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视野
这个全新主题的植入,会使高考作文的“百花园”更为繁茂瑰丽,对语文教学中视野的拓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球视野”,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一大突破,既展现了疫情期间外国友人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援助,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价值观的呼应。
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考生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命题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学会推己及人;二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们要学会恩恩相报,和谐共处。在经贸争端如此激烈的今天,这样的作文题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苦痛漠然置之,甚至参与制造灾难,而要视人若己,推己及人,用人类的大爱化解仇怨的冰霜。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我们需要在心中培植一颗爱的种子,在灾难中相互救助,幸福时彼此分享,互相尊重,追求平等、和谐、美好。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一直是高考作文的“永恒主题”,尤其在今年“全民抗疫”的特定背景下,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旋律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最强音。今年的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便以抗疫为背景,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距离的疏远和心灵联系的紧密,体现出的是国家与民众、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会一定会和谐稳定,人民一定会紧密团结。
天津卷作文题对家国情怀作了进一步的拓展,题目列举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人物,要求考生发表思考和感悟。题目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背景资料”,一是“驱动任务”。“背景资料”以形象的列举暗示了“中国面孔”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普通劳动者的拳拳爱意……这些,乃是“中国面孔”浓烈而深厚的底色,这一底色是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大爱。
所谓“家国情怀”,并不止于爱我们的家与国,还包括爱我们的家乡,爱泱泱华夏的每一寸热土、每一棵草木、每一片山川、每一处湖泊、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今年的全国新高考卷Ⅱ便要求考生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道题是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乡愁情结的融合。
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选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感触最深的一个,写一篇发言稿。题目中的三人,其所作所为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领导者心胸豁达,用人者举贤荐能,办事者真抓实干,三个因素合在一起,齐国终称霸一方。
自我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此山便难以看清山之全貌,如同我们难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一样。今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的要求:“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题目要求考生谈如何认清自我,从而拥有自己需要的生活,并使生活更有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借助外物来审视自己,从而认识自己,定义自己,进而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发挥自己人生的最大能量,创造最有意义的人生。
即便我们认清了自我,并且因此设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能保证我们就一定会与家庭期许的目标、社会赋予的职责完全吻合。现实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阴差阳错,总会有你意料不到的错位落差。一旦如此,我们又如何面对?是委曲求全,还是坚守本心?浙江卷便给每位考生出了这样一道严肃的人生考题:面对“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产生的落差”,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每一位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都可以尊重内心的选择,主宰自己的命运,为自己而活。但是,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作为一位“社会人”,我们又有义务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只要不违背人性,不有悖于法制和道德,二者之间很难设定绝对的是非标准。
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题更值得我们思考。题目要求考生从“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句话中咀嚼出深刻的哲理,品味出丰富的内涵。每一颗有自己功用的卫星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便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一旦有一颗卫星脱离了天网,天网便可能无法正常运行,这颗卫星更是变得毫无价值。人也一样,只有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会只有汇聚了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凝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成长和发展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社会环境的优劣很多时候却是源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江苏卷的作文题就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网上的“塑造”与“被塑造”,其实正是关于人生的一个隐喻:我们生命之初的一个有意无意的选择可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一生——起初,是你选择了它;以后便是它裹挟着你,引领着你,朝着一个方向一路狂奔。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题,似乎是给江苏卷作文题提供的一则佐证材料。信息时代,人难免被各种信息裹挟。这些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充实着你,影响着你,磨砺着你,侵蚀着你……学会过滤信息,在荆棘丛生的信息场健康生长,是一种本领,更是我们必备的生存技能,我们要有对芜杂信息的分拣能力。
上海卷作文命题简短却发人深思,很多灾难性的转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大自然中一些非人力可以抗拒的偶发事件,比如行星的碰撞、地震和海啸。但对于自然界那些源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灾难,则是完全可控的,人类要收敛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一切的转折都事出有因,而对“因”的掌控还需我们的努力。
倘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全球视野,都能为赖以生存的地球做点什么,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越发秀丽;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家国情怀,都想着为自己的国家多尽一份力,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变得愈加美好;倘若我們每个人都能真正认清自我,能给自己找准最合适的位置,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蒸蒸日上——这也许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初愿。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用心思考这道考场上、也是人生路上的必答题,用笔、用行动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这个全新主题的植入,会使高考作文的“百花园”更为繁茂瑰丽,对语文教学中视野的拓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全球视野”,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主题的一大突破,既展现了疫情期间外国友人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援助,又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价值观的呼应。
全国卷Ⅱ作文题要求考生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命题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学会推己及人;二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我们要学会恩恩相报,和谐共处。在经贸争端如此激烈的今天,这样的作文题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别人的苦痛漠然置之,甚至参与制造灾难,而要视人若己,推己及人,用人类的大爱化解仇怨的冰霜。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我们需要在心中培植一颗爱的种子,在灾难中相互救助,幸福时彼此分享,互相尊重,追求平等、和谐、美好。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一直是高考作文的“永恒主题”,尤其在今年“全民抗疫”的特定背景下,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旋律已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最强音。今年的全国新高考卷Ⅰ作文题便以抗疫为背景,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距离的疏远和心灵联系的紧密,体现出的是国家与民众、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在特定背景下的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会一定会和谐稳定,人民一定会紧密团结。
天津卷作文题对家国情怀作了进一步的拓展,题目列举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等人物,要求考生发表思考和感悟。题目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背景资料”,一是“驱动任务”。“背景资料”以形象的列举暗示了“中国面孔”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普通劳动者的拳拳爱意……这些,乃是“中国面孔”浓烈而深厚的底色,这一底色是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大爱。
所谓“家国情怀”,并不止于爱我们的家与国,还包括爱我们的家乡,爱泱泱华夏的每一寸热土、每一棵草木、每一片山川、每一处湖泊、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今年的全国新高考卷Ⅱ便要求考生以“带你走近 ”为题写一篇主持词。这道题是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乡愁情结的融合。
全国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选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感触最深的一个,写一篇发言稿。题目中的三人,其所作所为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利益。领导者心胸豁达,用人者举贤荐能,办事者真抓实干,三个因素合在一起,齐国终称霸一方。
自我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此山便难以看清山之全貌,如同我们难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一样。今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的要求:“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题目要求考生谈如何认清自我,从而拥有自己需要的生活,并使生活更有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借助外物来审视自己,从而认识自己,定义自己,进而扬己之长,补己之短,发挥自己人生的最大能量,创造最有意义的人生。
即便我们认清了自我,并且因此设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能保证我们就一定会与家庭期许的目标、社会赋予的职责完全吻合。现实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阴差阳错,总会有你意料不到的错位落差。一旦如此,我们又如何面对?是委曲求全,还是坚守本心?浙江卷便给每位考生出了这样一道严肃的人生考题:面对“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产生的落差”,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每一位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都可以尊重内心的选择,主宰自己的命运,为自己而活。但是,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作为一位“社会人”,我们又有义务担负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只要不违背人性,不有悖于法制和道德,二者之间很难设定绝对的是非标准。
北京卷第一道作文题更值得我们思考。题目要求考生从“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句话中咀嚼出深刻的哲理,品味出丰富的内涵。每一颗有自己功用的卫星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便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一旦有一颗卫星脱离了天网,天网便可能无法正常运行,这颗卫星更是变得毫无价值。人也一样,只有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会只有汇聚了每一个人的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凝成一股向上的力量。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成长和发展往往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社会环境的优劣很多时候却是源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江苏卷的作文题就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网上的“塑造”与“被塑造”,其实正是关于人生的一个隐喻:我们生命之初的一个有意无意的选择可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一生——起初,是你选择了它;以后便是它裹挟着你,引领着你,朝着一个方向一路狂奔。作家柳青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
北京卷的第二道作文题,似乎是给江苏卷作文题提供的一则佐证材料。信息时代,人难免被各种信息裹挟。这些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充实着你,影响着你,磨砺着你,侵蚀着你……学会过滤信息,在荆棘丛生的信息场健康生长,是一种本领,更是我们必备的生存技能,我们要有对芜杂信息的分拣能力。
上海卷作文命题简短却发人深思,很多灾难性的转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特别是大自然中一些非人力可以抗拒的偶发事件,比如行星的碰撞、地震和海啸。但对于自然界那些源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灾难,则是完全可控的,人类要收敛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一切的转折都事出有因,而对“因”的掌控还需我们的努力。
倘若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全球视野,都能为赖以生存的地球做点什么,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越发秀丽;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家国情怀,都想着为自己的国家多尽一份力,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变得愈加美好;倘若我們每个人都能真正认清自我,能给自己找准最合适的位置,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蒸蒸日上——这也许就是高考作文命题者的初愿。相信每一位考生都能用心思考这道考场上、也是人生路上的必答题,用笔、用行动给出最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