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意义入手,提出了舆论监督不光是媒体监督的观点,并对如何正确运用好新闻舆论监督进行阐述。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一种近些年来不断被广泛运用的新闻表现形式。目前,在新闻行业内外对舆论监督尚有不同的理解,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造成公众或媒体观念偏差,定位不准,运作不当,或不敢放手开展有效的监督,或热衷于此,很容易给监督对象、社会公众和媒体自身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混淆视听,妨碍司法公正。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就必须正确认识监督。
一、舆论监督不光是媒体监督
近年来,由于大众媒介在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致人们常常觉得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趋势和内在要求,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新概念,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
从新闻实践的狭义上解读,舆论监督就是媒体代表公众对权力机关的一种监督,也就是媒体监督。但从新闻学的严格意义上讲,舆论监督并不完全等同于媒体监督。在我国,舆论监督主要指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公众运用一定手段包括借助新闻媒体对社会行政机构及社会现象进行的监督与评判;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代表了公众对社会权力机关的监督,才往往被人们视为舆论监督。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新天地,也是帮助公众实施监督权利的有效场所之一。故早到2002年网络上有关“宝马车主故意撞死卖菜老妇人”的信息的第一时间披露,近到2008年欺骗全体公众的“周老虎”及时现形真相的浮出等等,无数的案例无不证明了一点——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能够帮助公检司法部门,顺着公众提供的第一时间的信息,发掘出不法团体及分子侵害许多公众利益的真相!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威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2009年10月份轰动一时的合肥柏景湾爆炸案,对于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除新闻媒体关注外,社会各界群众也普遍关注。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中,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由此可见公众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日报》2010年5月30日刊登的《怀宁18座险桥危及孩子上学路》一稿,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公开曝光了安徽省休宁县小市镇段20座险桥危及当地农民种地和学生上学路的事实。稿件见报后,省领导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当地政府很快表示对危桥该维修的维修,该重建的重建,让孩子们尽快行走在安全的桥上。
媒体监督源于社会舆论监督,又高于一般的社会舆论监督。对于社会舆论,媒体要及时发现了解,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协调,使其向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说到底,只有从本质上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才表明媒体监督较好地取得了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
在大众传媒界,有种简单化但比较普遍的理解,就是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揭露、批评和曝光式的负面报道。其实监督意味着察看,并不一定是批评。
诚然,把新闻舆论监督归类于负面报道,就其报道的题材而言是合理的。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多是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不良言行和丑陋的社会现象,属于负面甚至阴暗面的东西。但就报道的效果而言,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负面报道,多指新闻报道包括舆论监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决非新闻舆论监督本身。虽然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因为选材不当、监督失度、内容失实等而产生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都能够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都能够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己任,积极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共识。
当今社会既有光明先进的景象,也有落后负面的东西,只有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从总体上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才不至于以偏概全。如节能减排是我们目前倡导的主题,但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安徽日报》12月17日B1版《污水厂如此弄虚作假》一文报道了东至县香隅化工园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达不到竣工验收要求,弄虚作假的现象。稿件见报后,东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核实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出台整改措施。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舆论监督更多地是为了推动工作开展,而不等同于一味地批评,与负面报道划等号。响应节能减排,仅仅是这篇监督报道,不等同于全部的监督报道。
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容易使新闻媒体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犹豫不决,不敢行使有效的舆论监督,造成公众对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传媒公信力的下降。
舆论监督要取得积极的效果,必须有始有终,注重结果。我们搞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如果批评之后没有下文,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的监督是不成功的。媒体不是纪检部门,不是执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报道,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处理事件。此外,还可以与他们联手,共同打造舆论监督平台,形成监督的合力。问题解决了,工作改进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三、舆论监督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
一段时间来,新闻媒体的“焦点现象”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用事实说话”似乎已成为新闻舆论监督铁的新闻写作规律和至胜法宝。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表现形式之一的新闻舆论监督,当然离不开“用事实说话”这个最基本的新闻要素。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只要“用事实”就可以“说话”,是不是新闻的目的就是向公众报告事实?
新闻实践中时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单独一篇新闻报道的各因素都符合所反映的具体事实,但从较大的地区和较长的时期来看,一系列新闻报道所形成的总体倾向却是不真实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曾指出:新闻的“真实还有个总体真实与个别真实的问题,总体真实是宏观的、普遍的真实,个别真实是单个事件的、具体细节的真实。”
此外,面对大千世界,“用事实说话”来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还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面对一些不能涉足的题材和领域,即便是新闻事实,舆论监督也不得越雷池一步;面对一些改革开放中经济社会出现的敏感问题和现象,新闻舆论监督也要把握好分寸,防止监督失度,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被动。
围绕舆论监督,从官员到老百姓,从业内到业外,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笔者仅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上述三个话题简单阐述了个人的认识。其实关于舆论监督的观念误区还有许多,诸如曲解舆论环境与“正面宣传为主”、“维护稳定”方针的辩证关系等等。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一种近些年来不断被广泛运用的新闻表现形式。目前,在新闻行业内外对舆论监督尚有不同的理解,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观念上的误区,造成公众或媒体观念偏差,定位不准,运作不当,或不敢放手开展有效的监督,或热衷于此,很容易给监督对象、社会公众和媒体自身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混淆视听,妨碍司法公正。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就必须正确认识监督。
一、舆论监督不光是媒体监督
近年来,由于大众媒介在舆论监督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致人们常常觉得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趋势和内在要求,提出了“舆论监督”的新概念,并明确表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1989年11月25日,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关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长篇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不应仅仅看成是新闻工作者个人或是新闻单位的监督。”
从新闻实践的狭义上解读,舆论监督就是媒体代表公众对权力机关的一种监督,也就是媒体监督。但从新闻学的严格意义上讲,舆论监督并不完全等同于媒体监督。在我国,舆论监督主要指包括新闻从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公众运用一定手段包括借助新闻媒体对社会行政机构及社会现象进行的监督与评判;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只是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代表了公众对社会权力机关的监督,才往往被人们视为舆论监督。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新天地,也是帮助公众实施监督权利的有效场所之一。故早到2002年网络上有关“宝马车主故意撞死卖菜老妇人”的信息的第一时间披露,近到2008年欺骗全体公众的“周老虎”及时现形真相的浮出等等,无数的案例无不证明了一点——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能够帮助公检司法部门,顺着公众提供的第一时间的信息,发掘出不法团体及分子侵害许多公众利益的真相!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威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2009年10月份轰动一时的合肥柏景湾爆炸案,对于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除新闻媒体关注外,社会各界群众也普遍关注。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中,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由此可见公众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日报》2010年5月30日刊登的《怀宁18座险桥危及孩子上学路》一稿,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公开曝光了安徽省休宁县小市镇段20座险桥危及当地农民种地和学生上学路的事实。稿件见报后,省领导高度重视,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当地政府很快表示对危桥该维修的维修,该重建的重建,让孩子们尽快行走在安全的桥上。
媒体监督源于社会舆论监督,又高于一般的社会舆论监督。对于社会舆论,媒体要及时发现了解,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协调,使其向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说到底,只有从本质上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才表明媒体监督较好地取得了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
在大众传媒界,有种简单化但比较普遍的理解,就是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揭露、批评和曝光式的负面报道。其实监督意味着察看,并不一定是批评。
诚然,把新闻舆论监督归类于负面报道,就其报道的题材而言是合理的。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报道的内容多是一些违背人民利益的不良言行和丑陋的社会现象,属于负面甚至阴暗面的东西。但就报道的效果而言,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一般意义上的负面报道,多指新闻报道包括舆论监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决非新闻舆论监督本身。虽然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因为选材不当、监督失度、内容失实等而产生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都能够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都能够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促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己任,积极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共识。
当今社会既有光明先进的景象,也有落后负面的东西,只有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从总体上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才不至于以偏概全。如节能减排是我们目前倡导的主题,但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政府也早就提出了明确的治理目标。
《安徽日报》12月17日B1版《污水厂如此弄虚作假》一文报道了东至县香隅化工园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达不到竣工验收要求,弄虚作假的现象。稿件见报后,东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核实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出台整改措施。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舆论监督更多地是为了推动工作开展,而不等同于一味地批评,与负面报道划等号。响应节能减排,仅仅是这篇监督报道,不等同于全部的监督报道。
把新闻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很容易使新闻媒体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犹豫不决,不敢行使有效的舆论监督,造成公众对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传媒公信力的下降。
舆论监督要取得积极的效果,必须有始有终,注重结果。我们搞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如果批评之后没有下文,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的监督是不成功的。媒体不是纪检部门,不是执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报道,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处理事件。此外,还可以与他们联手,共同打造舆论监督平台,形成监督的合力。问题解决了,工作改进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三、舆论监督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
一段时间来,新闻媒体的“焦点现象”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用事实说话”似乎已成为新闻舆论监督铁的新闻写作规律和至胜法宝。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表现形式之一的新闻舆论监督,当然离不开“用事实说话”这个最基本的新闻要素。但问题在于,是不是只要“用事实”就可以“说话”,是不是新闻的目的就是向公众报告事实?
新闻实践中时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单独一篇新闻报道的各因素都符合所反映的具体事实,但从较大的地区和较长的时期来看,一系列新闻报道所形成的总体倾向却是不真实的。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就曾指出:新闻的“真实还有个总体真实与个别真实的问题,总体真实是宏观的、普遍的真实,个别真实是单个事件的、具体细节的真实。”
此外,面对大千世界,“用事实说话”来行使新闻舆论监督还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取向。面对一些不能涉足的题材和领域,即便是新闻事实,舆论监督也不得越雷池一步;面对一些改革开放中经济社会出现的敏感问题和现象,新闻舆论监督也要把握好分寸,防止监督失度,给党和政府的工作带来被动。
围绕舆论监督,从官员到老百姓,从业内到业外,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笔者仅从自己的新闻实践中,对上述三个话题简单阐述了个人的认识。其实关于舆论监督的观念误区还有许多,诸如曲解舆论环境与“正面宣传为主”、“维护稳定”方针的辩证关系等等。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