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能够胜任“护肤品咨询”,首先要熟练掌握常见皮肤疾病、特别是面部皮肤疾病,对于接触过敏性皮炎等疾病具有扎实的诊断和处理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补充相关的皮肤科以及护肤品知识,为将来的护肤品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1需要强调的专科知识
1.1皮肤分类:众所周知,人类皮肤根据色素含量分为I、II、III、IV型,这一分型主要针对不同人种,各型皮肤均有不同的特点和美容要求,在护肤品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中是需要全面考虑的。而在国内的护肤品行业中,主要针对国内人群,其皮肤分型大部分为II型。
护肤品行业中常用的面部皮肤分类方法:主要根据面部不同部位油脂含量,分为油性皮肤、正常皮肤、干性皮肤,及部分区域(T形区)为油性皮肤而其它部位为干性或正常的混合性皮肤[1]。这一分类方式简单易用,被广泛用于护肤品评价,许多关注护肤的消费者也熟练掌握这一分类方式。但这一分类方式仅以皮肤油脂分泌程度为基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在没有充分考虑到皮肤生理特点,如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程度、皮脂的分泌程度与消费者年龄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混合性皮肤也存在向其它皮肤类型转化的可能。随着统计学聚类-树形结构分析方法的使用,根据皮肤的颜色、皮肤血管系统相关的特征、油腻性、粗糙性等生理特点,有学者将皮肤类型分为6个聚类[2],可以对外观表现相似的皮肤进行分组识别,有助于准确、客观的判定个人皮肤特征,有针对性的推荐护肤品。如果有可能,在护肤品咨询中,应该尽量的采用该聚类分型的方法。
1.2 敏感皮肤:敏感皮肤是指:客观描述有不适但没有明确的刺激症状,也不伴有免疫反应的皮肤表现,为一些非致病因素(风、热、冷水、护肤品、压力等)自身所导致的烧灼、瘙痒、刺痛、干燥、脱屑、一过性发红、红斑等不适感觉[3]。在美国52%的人群受累,且无人种差异[4],发病率占欧洲人群的51.5%,其中男性占38.2%,女性占60%[5]。尽管敏感皮肤在国内尚无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相信国内其发生率也不低。其发生部位以面部为主,而手足、头皮也不少见。敏感皮肤和护肤品咨询密切相关,表现为某些品牌或系列的护肤品可引起或加重敏感皮肤的临床症状,而“雅漾、薇姿”等护肤品牌也以针对敏感皮肤为其主要卖点。
敏感皮肤的发生原因有物理因素(紫外辐射、热、冷、风)、化学因素(护肤品、肥皂、水、污染)、心理因素(压力)、体液内分泌(月经周期)等[6],当然还包括诸多的潜在条件:如年龄、基因、激素水平、皮肤干燥、人种、皮肤色素分布、解剖部位、潜在疾病、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因其临床表现相对轻微,目前尚未列入皮肤专业教材。
敏感皮肤发生的生理病理基础目前尚不明确,诸多研究证明,敏感皮肤不具有免疫或过敏的因素参与。敏感皮肤的患者存在皮肤“耐受阈值”的降低,从而表现出对于常见轻微刺激因素的不能耐受。监测跨表皮水分丢失率(TWEL),发现敏感皮肤TWEL升高[7]。另外,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和血管扩张,可能和局部皮肤中P物质、血管肠肽等因子有关[8]。
1.3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皮肤专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由于其在护肤品不良反应检测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加以强调。其原理是将可疑致敏物质敷贴于患者皮肤上,通过皮肤吸收,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并使之活化,诱发炎症反应。在斑贴试验结果判定中,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假阳性,一旦受试物除去,反应很快消失为假阳性。常见假阳性因素包括:变应原浓度高、基质反应、局部高反应性(可由于既往在试验部位致敏所致或特应性体质,光损伤性皮肤等)、胶布反应、仅判读48h而未延长、某些人工因素如搔抓等。常见假阴性因素有:变应原浓度太低、局部用药或全身紫外线照射等因素造成免疫抑制、胶带粘贴脱落、迟发反应,判读时间不够长等。 斑贴试验的中,高度怀疑化妆品等过敏而斑贴试验可疑或阴性的反应者,可以行开放试验,对患者带来的可疑过敏性物质,将原物或将其融解后滴加于前臂屈侧,让其自然扩散挥发,在30~60min内定期观察,以发现速发型接触性反应。3~4天后进行最后判读,如阴性可进行常规斑贴试验。
对于某些钟爱特殊品牌的消费者而言,担心会发生过敏反应的时候,可以考虑在使用之前,进行斑贴试验明确是否过敏,确保安全使用。
2护肤基础知识
护肤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细节中,包括饮食习惯、日常情绪、接触日光的时间长短等。当地自然环境、个人经济能力、周围人群的审美观点等,这些均对护肤有一定的影响。
2.1 护肤的程序:当前护肤的程序,各家护肤品公司推出的相差不多:①清洁:指去除面部分泌的皮脂、灰尘及化妆后的粉底残留等,主要利用泡沫洁面乳、香皂等完成,另外还有某些深层洁肤产品,其广告词内容主要针对毛孔内清洁,主要成分含有某些角质剥脱剂,能够在一定程度抑制毛囊角栓的形成;②基础护理:主要是润肤露及乳液等类产品;③特殊护理:网络概念为集中补充皮肤所需的水分和油脂等各种营养成分,包括精华素、日霜、晚霜、眼霜、面膜、面部按摩等;④功能性护理:主要针对皮肤的某些问题给出针对性处理的护肤品,例如色斑使用美白护理产品,有皱纹或为了预防皱纹出现可以采用紧肤产品、抗皱成分,预防皮肤光老化给予含维生素E、左旋维生素C及其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产品,防止紫外线引起光老化的防晒霜及乳液等。当然,目前护肤品中也某些将功能性护理充分结合,如同时具有防晒保湿抗氧化作用的护肤品也不少见。
2.2 护肤品成分及作用机制:护肤品由基质和活性成分组成,其中基质主要由水、油(脂肪族化合物,如硬脂酸、十六醇、十八醇等)、乳化剂组成。在基质里添加不同的护肤成分,就形成不同的护肤产品。早期护肤品主要是油脂类(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产品,具有保湿润肤的作用,但外用后油腻感明显。而由于乳化剂的作用,使水和油融合,形成“油包水”乳膏针对干性肤质;“水包油”乳液,对油性皮肤适用。添加的功能性成分可以归结为:抗氧化成分,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酰胺、辅酶Q等成分,有助于清除皮肤内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缓解自由基导致的损害;美白成分,通过影响黑素合成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活性而抑制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如曲酸、熊果苷、甘草黄酮、鞣花酸等,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等能阻挡紫外线而使紫外线诱导黑色素合成增加的可能变小;抑制炎症作用,如甘草查耳酮、碧罗芷、洋甘菊等能在一定程度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
[参考文献]
[1]Lopez S, Le Fur I, Morizot F, et al.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mperature and sebum levels on women's facial skin follow characteristic patterns[J].Skin Res Technol,2000,6(1):31-36.
[2]劉 玮,赖 维,王学民主译.美容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33.
[3]Marriott M,Holmes J,Peters L,et al.The complex problem of sensitive skin[J]. Contact Dermatitis,2005, 53:93-99.
[4]Jourdain R, de Lacharriere O, Bastien P,et al. Ethnic variations in 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ki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Contact Dermatitis,2002,45:162-169.
[5]Willis C M,Shaw S,de Lacharriere O,et al.Sensitive ski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Br J Dermatol. 2001,145:258-263.
[6]Misery L,Myon E, Martin N,et al. Sensitive skin: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seasonal change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7,21:620-628.
[7]Seidenari S, Francomano M, Mantavoni L. Baseline biophysical parameters in subjects with sensitive skin[J]. Contact Dermatitis,1998,38:311-315.
[8]Reilly DM, Parslew R, Sharpe GR,et al.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normal, sensitive and diseased skin types[J].Acta Derm Venereol (Stockh) ,2000,80:171-174.
[收稿日期]2008-11-24
编辑/何志斌
1需要强调的专科知识
1.1皮肤分类:众所周知,人类皮肤根据色素含量分为I、II、III、IV型,这一分型主要针对不同人种,各型皮肤均有不同的特点和美容要求,在护肤品跨国公司的产品研发中是需要全面考虑的。而在国内的护肤品行业中,主要针对国内人群,其皮肤分型大部分为II型。
护肤品行业中常用的面部皮肤分类方法:主要根据面部不同部位油脂含量,分为油性皮肤、正常皮肤、干性皮肤,及部分区域(T形区)为油性皮肤而其它部位为干性或正常的混合性皮肤[1]。这一分类方式简单易用,被广泛用于护肤品评价,许多关注护肤的消费者也熟练掌握这一分类方式。但这一分类方式仅以皮肤油脂分泌程度为基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在没有充分考虑到皮肤生理特点,如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的程度、皮脂的分泌程度与消费者年龄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混合性皮肤也存在向其它皮肤类型转化的可能。随着统计学聚类-树形结构分析方法的使用,根据皮肤的颜色、皮肤血管系统相关的特征、油腻性、粗糙性等生理特点,有学者将皮肤类型分为6个聚类[2],可以对外观表现相似的皮肤进行分组识别,有助于准确、客观的判定个人皮肤特征,有针对性的推荐护肤品。如果有可能,在护肤品咨询中,应该尽量的采用该聚类分型的方法。
1.2 敏感皮肤:敏感皮肤是指:客观描述有不适但没有明确的刺激症状,也不伴有免疫反应的皮肤表现,为一些非致病因素(风、热、冷水、护肤品、压力等)自身所导致的烧灼、瘙痒、刺痛、干燥、脱屑、一过性发红、红斑等不适感觉[3]。在美国52%的人群受累,且无人种差异[4],发病率占欧洲人群的51.5%,其中男性占38.2%,女性占60%[5]。尽管敏感皮肤在国内尚无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相信国内其发生率也不低。其发生部位以面部为主,而手足、头皮也不少见。敏感皮肤和护肤品咨询密切相关,表现为某些品牌或系列的护肤品可引起或加重敏感皮肤的临床症状,而“雅漾、薇姿”等护肤品牌也以针对敏感皮肤为其主要卖点。
敏感皮肤的发生原因有物理因素(紫外辐射、热、冷、风)、化学因素(护肤品、肥皂、水、污染)、心理因素(压力)、体液内分泌(月经周期)等[6],当然还包括诸多的潜在条件:如年龄、基因、激素水平、皮肤干燥、人种、皮肤色素分布、解剖部位、潜在疾病、文化因素、环境因素等。因其临床表现相对轻微,目前尚未列入皮肤专业教材。
敏感皮肤发生的生理病理基础目前尚不明确,诸多研究证明,敏感皮肤不具有免疫或过敏的因素参与。敏感皮肤的患者存在皮肤“耐受阈值”的降低,从而表现出对于常见轻微刺激因素的不能耐受。监测跨表皮水分丢失率(TWEL),发现敏感皮肤TWEL升高[7]。另外,局部皮肤的感觉异常和血管扩张,可能和局部皮肤中P物质、血管肠肽等因子有关[8]。
1.3 斑贴试验:斑贴试验是皮肤专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由于其在护肤品不良反应检测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加以强调。其原理是将可疑致敏物质敷贴于患者皮肤上,通过皮肤吸收,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并使之活化,诱发炎症反应。在斑贴试验结果判定中,阳性反应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假阳性,一旦受试物除去,反应很快消失为假阳性。常见假阳性因素包括:变应原浓度高、基质反应、局部高反应性(可由于既往在试验部位致敏所致或特应性体质,光损伤性皮肤等)、胶布反应、仅判读48h而未延长、某些人工因素如搔抓等。常见假阴性因素有:变应原浓度太低、局部用药或全身紫外线照射等因素造成免疫抑制、胶带粘贴脱落、迟发反应,判读时间不够长等。 斑贴试验的中,高度怀疑化妆品等过敏而斑贴试验可疑或阴性的反应者,可以行开放试验,对患者带来的可疑过敏性物质,将原物或将其融解后滴加于前臂屈侧,让其自然扩散挥发,在30~60min内定期观察,以发现速发型接触性反应。3~4天后进行最后判读,如阴性可进行常规斑贴试验。
对于某些钟爱特殊品牌的消费者而言,担心会发生过敏反应的时候,可以考虑在使用之前,进行斑贴试验明确是否过敏,确保安全使用。
2护肤基础知识
护肤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细节中,包括饮食习惯、日常情绪、接触日光的时间长短等。当地自然环境、个人经济能力、周围人群的审美观点等,这些均对护肤有一定的影响。
2.1 护肤的程序:当前护肤的程序,各家护肤品公司推出的相差不多:①清洁:指去除面部分泌的皮脂、灰尘及化妆后的粉底残留等,主要利用泡沫洁面乳、香皂等完成,另外还有某些深层洁肤产品,其广告词内容主要针对毛孔内清洁,主要成分含有某些角质剥脱剂,能够在一定程度抑制毛囊角栓的形成;②基础护理:主要是润肤露及乳液等类产品;③特殊护理:网络概念为集中补充皮肤所需的水分和油脂等各种营养成分,包括精华素、日霜、晚霜、眼霜、面膜、面部按摩等;④功能性护理:主要针对皮肤的某些问题给出针对性处理的护肤品,例如色斑使用美白护理产品,有皱纹或为了预防皱纹出现可以采用紧肤产品、抗皱成分,预防皮肤光老化给予含维生素E、左旋维生素C及其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产品,防止紫外线引起光老化的防晒霜及乳液等。当然,目前护肤品中也某些将功能性护理充分结合,如同时具有防晒保湿抗氧化作用的护肤品也不少见。
2.2 护肤品成分及作用机制:护肤品由基质和活性成分组成,其中基质主要由水、油(脂肪族化合物,如硬脂酸、十六醇、十八醇等)、乳化剂组成。在基质里添加不同的护肤成分,就形成不同的护肤产品。早期护肤品主要是油脂类(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产品,具有保湿润肤的作用,但外用后油腻感明显。而由于乳化剂的作用,使水和油融合,形成“油包水”乳膏针对干性肤质;“水包油”乳液,对油性皮肤适用。添加的功能性成分可以归结为:抗氧化成分,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酰胺、辅酶Q等成分,有助于清除皮肤内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缓解自由基导致的损害;美白成分,通过影响黑素合成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活性而抑制黑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如曲酸、熊果苷、甘草黄酮、鞣花酸等,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等能阻挡紫外线而使紫外线诱导黑色素合成增加的可能变小;抑制炎症作用,如甘草查耳酮、碧罗芷、洋甘菊等能在一定程度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
[参考文献]
[1]Lopez S, Le Fur I, Morizot F, et al.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mperature and sebum levels on women's facial skin follow characteristic patterns[J].Skin Res Technol,2000,6(1):31-36.
[2]劉 玮,赖 维,王学民主译.美容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33.
[3]Marriott M,Holmes J,Peters L,et al.The complex problem of sensitive skin[J]. Contact Dermatitis,2005, 53:93-99.
[4]Jourdain R, de Lacharriere O, Bastien P,et al. Ethnic variations in self-perceived sensitive skin: epidemiological survey[J].Contact Dermatitis,2002,45:162-169.
[5]Willis C M,Shaw S,de Lacharriere O,et al.Sensitive ski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Br J Dermatol. 2001,145:258-263.
[6]Misery L,Myon E, Martin N,et al. Sensitive skin: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seasonal changes[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7,21:620-628.
[7]Seidenari S, Francomano M, Mantavoni L. Baseline biophysical parameters in subjects with sensitive skin[J]. Contact Dermatitis,1998,38:311-315.
[8]Reilly DM, Parslew R, Sharpe GR,et al.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normal, sensitive and diseased skin types[J].Acta Derm Venereol (Stockh) ,2000,80:171-174.
[收稿日期]2008-11-24
编辑/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