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实际情况调查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周边工业园区的建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外来工子女也增多,其中有21人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我们通过访谈班主任、学生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对其性格倾向、学习成绩、交往能力、行为习惯进行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分析此表,性格倾向孤僻占48%,学习成绩较差的占52%,交往能力较差的占43%,行为习惯较差的占42%,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值。由此可见,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得多,所以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当务之急。
二、外来工单亲家庭的特点
外来工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离异或者丧偶。家庭的完整与温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感情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
三、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所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外来工家庭的离异,对于这些孩子更是雪上加霜。据调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四、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家庭生活原有的温馨被破坏。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又时时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这些孩子因为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自卑消极心理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家庭的支持。而在这些外来工单亲家庭中,家庭的保障机制遭到破坏,孩子会有不安定的感觉。家庭的变异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加之生活上的贫困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感到无助,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
2.逆反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在冷清的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歧视,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产生仇恨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家长有偏心时,更容易产生相当强烈的逆反心理。
3.敌视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会产生一种敌视心理。一些单亲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便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冷淡或者不满,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的现象。
4.自暴自弃和封闭心理
自暴自弃一般表现在心理上封闭,不与其他人沟通、交往,在性格上表现为孤僻怪异。封闭心理使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过分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外来工单亲家庭无法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些家庭的学生有的跟父母一方生活,有的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与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多处于无人说话、无人沟通、无人关心的气氛中,从而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环境,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孤独、冷漠,经常感到寂寞无助,最终走向封闭的心理状态。
五、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外来工单亲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注意科学的教育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
3.社会应营造和谐氛围,共同关心外来工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关心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关怀、同情、帮助,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视、冷落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孩子。
总之,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长久的工作,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周边工业园区的建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外来工子女也增多,其中有21人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我们通过访谈班主任、学生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对其性格倾向、学习成绩、交往能力、行为习惯进行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分析此表,性格倾向孤僻占48%,学习成绩较差的占52%,交往能力较差的占43%,行为习惯较差的占42%,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值。由此可见,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得多,所以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当务之急。
二、外来工单亲家庭的特点
外来工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离异或者丧偶。家庭的完整与温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感情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
三、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所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外来工家庭的离异,对于这些孩子更是雪上加霜。据调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四、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家庭生活原有的温馨被破坏。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又时时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这些孩子因为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自卑消极心理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家庭的支持。而在这些外来工单亲家庭中,家庭的保障机制遭到破坏,孩子会有不安定的感觉。家庭的变异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加之生活上的贫困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感到无助,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
2.逆反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在冷清的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歧视,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产生仇恨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家长有偏心时,更容易产生相当强烈的逆反心理。
3.敌视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会产生一种敌视心理。一些单亲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便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冷淡或者不满,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的现象。
4.自暴自弃和封闭心理
自暴自弃一般表现在心理上封闭,不与其他人沟通、交往,在性格上表现为孤僻怪异。封闭心理使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过分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外来工单亲家庭无法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些家庭的学生有的跟父母一方生活,有的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与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多处于无人说话、无人沟通、无人关心的气氛中,从而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环境,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孤独、冷漠,经常感到寂寞无助,最终走向封闭的心理状态。
五、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外来工单亲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注意科学的教育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
3.社会应营造和谐氛围,共同关心外来工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由街道、村委会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关心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给予关怀、同情、帮助,注意保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歧视、冷落他们。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孩子。
总之,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长久的工作,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他们以更多的爱,使他们内心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促使他们克服并逐步消除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