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投资好像总是伴随着IT、新型能源、高新技术等新潮词汇出现,对大多数民间手工艺企业而言显得如此“高不可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行业在风投基金眼中似乎也不再像昔日那样光鲜。而随着文化产业的振兴,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传统文化,开始成为风投机构新的关注对象。
传统文化是一块新蛋糕
对苏州娇古苏绣艺术品有限公司经理张奇伟来说,2012年是忙乱而激动的一年。除了要做好生产调度和线上线下销售之外,他还要应付走马灯般不约而至的风投考察。6月中旬,他一共接待了8家国内外的风投机构。
在这众多风投机构中,有5家明确地向张奇伟抛出了橄榄枝,承诺投资金额最高1500万元人民币,最低金额500万人民币。风投机构纷纷上门“送钱”,这对于全部家当不足1000万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能极大地化解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娇古苏绣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对资金需求迫切,以前也想过找风投,但印象中他们好像只对互联网、团购感兴趣,所以并没有主动接触,目前这种局面,真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张奇伟毫不避讳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一家传统手工艺企业获得风投注资也许并不具备代表意义,但众多风投机构蜂拥而来,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了。再加上IT、团购、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曾经的风投宠儿渐渐退去光环,就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些联想——传统文化行业,尤其是手工艺企业,是不是正在成为风投眼中的新宠?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刺绣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西北大学教授李晶认为:“随着团购等泡沫经济的破灭,风投也在四处寻找资本增值机会,进入传统文化产业,并用现代市场理念和运营方式改变传统文化产业,培养‘会下金蛋的母鸡’,成为近年来风投的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产品价值日渐看涨,在当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苏绣为例,2008年,苏绣平均的拍卖成交价为6万元/件,到了2010年,苏绣的拍卖平均价格达到了13.295万元/件,两年时间价格翻了一番。于是,在风投曾经青睐的一些行业日渐饱和或是衰落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产业这块新鲜出炉的蛋糕对国内外风投机构而言,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民间工艺的潜力无限
其实早在几年前,传统文化行业就已经引起了一些风投机构的注意。2006年8月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刚毕业几年的管理学女大学生许惠萍“包装推销”甘肃民间老艺人的故事至今仍被媒体所津津乐道。2007年在上海某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大型创业体验式真人秀节目上,民间艺人“面人赵”的关门弟子张书嘉,在历经3个月激烈的全封闭模拟商战之后,最终出人意料地凭借“民间艺术市场化”的概念拿到了100万元的风险投资的案例,则更加具有代表意义。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个案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卓越的商业头脑和新颖的运营理念,但传统文化产业的潜力也通过这两个案例露出了冰山一角。
目前,中国民间工艺品共有370多个门类,备受关注的民间工艺美术,比如天津泥人张、四川皮影王,还有北京风筝等,由于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颇受市场欢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就表示,浙江一个农民投资200万元在以色列搞了一次中国灯展,不到一个月,就赚了几百万,而中国在希腊搞的中国民间风筝博览会,有240多万人参观,可见中国民间工艺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在国内市场上,民间艺术领域罕有非常出色的经营者、经纪人和开发商光顾。“有手艺的人不会吆喝,艺人大都潜心研究技术和工艺品制作,对于将作品推向市场十分不擅长。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缺乏资本。”白庚胜的语气颇为无奈。
嗷嗷待哺求双赢
民间艺术家大多穷困,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秘书长吴祖德估计,至少90%的民间艺人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否则难以养家糊口。以至于大部分民间艺术品至今仍为手工工艺品,产品在小作坊里完成,技术简单,做工粗糙,并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传统文化行业,普遍缺乏一个市场转换机制和平台,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也是风投资金看好传统文化行业的一大原因。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陈工孟博士认为,传统文化产业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和文化历史、文化习俗联系起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投资传统文化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特质,能占据市场制高点。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加上内蕴的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传统文化产品的身价也日渐看涨,可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但小资本很难涉入。风险投资实力雄厚,具备进入的底气,更具备强烈的逐利冲动。而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普遍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风险投资进入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陈工孟博士说。
民间工艺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是市场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而中小企业最稀缺的是资本。但资本始终是逐利的,虽然如今的传统文化产业日渐复苏,风险投资的对象也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然而风投要选择的是一支潜在绩优股,因为只有潜在绩优股才能达到风险投资的终极目的—超额回报。因此,如何进入风投圈定的范围,吸引其注意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做好“吸金”的准备
对于一个希冀风险投资商注资的民间工艺企业来说,不能坐等资金从天而降,还需主动出击。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自己具备一些吸引风投的过硬潜质。风险投资商第一步会做的是检验你的商业模式,看企业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赚到哪些人的钱。所以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健康良好的运营模式,以及发展战略或是长远规划。
作为企业一定要清楚,风险投资商除了钱以外,还能带给企业很多价值,即所谓的增值服务。风投资金是用来建立与企业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风险投资商一旦进入企业之后,最快退出也需要三年,慢的需要五六年,在这段时间内,投资方必须与企方共同把企业做得更健康,把价值更大地释放出来,这样投资商才能获得好的收益。所以企业一定要先想清楚你选择风险投资商,除了钱以外最需要什么。
有很多企业主动去找风险投资商,风险投资商却不感兴趣,谈十分钟就觉得没戏。而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商们却整天请别的企业主吃饭,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钱,为什么呢?其实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除了硬件之外,管理团队,即所谓人的因素是其极为看重的一点。核心团队的能力比较强,得分会高很多。
一个企业如果想赚长远的利润,并持续地高水平成长,那这个企业一定要有“撒手锏”,这个武器往往会体现在技术上或创新能力上。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一件新产品或一个新概念都很容易遭遇模仿和抄袭。但如果你能结合自身产品和渠道模式,将其巧妙组合在一起,往往就能保住先机,领先竞争对手。
总之,在已有风投试水民间工艺的情况下,下一步风投在传统文化产业略施身手还是大展拳脚都有可能,对那些苦于资本之困的民间工艺企业来说,谁能抓住机遇,吸引风投注资便能抢占先机,迎来跨越式的发展,甚至成就创富奇迹。一切皆有可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传统文化是一块新蛋糕
对苏州娇古苏绣艺术品有限公司经理张奇伟来说,2012年是忙乱而激动的一年。除了要做好生产调度和线上线下销售之外,他还要应付走马灯般不约而至的风投考察。6月中旬,他一共接待了8家国内外的风投机构。
在这众多风投机构中,有5家明确地向张奇伟抛出了橄榄枝,承诺投资金额最高1500万元人民币,最低金额500万人民币。风投机构纷纷上门“送钱”,这对于全部家当不足1000万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能极大地化解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娇古苏绣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对资金需求迫切,以前也想过找风投,但印象中他们好像只对互联网、团购感兴趣,所以并没有主动接触,目前这种局面,真的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张奇伟毫不避讳自己的欣喜与激动。
一家传统手工艺企业获得风投注资也许并不具备代表意义,但众多风投机构蜂拥而来,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了。再加上IT、团购、高新技术、新能源等曾经的风投宠儿渐渐退去光环,就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些联想——传统文化行业,尤其是手工艺企业,是不是正在成为风投眼中的新宠?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刺绣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西北大学教授李晶认为:“随着团购等泡沫经济的破灭,风投也在四处寻找资本增值机会,进入传统文化产业,并用现代市场理念和运营方式改变传统文化产业,培养‘会下金蛋的母鸡’,成为近年来风投的重要特征。”
传统文化产品价值日渐看涨,在当前已是不争的事实。以苏绣为例,2008年,苏绣平均的拍卖成交价为6万元/件,到了2010年,苏绣的拍卖平均价格达到了13.295万元/件,两年时间价格翻了一番。于是,在风投曾经青睐的一些行业日渐饱和或是衰落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产业这块新鲜出炉的蛋糕对国内外风投机构而言,自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民间工艺的潜力无限
其实早在几年前,传统文化行业就已经引起了一些风投机构的注意。2006年8月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刚毕业几年的管理学女大学生许惠萍“包装推销”甘肃民间老艺人的故事至今仍被媒体所津津乐道。2007年在上海某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大型创业体验式真人秀节目上,民间艺人“面人赵”的关门弟子张书嘉,在历经3个月激烈的全封闭模拟商战之后,最终出人意料地凭借“民间艺术市场化”的概念拿到了100万元的风险投资的案例,则更加具有代表意义。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两个案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卓越的商业头脑和新颖的运营理念,但传统文化产业的潜力也通过这两个案例露出了冰山一角。
目前,中国民间工艺品共有370多个门类,备受关注的民间工艺美术,比如天津泥人张、四川皮影王,还有北京风筝等,由于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底蕴丰厚,颇受市场欢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就表示,浙江一个农民投资200万元在以色列搞了一次中国灯展,不到一个月,就赚了几百万,而中国在希腊搞的中国民间风筝博览会,有240多万人参观,可见中国民间工艺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
然而在国内市场上,民间艺术领域罕有非常出色的经营者、经纪人和开发商光顾。“有手艺的人不会吆喝,艺人大都潜心研究技术和工艺品制作,对于将作品推向市场十分不擅长。更重要的是,民间艺术缺乏资本。”白庚胜的语气颇为无奈。
嗷嗷待哺求双赢
民间艺术家大多穷困,这是不争的事实。据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秘书长吴祖德估计,至少90%的民间艺人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否则难以养家糊口。以至于大部分民间艺术品至今仍为手工工艺品,产品在小作坊里完成,技术简单,做工粗糙,并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包括民间工艺在内的传统文化行业,普遍缺乏一个市场转换机制和平台,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也是风投资金看好传统文化行业的一大原因。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院长陈工孟博士认为,传统文化产业重要的不是产品,而是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和文化历史、文化习俗联系起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投资传统文化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的垄断特质,能占据市场制高点。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加上内蕴的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传统文化产品的身价也日渐看涨,可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但小资本很难涉入。风险投资实力雄厚,具备进入的底气,更具备强烈的逐利冲动。而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普遍面临投入不足的问题,风险投资进入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陈工孟博士说。
民间工艺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是市场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群体,而中小企业最稀缺的是资本。但资本始终是逐利的,虽然如今的传统文化产业日渐复苏,风险投资的对象也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然而风投要选择的是一支潜在绩优股,因为只有潜在绩优股才能达到风险投资的终极目的—超额回报。因此,如何进入风投圈定的范围,吸引其注意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做好“吸金”的准备
对于一个希冀风险投资商注资的民间工艺企业来说,不能坐等资金从天而降,还需主动出击。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自己具备一些吸引风投的过硬潜质。风险投资商第一步会做的是检验你的商业模式,看企业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是服务,赚到哪些人的钱。所以企业要有明确的定位,健康良好的运营模式,以及发展战略或是长远规划。
作为企业一定要清楚,风险投资商除了钱以外,还能带给企业很多价值,即所谓的增值服务。风投资金是用来建立与企业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风险投资商一旦进入企业之后,最快退出也需要三年,慢的需要五六年,在这段时间内,投资方必须与企方共同把企业做得更健康,把价值更大地释放出来,这样投资商才能获得好的收益。所以企业一定要先想清楚你选择风险投资商,除了钱以外最需要什么。
有很多企业主动去找风险投资商,风险投资商却不感兴趣,谈十分钟就觉得没戏。而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商们却整天请别的企业主吃饭,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钱,为什么呢?其实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除了硬件之外,管理团队,即所谓人的因素是其极为看重的一点。核心团队的能力比较强,得分会高很多。
一个企业如果想赚长远的利润,并持续地高水平成长,那这个企业一定要有“撒手锏”,这个武器往往会体现在技术上或创新能力上。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一件新产品或一个新概念都很容易遭遇模仿和抄袭。但如果你能结合自身产品和渠道模式,将其巧妙组合在一起,往往就能保住先机,领先竞争对手。
总之,在已有风投试水民间工艺的情况下,下一步风投在传统文化产业略施身手还是大展拳脚都有可能,对那些苦于资本之困的民间工艺企业来说,谁能抓住机遇,吸引风投注资便能抢占先机,迎来跨越式的发展,甚至成就创富奇迹。一切皆有可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