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二年,我们可以索取什么?得到什么?又能奉献什么?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平凡的工作人员,给出了她的一份特殊答案。
一次偶然,她开始践行大爱
她叫叶晓勤,是建行杭州余杭支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去年叶晓勤入选建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十大感动人物,因拍摄宣传视频需要,她交出了一本陪伴她多年的相册。相册里装满了她1994年以来的捐款汇款收据,还有她和几十个贫困学生的结对卡。回想不久前一次捐款活动,叶晓勤在参与了全行捐款行动后,又额外捐了5000元,当时同事们都觉得意外,现在才发觉原来这就是真实的她。
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第一页上的两张票据已经略微有些泛黄,不过依旧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捐款日期分别是1994年的4月和11月,金额都是300元。这是叶晓勤最早捐的两笔款项,她回忆,当时促使她捐款的原因其实很偶然,那时广播里一档有关“希望工程”的节目,讲述了浙江某一贫困山区艰苦的生活状况。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普通家庭,将心比心,她希望能够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一点生活上的帮助。1994年,是叶晓勤进入建行工作的第一年,那时候,她的工资每月只有140元。
可谁知,这样一次偶然触动发起的善举,一坚持,便是二十多年。二十二年来,叶晓勤生活十分节俭,穿衣打扮也非常朴素,省下钱,只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最初捐300,到后来捐一两千,再到现在每次捐三四千,叶晓勤却仍然觉得自己所给予的帮助还远远不够。
在这颗朴素的共产党员的心中,始终抱着这样的念头:党员的带头作用不是喊出来,而是要落实到行动。叶晓勤的善举“偶然”于一条广播,却也是她一言一行的必然结果。不在口头上大谈党员该当如何,只是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在学习规章制度、系列讲话时多思考一步“我”该怎么做,这是叶晓勤最日常的言行。
一份坚持,换一个家庭的笑颜
1997年,家住浙江省开化县的山里孩子小杨是一个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杨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民,一年下来的劳作仅够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温饱;小杨的父亲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山里汉子,通过体力务工赚得薪水撑起全家的开支。但是就在那年夏天,小杨的父亲遭遇了施工意外,虽然保住了命,可伤势颇为严重,住院的花费远远超出了这个家庭的负担能力。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断了,摆在小杨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一条:休学回家,照顾父亲,帮助母亲。
此时,远在杭州余杭的叶晓勤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了解到了小杨和他家庭的情况,看着照片中小杨漆黑而忧伤的眼睛、瘦削的肩膀、稚嫩的脸庞,叶晓勤的眼眶湿润了,她把这个孩子深深地装进了自己的心里,甚至为他所承受的苦难而自责。隔天,叶晓勤将自己两个月的收入,整整3000元给小杨的父亲汇了过去,并给小杨写了一封简短的信,鼓励他坚持好好学习,不要被不幸打倒。叶晓勤的善心很快收到了回报,小杨又重新走进了校园;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小杨的父亲也受到了较好的治疗,康复很快。每年开学之前,叶晓勤总不忘给小杨汇去一笔学费,还不忘给他写一封鼓励的话,直到这个家庭条件日渐好转。2004年,同样是一个夏天,小杨考上了大学,他最感激的就是在他人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鼓励的叶晓勤。
小杨只是叶晓勤资助过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他们就像她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她一直保留着这些凭证和结对卡的原因,这些票据的背后是孩子们可爱的脸庞,是她深深的期望和祝福,也是她满满的回忆。她说,她希望那些接受过自己帮助的孩子能够学会感恩,不是回报她,而是努力成长,长大后也能帮助别人。
一点一滴,一做就是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十余万捐款,百余张票据。当问她一直坚守的原因时,叶晓勤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像献血一样,习惯了也就一直做下去了”。
“爱”,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字眼,它包含着许多,有责任、有坚持、有守候、有奉献、有希望……叶晓勤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不需要太多别人的赞誉,她只是依心而行,她可以默默二十年给陌生的穷苦的人捐款,她也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可以默默地为出车祸的同事捐5000元而不希望被知晓,也可以像对待孩子一样教诲新员工要学习成长、要合规守纪……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一样的“爱和责任”。担任营业经理多年,她的工作方式独具风格。说她细致严苛,但她总能放手让柜员大胆去做业务;说她严肃寡言,可不论员工年轻还是年长,她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若是说她已经不再年轻,可是她却比谁都好学,业务水平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资深”的营业经理,她是许多人心中和口中的师傅。2009年入行的胡明杰至今仍不能忘记当年,成堆的练破了的点钞券,回荡在大厅的键盘敲击的声响,夜幕降临后背诵业务知识的苦涩……他不明白叶晓勤为何对自己如此严厉,甚至心里带着些许怨恨。但是,当他成长为支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营业经理的那一天,他忽然明白了叶晓勤的苦心。胡明杰只是叶晓勤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他们都会喊叶晓勤一声师傅,道一声感谢,而叶晓勤总是笑着回应:“这是你们自己的努力,不用谢我。”
(作者单位:建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
一次偶然,她开始践行大爱
她叫叶晓勤,是建行杭州余杭支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去年叶晓勤入选建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十大感动人物,因拍摄宣传视频需要,她交出了一本陪伴她多年的相册。相册里装满了她1994年以来的捐款汇款收据,还有她和几十个贫困学生的结对卡。回想不久前一次捐款活动,叶晓勤在参与了全行捐款行动后,又额外捐了5000元,当时同事们都觉得意外,现在才发觉原来这就是真实的她。
翻开这本厚厚的册子,第一页上的两张票据已经略微有些泛黄,不过依旧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捐款日期分别是1994年的4月和11月,金额都是300元。这是叶晓勤最早捐的两笔款项,她回忆,当时促使她捐款的原因其实很偶然,那时广播里一档有关“希望工程”的节目,讲述了浙江某一贫困山区艰苦的生活状况。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普通家庭,将心比心,她希望能够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一点生活上的帮助。1994年,是叶晓勤进入建行工作的第一年,那时候,她的工资每月只有140元。
可谁知,这样一次偶然触动发起的善举,一坚持,便是二十多年。二十二年来,叶晓勤生活十分节俭,穿衣打扮也非常朴素,省下钱,只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最初捐300,到后来捐一两千,再到现在每次捐三四千,叶晓勤却仍然觉得自己所给予的帮助还远远不够。
在这颗朴素的共产党员的心中,始终抱着这样的念头:党员的带头作用不是喊出来,而是要落实到行动。叶晓勤的善举“偶然”于一条广播,却也是她一言一行的必然结果。不在口头上大谈党员该当如何,只是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站出来,在学习规章制度、系列讲话时多思考一步“我”该怎么做,这是叶晓勤最日常的言行。
一份坚持,换一个家庭的笑颜
1997年,家住浙江省开化县的山里孩子小杨是一个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杨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民,一年下来的劳作仅够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温饱;小杨的父亲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山里汉子,通过体力务工赚得薪水撑起全家的开支。但是就在那年夏天,小杨的父亲遭遇了施工意外,虽然保住了命,可伤势颇为严重,住院的花费远远超出了这个家庭的负担能力。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断了,摆在小杨面前的路似乎只有一条:休学回家,照顾父亲,帮助母亲。
此时,远在杭州余杭的叶晓勤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了解到了小杨和他家庭的情况,看着照片中小杨漆黑而忧伤的眼睛、瘦削的肩膀、稚嫩的脸庞,叶晓勤的眼眶湿润了,她把这个孩子深深地装进了自己的心里,甚至为他所承受的苦难而自责。隔天,叶晓勤将自己两个月的收入,整整3000元给小杨的父亲汇了过去,并给小杨写了一封简短的信,鼓励他坚持好好学习,不要被不幸打倒。叶晓勤的善心很快收到了回报,小杨又重新走进了校园;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小杨的父亲也受到了较好的治疗,康复很快。每年开学之前,叶晓勤总不忘给小杨汇去一笔学费,还不忘给他写一封鼓励的话,直到这个家庭条件日渐好转。2004年,同样是一个夏天,小杨考上了大学,他最感激的就是在他人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鼓励的叶晓勤。
小杨只是叶晓勤资助过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他们就像她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她一直保留着这些凭证和结对卡的原因,这些票据的背后是孩子们可爱的脸庞,是她深深的期望和祝福,也是她满满的回忆。她说,她希望那些接受过自己帮助的孩子能够学会感恩,不是回报她,而是努力成长,长大后也能帮助别人。
一点一滴,一做就是二十二年
二十二年,十余万捐款,百余张票据。当问她一直坚守的原因时,叶晓勤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像献血一样,习惯了也就一直做下去了”。
“爱”,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字眼,它包含着许多,有责任、有坚持、有守候、有奉献、有希望……叶晓勤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不需要太多别人的赞誉,她只是依心而行,她可以默默二十年给陌生的穷苦的人捐款,她也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可以默默地为出车祸的同事捐5000元而不希望被知晓,也可以像对待孩子一样教诲新员工要学习成长、要合规守纪……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一样的“爱和责任”。担任营业经理多年,她的工作方式独具风格。说她细致严苛,但她总能放手让柜员大胆去做业务;说她严肃寡言,可不论员工年轻还是年长,她总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若是说她已经不再年轻,可是她却比谁都好学,业务水平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资深”的营业经理,她是许多人心中和口中的师傅。2009年入行的胡明杰至今仍不能忘记当年,成堆的练破了的点钞券,回荡在大厅的键盘敲击的声响,夜幕降临后背诵业务知识的苦涩……他不明白叶晓勤为何对自己如此严厉,甚至心里带着些许怨恨。但是,当他成长为支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营业经理的那一天,他忽然明白了叶晓勤的苦心。胡明杰只是叶晓勤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他们都会喊叶晓勤一声师傅,道一声感谢,而叶晓勤总是笑着回应:“这是你们自己的努力,不用谢我。”
(作者单位:建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