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地曾感慨,“自然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从脚下的土地到头顶的天空,从远古到现在,从陆地到海洋,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支持,但是地球的“无私”并没有换来人类的尊重与爱护,无节制的攫取与肆意的破坏,正在让地球环境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只有正视这些日益逼近的危机,才能找准前方的出路。
危机一:气候变化挑战紧迫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而全球又没有采取迅速且前所未有的措施来抑制这一现象,到2030年至2052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5℃。
气候变化被视为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全球风险和挑战在其复杂性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气候变暖表现最为显著,并伴随、影响着其他气候问题的产生。
气候变化日益表现为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热量、海洋融化和其它气候指标等方面。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1870-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并伴随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之后海温持续偏高。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冰冻圈不断收缩,北极和南极海冰退缩等问题也显现。
除了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影响迁移模式、粮食安全、卫生及其它行业。
自1980年以来,高温相关疾病或死亡的总体风险在逐步攀升,目前世界上约30%的人口生活在每年至少有20天可能造成致命温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温暖的海面温度,北大西洋飓风季给美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并使多米尼克等加勒比小岛屿国家数十年的发展成果毀于一旦。洪水使印度次大陆数百万人口背井离乡,干旱正在加剧非洲之角的贫困,加大迁移压力。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的传播也更加严重,导致疫情流行,对人类、动物等的生命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此类影响对脆弱国家尤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警告指出,温度升高1℃会极大降低许多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全球变暖,根本源于过量的碳排放,其中能源供应、转换、传递和使用,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约占60%,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数十年来,化石燃料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在增加,只有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才停顿下来。自从内燃机在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力的使用,使得人类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正是由于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迅速增长。过去25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360ppm上升至超过400ppm。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发展不可持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变革,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这也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倡的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的目标要求一致。
氢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大都可以永续利用,是开拓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有人说气候变化涵盖了环境领域的一切问题,或许并不一定准确,但足以说明,气候变化的重要地位。以上气候变化的表现给环境、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与能源使用的重要关联,启示我们: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科学家杞人忧天的问题了。
危机二: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膨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新兴的塑料污染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环境问题。
“我们生活在仙境里,伸手不见五指”。2012年底,“雾霾”这个新型词汇突然出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里,但却很“不招人待见”,此后几年包括现在,一到秋冬季,这个大气污染的产物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那么,其他国家的居民呼吸得顺畅吗?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80%的城市居民呼吸的空气质量不良,仅2013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全球福利成本约为5.11万亿美元;PM2.5相关的环境污染已令全球经济损失约5万亿美元。2013年,全球约有550万人因室外和室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疾病而丧生。
同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也反映了水污染的严峻:世界上80%以上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污染了3亿人赖以为生的湖泊和河流。水质下降也在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健康、农业和渔业生产力及休闲用途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影响。就人类健康而言,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水安全问题而承担巨大损失。
“人人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有足够的淡水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但由于经济低迷或基础设施陈旧,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死于供水不足、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相关的疾病。
每天呼吸空气、饮水使我们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感知异常灵敏,但是那些不易感知到的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即是隐藏的威胁。
2018年5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召开的全球首次土壤污染问题研讨会上指出,看不见的土壤污染已致使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退化。中国有16%的土壤以及19%的农业土壤被列为受污染土壤,这些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包括铬、镍、砷污染,尽管如此,这些耕地还是用来生产粮食供人类消费。土壤污染影响我们所吃的食物、我们喝的水、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健康。 同样隐形却严重的问题是“垃圾围城”。联合国2017年发布的《迈向零污染地球》报告指出,全球50大垃圾堆威胁着6400万人性命,每年60万儿童因铅中毒智力受损。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以“垃圾围城”为代表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已成为环境的一块“大伤疤”,给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等带来了不良影响。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这些传统污染让人类焦头烂额之际,一些新兴污染悄然出现。塑料污染,就是人类不得不直面的。
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共生产了83亿吨塑料,其中63亿吨已成为塑料垃圾。根据荷兰等国的研究团队截至2018年8月20日归纳的数据显示,最大的太平洋垃圾带聚集的塑料垃圾总量达7.9万吨,一个160万平方米的垃圾岛正在成为世界的“第八大陆地”。
畅快地呼吸、洁净的饮水、“健康”的土壤、整洁的环境这些是每个人都应享有却又是正在被破坏,难以满足的。就在最近,人体中发现了塑料微粒,大自然的惩罚在向人类逼近。
危机三:自然资源正在枯竭
地球上的资源,又称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森林、淡水、矿床、石油、粮食、草源、野生动植物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再生。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资源枯竭、“僧多粥少”的窘境。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近30年来,人类消耗了地球上1/3的可利用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30年内增长了一倍,并以每年1.5%的速度继续增长。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攫取,在矿石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
因对矿石能源过度采伐,在中国,陕西铜川、贵州六盘水、山西太原、山东枣庄、黑龙江大庆、新疆克拉玛依、河南平顶山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面临着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就业、生态破坏问题。
同样,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动植物繁衍栖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森林资源也面临着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雨林,很多人称它为地球之肺,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据说每隔8秒,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
水资源枯竭问题,也无处可逃。《2017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显示,当前,全球2/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水资源消费量占水资源再生量两倍的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下水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水资源以满足需求。
不只有陆地生态的困境,海洋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需要被关注。海洋覆盖了地球3/4的面积,世界1/5的人以鱼为主食。自1950年起,渔业捕获量增加了5倍,由每年1800万吨增至1亿吨,数以千计的加工渔船掏空海洋。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者濒临废弃。
全球总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为1亿3000万吨,但之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并非是由于各国家放缓或是减少了消耗,恰恰是由于过度捕捞造成的鱼种灭绝,资源枯竭使得人们“无鱼可捕。”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也有丰富的动植物饲养和栽培品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陆地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处在互动联系中,并与人类发展共生共进,共存共荣。一旦这些资源枯竭,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狄特富爾特在《人与自然》一书的序言中严肃地告诫:“几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一直存在着一种最为放肆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傲慢态度,如果我们不立即停止人类随意判断而进行的任性改造地球的活动,则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中,人类将首当其冲。由于生命层失去自然保护,人类最终也将陷入业已开始的大量死亡漩涡”。这一告诫正在成为现实,而面对地球告急的困境,人类必须做出改变,共同行动,化解危机,走出困境,走向未来。
危机一:气候变化挑战紧迫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经升高了1℃,而全球又没有采取迅速且前所未有的措施来抑制这一现象,到2030年至2052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5℃。
气候变化被视为人类迄今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全球风险和挑战在其复杂性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气候变暖表现最为显著,并伴随、影响着其他气候问题的产生。
气候变化日益表现为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热量、海洋融化和其它气候指标等方面。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1870-2017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并伴随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之后海温持续偏高。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冰冻圈不断收缩,北极和南极海冰退缩等问题也显现。
除了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影响迁移模式、粮食安全、卫生及其它行业。
自1980年以来,高温相关疾病或死亡的总体风险在逐步攀升,目前世界上约30%的人口生活在每年至少有20天可能造成致命温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温暖的海面温度,北大西洋飓风季给美国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损失,并使多米尼克等加勒比小岛屿国家数十年的发展成果毀于一旦。洪水使印度次大陆数百万人口背井离乡,干旱正在加剧非洲之角的贫困,加大迁移压力。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的传播也更加严重,导致疫情流行,对人类、动物等的生命及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此类影响对脆弱国家尤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研究警告指出,温度升高1℃会极大降低许多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全球变暖,根本源于过量的碳排放,其中能源供应、转换、传递和使用,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约占60%,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数十年来,化石燃料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在增加,只有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才停顿下来。自从内燃机在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力的使用,使得人类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正是由于这些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每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迅速增长。过去25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360ppm上升至超过400ppm。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发展不可持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变革,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这也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倡的确保人人获得可负担、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的目标要求一致。
氢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大都可以永续利用,是开拓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
有人说气候变化涵盖了环境领域的一切问题,或许并不一定准确,但足以说明,气候变化的重要地位。以上气候变化的表现给环境、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与能源使用的重要关联,启示我们: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科学家杞人忧天的问题了。
危机二: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膨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新兴的塑料污染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环境问题。
“我们生活在仙境里,伸手不见五指”。2012年底,“雾霾”这个新型词汇突然出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里,但却很“不招人待见”,此后几年包括现在,一到秋冬季,这个大气污染的产物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那么,其他国家的居民呼吸得顺畅吗?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80%的城市居民呼吸的空气质量不良,仅2013年,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全球福利成本约为5.11万亿美元;PM2.5相关的环境污染已令全球经济损失约5万亿美元。2013年,全球约有550万人因室外和室内空气污染引发的疾病而丧生。
同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也反映了水污染的严峻:世界上80%以上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污染了3亿人赖以为生的湖泊和河流。水质下降也在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健康、农业和渔业生产力及休闲用途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经济影响。就人类健康而言,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水安全问题而承担巨大损失。
“人人享有清洁饮水及用水是我们所希望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有足够的淡水让我们实现这个梦想。但由于经济低迷或基础设施陈旧,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儿童,死于供水不足、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相关的疾病。
每天呼吸空气、饮水使我们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感知异常灵敏,但是那些不易感知到的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土壤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即是隐藏的威胁。
2018年5月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召开的全球首次土壤污染问题研讨会上指出,看不见的土壤污染已致使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退化。中国有16%的土壤以及19%的农业土壤被列为受污染土壤,这些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包括铬、镍、砷污染,尽管如此,这些耕地还是用来生产粮食供人类消费。土壤污染影响我们所吃的食物、我们喝的水、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健康。 同样隐形却严重的问题是“垃圾围城”。联合国2017年发布的《迈向零污染地球》报告指出,全球50大垃圾堆威胁着6400万人性命,每年60万儿童因铅中毒智力受损。在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80万亩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以“垃圾围城”为代表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已成为环境的一块“大伤疤”,给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等带来了不良影响。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这些传统污染让人类焦头烂额之际,一些新兴污染悄然出现。塑料污染,就是人类不得不直面的。
塑料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但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共生产了83亿吨塑料,其中63亿吨已成为塑料垃圾。根据荷兰等国的研究团队截至2018年8月20日归纳的数据显示,最大的太平洋垃圾带聚集的塑料垃圾总量达7.9万吨,一个160万平方米的垃圾岛正在成为世界的“第八大陆地”。
畅快地呼吸、洁净的饮水、“健康”的土壤、整洁的环境这些是每个人都应享有却又是正在被破坏,难以满足的。就在最近,人体中发现了塑料微粒,大自然的惩罚在向人类逼近。
危机三:自然资源正在枯竭
地球上的资源,又称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森林、淡水、矿床、石油、粮食、草源、野生动植物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再生。经过近200多年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资源枯竭、“僧多粥少”的窘境。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近30年来,人类消耗了地球上1/3的可利用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30年内增长了一倍,并以每年1.5%的速度继续增长。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攫取,在矿石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
因对矿石能源过度采伐,在中国,陕西铜川、贵州六盘水、山西太原、山东枣庄、黑龙江大庆、新疆克拉玛依、河南平顶山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面临着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就业、生态破坏问题。
同样,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动植物繁衍栖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森林资源也面临着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亚马逊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雨林,很多人称它为地球之肺,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据说每隔8秒,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
水资源枯竭问题,也无处可逃。《2017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显示,当前,全球2/3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水资源消费量占水资源再生量两倍的区域,该区域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地下水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迫切需要寻找可替代的水资源以满足需求。
不只有陆地生态的困境,海洋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需要被关注。海洋覆盖了地球3/4的面积,世界1/5的人以鱼为主食。自1950年起,渔业捕获量增加了5倍,由每年1800万吨增至1亿吨,数以千计的加工渔船掏空海洋。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者濒临废弃。
全球总捕捞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为1亿3000万吨,但之后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并非是由于各国家放缓或是减少了消耗,恰恰是由于过度捕捞造成的鱼种灭绝,资源枯竭使得人们“无鱼可捕。”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并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但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也有丰富的动植物饲养和栽培品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陆地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处在互动联系中,并与人类发展共生共进,共存共荣。一旦这些资源枯竭,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狄特富爾特在《人与自然》一书的序言中严肃地告诫:“几百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一直存在着一种最为放肆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傲慢态度,如果我们不立即停止人类随意判断而进行的任性改造地球的活动,则在即将到来的灾难中,人类将首当其冲。由于生命层失去自然保护,人类最终也将陷入业已开始的大量死亡漩涡”。这一告诫正在成为现实,而面对地球告急的困境,人类必须做出改变,共同行动,化解危机,走出困境,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