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政给排水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就必须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节能给排水技术要点加以重点研究。在市政供水与排水项目中,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科学制定用水计划,采用恰当举措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节能技术;应用
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其是设计过程中的节能措施,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需要相关的设计者可以基于环保、合理以及科学的要求高效完成市政工程建设中的给排水设计工作。同时,在给排水设计管理中,要对每个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节能应对措施进行明确,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积极协调。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市政工程中以节能减排理念为基础的给排水设计管理,在面临目前的发展形式下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以此促进市政工程的持续发展。
1 市政给排水的节能设计要求
1.1 给水系统节能设计
从现状来看,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外来人口的数量不断上升,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对于市政给水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给水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比较分析,充分优化水资源配置,对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对于排水系统的节能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同步实施排水管道和道路工程,既能减少对能源的浪费,又能保护和节约水资源。(2)在市政排水节能设计的同时,做好防洪防涝工作,保障排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运用环保的技术和节能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合理利用新型的材料和工艺,高质量、高标准地进行设计,节约投资及运行成本。
2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其中,比较可行的办法如下:
2.1 给水压力设计
在整个排水设计中,要利用合适的水压控制水流,水压较高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配件损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严格记录整个城市的用水量,量出精准的水压数据,确保居民用水时净水压力值是合适的,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不浪费,超压力不出问题,满足整个城市的用水需求。
2.2 实现分区供水
合理规划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可以进行分区供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合适的供水压力,更加节能。系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整个城市居民的供水质量问题,而且也要考虑供水的服务水平,如果出现居民用水不足的问题,及時采用一系列方法解决,比如降低管道内壁的压力,采用调节的方式保证分区供水的运用,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运行系统的效率。
2.3 优化热水供应系统
在设计期间,对于热水的供应也要优化处理。传统工程热水系统浪费问题严重,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消耗,我们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热水供应系统,不但要合理控制冷水的排放,对于热水的布置也要进行相对稳定的设计,提高热水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热水的供应,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温度、调节压力,满足居民对于热水的需求,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减少能源消耗。
2.4 合理布置管网
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设计时,要实现节能减排,就要合理布置整个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对于整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做前期分析和对比,确保管网的走向和城市的地形保持相同的方向,这样在实行顺坡排水或者在比较浅的区域排水时,可以借助地势自流,节约水资源。另外,对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在布置主干道的时候,采用污水自流可以保证排水通畅,避免一系列污染问题的出现。
2.5 雨水循环利用
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进行雨水给排,雨水资源循环系统的建设应根据整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整个系统排水的压力,又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6 采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也是棘手的问题,对此,可以将污水进行净化。不同的水资源,处理标准和处理流程也不同,需根据对水质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污染物分离出来,实现污水的循环和二次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2.7 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不仅会使排水系统更加稳定,而且能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3 节能措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 节能措施在给水系统的运用
设计人员应该先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水量,再根据用水量的多少合理规划给水系统。一般城市供水的方式有很多,如直接供水:也就是充分利用管道的压力来实现供水,这样既简单也便捷。分区平衡水压:通过支点来减少出水口的压力,以此来提供供水服务。蓄水池:就是通过在合理区域修建蓄水池来为人们提供供水服务,不过在修建蓄水池时要对其深度进行科学控制,以免由于水泵压力过大引起能源的高损耗。除了以上几种供水方式,还有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式,这样既能实现降低能耗的作用,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另外,在现如今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供水需求,对此可以采取二次供水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也能解决高层用户的用水需求。
3.2 节能措施在排水系统的运用
(1)设计人员在市政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排水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尤其是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的保护。排水系统的设计选择合流制的方式,可以将雨水与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可有效避免了初期雨水对环境污染问题,但雨季大流量溢流的合流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市政管网主干管的尺寸比较大,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就必须建设较大的规模,但是这又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所以这种排水方案并不适合在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应用。目前,新规划城区在设计中大多采取分流制的排污方案,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于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含量高,有条件的应收集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2)生活污水、区域性的工业废水以及其他污水的整治是污水政治系统主要面对的三个方向,一般是通过将多个地区的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和排放,这样既能够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造数量,替代很多小型的污水处理厂,也使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降低。
结束语:
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城市之中的高层建筑物和人口数量急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也在慢慢加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用水紧张的局面,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运用限时限量的供水对策,这直接性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社会提倡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已经逐步的衍化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之中的主要目标,强化市政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力度,从根本之上来保证水资源的科学化运用,进而推动市政给排水系统更好的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来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军.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1):66.
[2]何巍.试述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节能技术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30+32.
[3]蔡源浇.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2):94-96.
[4]黄端林,诸杰,俞佳琦.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运用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15):186.
[5]袁铁.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运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1):00294.
(1.作者身份证号码:210882198812111288;
2.作者身份证号码:210122198802093069)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节能技术;应用
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尤其是设计过程中的节能措施,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中之重,需要相关的设计者可以基于环保、合理以及科学的要求高效完成市政工程建设中的给排水设计工作。同时,在给排水设计管理中,要对每个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节能应对措施进行明确,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积极协调。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市政工程中以节能减排理念为基础的给排水设计管理,在面临目前的发展形式下需要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以此促进市政工程的持续发展。
1 市政给排水的节能设计要求
1.1 给水系统节能设计
从现状来看,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尤其是高速发展的城市,外来人口的数量不断上升,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对于市政给水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给水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比较分析,充分优化水资源配置,对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排水系统节能设计
对于排水系统的节能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同步实施排水管道和道路工程,既能减少对能源的浪费,又能保护和节约水资源。(2)在市政排水节能设计的同时,做好防洪防涝工作,保障排水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运用环保的技术和节能的方式进行污水处理,合理利用新型的材料和工艺,高质量、高标准地进行设计,节约投资及运行成本。
2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在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其中,比较可行的办法如下:
2.1 给水压力设计
在整个排水设计中,要利用合适的水压控制水流,水压较高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配件损坏、资源浪费的问题。严格记录整个城市的用水量,量出精准的水压数据,确保居民用水时净水压力值是合适的,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不浪费,超压力不出问题,满足整个城市的用水需求。
2.2 实现分区供水
合理规划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可以进行分区供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保证合适的供水压力,更加节能。系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整个城市居民的供水质量问题,而且也要考虑供水的服务水平,如果出现居民用水不足的问题,及時采用一系列方法解决,比如降低管道内壁的压力,采用调节的方式保证分区供水的运用,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运行系统的效率。
2.3 优化热水供应系统
在设计期间,对于热水的供应也要优化处理。传统工程热水系统浪费问题严重,造成了很大的能源消耗,我们要运用科学技术改造热水供应系统,不但要合理控制冷水的排放,对于热水的布置也要进行相对稳定的设计,提高热水系统的稳定性,确保热水的供应,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温度、调节压力,满足居民对于热水的需求,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减少能源消耗。
2.4 合理布置管网
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设计时,要实现节能减排,就要合理布置整个排水设计中的管道,对于整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做前期分析和对比,确保管网的走向和城市的地形保持相同的方向,这样在实行顺坡排水或者在比较浅的区域排水时,可以借助地势自流,节约水资源。另外,对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在布置主干道的时候,采用污水自流可以保证排水通畅,避免一系列污染问题的出现。
2.5 雨水循环利用
要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可以进行雨水给排,雨水资源循环系统的建设应根据整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整个系统排水的压力,又能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6 采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
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也是棘手的问题,对此,可以将污水进行净化。不同的水资源,处理标准和处理流程也不同,需根据对水质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污染物分离出来,实现污水的循环和二次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2.7 充分运用可再生能源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不仅会使排水系统更加稳定,而且能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3 节能措施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 节能措施在给水系统的运用
设计人员应该先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用水量,再根据用水量的多少合理规划给水系统。一般城市供水的方式有很多,如直接供水:也就是充分利用管道的压力来实现供水,这样既简单也便捷。分区平衡水压:通过支点来减少出水口的压力,以此来提供供水服务。蓄水池:就是通过在合理区域修建蓄水池来为人们提供供水服务,不过在修建蓄水池时要对其深度进行科学控制,以免由于水泵压力过大引起能源的高损耗。除了以上几种供水方式,还有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式,这样既能实现降低能耗的作用,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另外,在现如今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高层建筑的供水需求,对此可以采取二次供水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也能解决高层用户的用水需求。
3.2 节能措施在排水系统的运用
(1)设计人员在市政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对排水方案进行合理选择,尤其是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的保护。排水系统的设计选择合流制的方式,可以将雨水与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可有效避免了初期雨水对环境污染问题,但雨季大流量溢流的合流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市政管网主干管的尺寸比较大,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就必须建设较大的规模,但是这又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所以这种排水方案并不适合在城市排水系统中的应用。目前,新规划城区在设计中大多采取分流制的排污方案,可以减少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由于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含量高,有条件的应收集初期雨水排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2)生活污水、区域性的工业废水以及其他污水的整治是污水政治系统主要面对的三个方向,一般是通过将多个地区的污水进行统一的处理和排放,这样既能够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造数量,替代很多小型的污水处理厂,也使管理的难度和成本降低。
结束语:
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城市之中的高层建筑物和人口数量急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也在慢慢加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用水紧张的局面,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运用限时限量的供水对策,这直接性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社会提倡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已经逐步的衍化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之中的主要目标,强化市政给排水节能设计的力度,从根本之上来保证水资源的科学化运用,进而推动市政给排水系统更好的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来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军.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的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1):66.
[2]何巍.试述市政给排水设计中节能技术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30+32.
[3]蔡源浇.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8(12):94-96.
[4]黄端林,诸杰,俞佳琦.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运用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15):186.
[5]袁铁.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节能措施运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1):00294.
(1.作者身份证号码:210882198812111288;
2.作者身份证号码:21012219880209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