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竹笛演奏艺术长期以来在我国得到不断发展,竹笛独奏作品已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竹笛演奏技法、音乐风格、曲目创作及形制改良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对竹笛演奏的技法、風格和发展状况加以阐述。
关键词:竹笛?演奏技法?风格发展?状况
竹笛属于我国一种古老的气鸣吹管乐器,不同地域的表演形式、民俗文化背景、音乐风格、劳动生活习惯等均对竹笛的演奏流派和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随着戏曲、民歌等音乐品种的互相交流,推动了竹笛演奏技法、演奏风格的不断创新,并促进了南北地区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形成。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竹笛艺术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一、第一阶段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发展状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竹笛艺人并没有较高的地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低,这一技法传承的主要方式为师徒传袭及家族世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竹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竹笛名家涌现出来。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我国民间器乐由于受到以往传统的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向前发展的状态,竹笛的音乐地位也始终处于其他民间音乐或者伴奏地方戏曲音乐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竹笛演奏技巧也依旧沿用以往的演奏技巧,其中北方竹笛演奏技巧主要为:吐、花、滑、剁,南方的演奏技巧主要为:颤、叠、赠、打等。1953年,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了《放风筝》《喜相逢》,这是竹笛第一次以独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大大促进了竹笛艺术的发展,在根本上改变了竹笛的演奏形式。1955年前后,在北方竹笛演奏中,刘管乐先生对众多乐曲进行了改编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为《荫中鸟》。该作品对冀中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了吸收,对“多指颤音”这一新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创造,使得这一作品至今依旧广为流传。王铁锤先生通过借鉴河南的梆子音乐对《黄河边的故事》进行了创作,通过运用山西民歌素材对《赶路》进行了创作,等等。王铁锤先生所创作的作品均呈现出多种风格,且题材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还对“吐、花、滑、剁”的演奏技巧加以充分呈现。在南方,陆春龄先生及赵松庭等演奏家均对竹笛演奏技法及风格进行了创新,其中陆春龄先生的竹笛演奏特点为:运指灵活、力度集中及可自如地控制气息强弱。先生的代表作《鹧鸪飞》就对娴熟、深厚的气息功底进行了全面的呈现。
二、第二阶段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竹笛演奏者大多由专业音乐院校进行培养,这样正规且系统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竹笛演奏者的知识结构,并打破了南北的地域界限,培养出了众多具备综合音乐素养及文化知识的竹笛演奏人才,代表人物有李镇、简广易等。他们不仅具备曲笛与梆笛的演奏技法与音乐风格,还能够对这一技法与风格充分地掌握与运用。在演奏技法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孔泛音与气指滑音技巧;二是模仿板胡揉弦音波技巧;三是筒音的滑音技巧,该技巧对第6孔增加了一个拇指孔技法;四是音域扩展指法技法,该技巧的音域能够达到3个八度;五是国外吹奏乐器的吸气方式,包括腹式呼吸与胸腹式呼吸。现如今的竹笛演奏风格已不再具有单一性、以往的地域性,而是呈现出新人文、民族性及多样性的特点。[1]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南方与北方的演奏技法及风格的不断融合,加上作曲家的介入,将现代的作曲技法运用其中,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使之更具时代气息,并丰富了创作手法,使得题材更加广泛,结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下对几位著名竹笛演奏者的代表作品进行介绍。俞逊发先生的代表作《秋湖月夜》的演奏技法为“混振音”技法,特点是优美与舒展的音调、典雅且细腻的情绪、深长且悠远的意境、特有的仿钟音等,并对新文人的演奏风格加以充分呈现;魏家稳、南维德、李镇所创作的《走西口》及马水龙先生所创作的《第一梆笛协奏曲》等作品,其演奏风格与曲式结构对以往单一的结构和风格进行改变,将单乐章、多乐章协奏曲融入其中,对现如今笛曲结构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新文人的音乐风格较好地呈现,促进了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一艺术的曲目创作、演奏技法与风格、形制改良等均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如今,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需要积极发扬并继承竹笛艺术,使这一艺术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20世纪竹笛艺术创作的思考——由“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说起[J].丝绸之路,2015(24).
[2]李庭.试论中国竹笛演奏方法的规范化[J].当代音乐,2017(12).
(作者简介:曹力文,女,山东大学〈威海〉201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竹笛演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竹笛?演奏技法?风格发展?状况
竹笛属于我国一种古老的气鸣吹管乐器,不同地域的表演形式、民俗文化背景、音乐风格、劳动生活习惯等均对竹笛的演奏流派和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随着戏曲、民歌等音乐品种的互相交流,推动了竹笛演奏技法、演奏风格的不断创新,并促进了南北地区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形成。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竹笛艺术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一、第一阶段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发展状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竹笛艺人并没有较高的地位,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较低,这一技法传承的主要方式为师徒传袭及家族世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竹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竹笛名家涌现出来。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我国民间器乐由于受到以往传统的影响,一直处于缓慢向前发展的状态,竹笛的音乐地位也始终处于其他民间音乐或者伴奏地方戏曲音乐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竹笛演奏技巧也依旧沿用以往的演奏技巧,其中北方竹笛演奏技巧主要为:吐、花、滑、剁,南方的演奏技巧主要为:颤、叠、赠、打等。1953年,我国著名的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了《放风筝》《喜相逢》,这是竹笛第一次以独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大大促进了竹笛艺术的发展,在根本上改变了竹笛的演奏形式。1955年前后,在北方竹笛演奏中,刘管乐先生对众多乐曲进行了改编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为《荫中鸟》。该作品对冀中地区的音乐素材进行了吸收,对“多指颤音”这一新的演奏技巧进行了创造,使得这一作品至今依旧广为流传。王铁锤先生通过借鉴河南的梆子音乐对《黄河边的故事》进行了创作,通过运用山西民歌素材对《赶路》进行了创作,等等。王铁锤先生所创作的作品均呈现出多种风格,且题材广泛、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还对“吐、花、滑、剁”的演奏技巧加以充分呈现。在南方,陆春龄先生及赵松庭等演奏家均对竹笛演奏技法及风格进行了创新,其中陆春龄先生的竹笛演奏特点为:运指灵活、力度集中及可自如地控制气息强弱。先生的代表作《鹧鸪飞》就对娴熟、深厚的气息功底进行了全面的呈现。
二、第二阶段竹笛演奏技法与风格的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竹笛演奏者大多由专业音乐院校进行培养,这样正规且系统的学习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竹笛演奏者的知识结构,并打破了南北的地域界限,培养出了众多具备综合音乐素养及文化知识的竹笛演奏人才,代表人物有李镇、简广易等。他们不仅具备曲笛与梆笛的演奏技法与音乐风格,还能够对这一技法与风格充分地掌握与运用。在演奏技法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指孔泛音与气指滑音技巧;二是模仿板胡揉弦音波技巧;三是筒音的滑音技巧,该技巧对第6孔增加了一个拇指孔技法;四是音域扩展指法技法,该技巧的音域能够达到3个八度;五是国外吹奏乐器的吸气方式,包括腹式呼吸与胸腹式呼吸。现如今的竹笛演奏风格已不再具有单一性、以往的地域性,而是呈现出新人文、民族性及多样性的特点。[1]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南方与北方的演奏技法及风格的不断融合,加上作曲家的介入,将现代的作曲技法运用其中,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使之更具时代气息,并丰富了创作手法,使得题材更加广泛,结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下对几位著名竹笛演奏者的代表作品进行介绍。俞逊发先生的代表作《秋湖月夜》的演奏技法为“混振音”技法,特点是优美与舒展的音调、典雅且细腻的情绪、深长且悠远的意境、特有的仿钟音等,并对新文人的演奏风格加以充分呈现;魏家稳、南维德、李镇所创作的《走西口》及马水龙先生所创作的《第一梆笛协奏曲》等作品,其演奏风格与曲式结构对以往单一的结构和风格进行改变,将单乐章、多乐章协奏曲融入其中,对现如今笛曲结构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新文人的音乐风格较好地呈现,促进了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竹笛艺术的蓬勃发展,这一艺术的曲目创作、演奏技法与风格、形制改良等均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如今,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需要积极发扬并继承竹笛艺术,使这一艺术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20世纪竹笛艺术创作的思考——由“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说起[J].丝绸之路,2015(24).
[2]李庭.试论中国竹笛演奏方法的规范化[J].当代音乐,2017(12).
(作者简介:曹力文,女,山东大学〈威海〉2015级音乐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竹笛演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