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镇:指县域片区中心,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一般镇:指县城、中心镇以外的建制镇;中心村:指规划为一定农村地域范围的服务中心,是配套有一定基本生活福利设施,能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提供服务,并能辐射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地域范围的较大村庄;基层村:指镇村体系中最基层的居民点,由若干个村庄通过“迁村并点”形成,配套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中心村与基层村是规划对“村庄”的进一步区分,不以是否为村委会驻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村庄”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为划分标准。
4、县域村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1规范规定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4.2规范解读
《办法》中只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但对于配置各级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类型以及配置具体标准,并未做出规定,在实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可操作性。
4.3规范修订
《辦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如规定文化设施在县城配备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在乡镇配备文化馆、文化站等;在各村配备文化室;医疗设施在县城配备医院、在乡镇配备卫生院、在各村配备卫生室;教育设施在县城配备高中、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乡镇配备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各村配备小学、幼儿园等。
另外《办法》也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级居民点具体配置标准,如各级文化设施可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各级医疗设施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外,还要规定床位数标准等;教育设施可规定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以及生均绿地与生均体育用地等,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标准还需要后续研究。
5、结语
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有效保护区域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环境,解决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中由于缺少引导和调控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了使《办法》中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建设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与具体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昕等.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低温建筑技术,2007,4.
[2]顾朝林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思路与框架.规划师,2008,10.
[3]陶小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探讨.规划师,2012年,5.
[4] 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王士兰,陈行上,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高文杰,连志巧.村镇体系规划[J].城市规划,2000,(2).30-32.
关键词:村镇体系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前言
村镇与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习惯、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村镇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前者居住适宜分散,以利于就近耕作。后者适宜集中,以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方便居民就近工作与使用各类设施。
村镇体系包含的最大单元是建制镇(或县级市),最小聚落是自然村。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乡镇———中心镇四个层次。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背景
2.1 规划的意义
县作为相对独立、完整的政区,具有基本经济单元的性质,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镇体系规划的目的是针对现状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村镇布局特点,建立合理的村镇结构体系,明确地域功能职能分工,合理进行村镇布局,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突出村镇体系整体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县域体系的不完善是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县域规划体系,对于指导县域村镇发展和完善我国区域规划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有重大意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联结广大农村进行县域空间规划和管治,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村镇体系规划对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说,就是进一步明确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3、县域村镇职能等级结构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并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首要任务。2006 年6 月,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该《办法》强调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以整个县域空间为研究对象,实现规划全覆盖;确定县域村镇体系布局,明确村镇职能层次等级(包括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县城:主要是指县域中心、县政府驻地以及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镇:指县域片区中心,对周边农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带动作用,政策上应重点扶持;一般镇:指县城、中心镇以外的建制镇;中心村:指规划为一定农村地域范围的服务中心,是配套有一定基本生活福利设施,能为本村庄和附近村庄提供服务,并能辐射周边若干个行政村地域范围的较大村庄;基层村:指镇村体系中最基层的居民点,由若干个村庄通过“迁村并点”形成,配套有基本的生活设施。中心村与基层村是规划对“村庄”的进一步区分,不以是否为村委会驻地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村庄”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为划分标准。
4、县域村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1规范规定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统筹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4.2规范解读
《办法》中只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但对于配置各级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类型以及配置具体标准,并未做出规定,在实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缺乏可操作性。
4.3规范修订
《辦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如规定文化设施在县城配备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在乡镇配备文化馆、文化站等;在各村配备文化室;医疗设施在县城配备医院、在乡镇配备卫生院、在各村配备卫生室;教育设施在县城配备高中、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乡镇配备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在各村配备小学、幼儿园等。
另外《办法》也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级居民点具体配置标准,如各级文化设施可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各级医疗设施规定人均用地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外,还要规定床位数标准等;教育设施可规定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以及生均绿地与生均体育用地等,这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标准还需要后续研究。
5、结语
开展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县域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双赢”的战略目标,有效保护区域发展的空间资源和环境,解决中心城镇与乡村发展中由于缺少引导和调控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建设部根据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规划的要求,为加强县域的协调发展,规范县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下发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为了使《办法》中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及建设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办法》中应规定配置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具体类型与具体配置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昕等.东北地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思考.低温建筑技术,2007,4.
[2]顾朝林等.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思路与框架.规划师,2008,10.
[3]陶小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县域镇村体系规划探讨.规划师,2012年,5.
[4] 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王士兰,陈行上,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高文杰,连志巧.村镇体系规划[J].城市规划,200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