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庭坚草书创作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aini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草书既有严格的法度,又有较大的自由度,书家若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黄庭坚是继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狂草书家,也是两宋时期唯一的草书大家。其草书不仅数量居多,而且在晋唐以后独树一帜,他一生学草用功,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就是因为这种时间的积淀,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的道路,也使得黄庭坚在草书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造型和风格。黄庭坚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如鹤立鸡群,光彩夺目,他的草书创作对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鉴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黃庭坚;草书;创作
  一、草书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对“草书”的定义为:汉字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写起来快。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草书有章草、小草和大草之别。草书可以说是一种博采众长且最具有想象力和书写性的书体,其艺术性甚高。
  草书除了取决于一些形式的构成、章法的排布、字形的结构和线条的丰富这些客观因素外,书者自身的精神表现和人文关怀主观条件无疑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草书重于书者主体情感的抒发,结合书法的书写技巧,再加之人文情结,故而对书者而言,更需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胸怀。
  黄庭坚书论说道:“欲学草书,须先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草书不难工矣。”因此,草书在“达其性情”方面,除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技法、扎实的基础、丰富的联想,还要具备如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这样情感的宣泄才会因浪漫而颇具神采和意趣,才会做到“出乎法度之外,又乎法度之中”。
  二、黄庭坚草书的表现特征
  (一)通古博学,师古不泥
  黄庭坚通过对《瘗鹤铭》、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及杨凝式的学习,博采众长。“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行书从字形的结构上看,吸收《瘗鹤铭》和柳公权的结字特点,用笔偏方,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收紧的态势,强调长线条的放射,有大收大放之感。其悟出了晋韵,超越了唐人法度,与蔡、苏、米一齐开创和发扬了宋人特有的尚“意”书风。其草书的章法大气磅礴、一泻千里,结字别具匠心、独具一格,对张旭、怀素进行了继承并创新。清人康有为这样评价道:“宋人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瘗鹤铭》而加新理,则以篆笔为之,吾目之曰‘行篆’。”
  (二)参禅悟道,以禅喻书
  凡艺术都是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表现自我,之后自成一家。黄庭坚认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他的书法理论是提倡自出新意和自成一家,从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看,这与中唐以来盛行的狂禅之风密不可分。
  江西是禅宗黄龙派的发源地,黄庭坚的家乡正是江西,他也是当地著名的禅门居士,这种浓厚的禅宗氛围促使他有了坚定的禅宗信仰。他参禅悟理,将禅宗思想融到了书法理论和创作之中,清人笪重光称“涪翁精于禅说,发于笔墨”,黄庭坚受禅宗顿悟式思维方式的影响,创造性地把禅理引入书论之中,形成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
  (三)“韵”味十足,清新脱俗
  黄庭坚不仅主张要自出新意、自成一家,他还非常注重书法中“韵”。他在学古的同时,不一味的模仿前人,更加重视“韵”的体现。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评价道:“黄山谷论述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从黄庭坚的提拔和所作诗词中不难看出,黄庭坚经常强调文人不能俗,书法重“韵”。他非常重视“书韵”,其作品的整体章法布局上往往会忽视具体结字的造型变化,更加强调“韵”的体现。黄庭坚认为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除了掌握书法的书写技巧之外,还需博览群书,聚沙成塔,培养自己豁达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这样才能“清新脱俗”,书法才能自成一家。
  三、黄庭坚草书对当代草书创作的启示
  (一)故作姿态,丢“韵”失真
  在当前展览机制下,书法创作受到很大局限,一味迎合展覽审美,追求“展厅效果”,书者通过打稿、设计等方式备战展览,“制作”出近乎完美的作品,在章法布局、结字造型、线条墨法上来讲都无可挑剔,其作品处在精心设计的“光环”下,缺少了书者真正情感的表达,缺少了精神层面的书写状态,缺少了例如黄庭坚等书家书写草书时主客体相结合的真实情感的投入和表现,缺少了黄庭坚所倡导的要博览群书,清新脱俗的书法理论,导致很多书者的学术知识浅薄,这样是不可能真正到达草书创作的至高境界的。
  (二)思维局限,缺乏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书法发展的主题仍然是强调创新,表现个性,追求自我。翻看一些书者的作品,借形式的多样翻新,成为一种风尚,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时尚。在一些书者的观念里,以为创新仅仅是在文字结体和造型上作一番夸张,这却掩饰不住技巧的牵强和自我内心精神世界的苍白,繁华的背后是萧条,雄强中蕴含着虚弱,丰富中潜在着单一。在技法尚未过关,风格尚未成熟,学术知识缺乏的情况下,便急于求成、急于变通,这样产生的作品所透露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精神必然不高。
  草书是刹那间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书者精神情感的表达是草书内在的生命,创新则是书法所体现的灵魂,作者应该在赋予作品以情感的前提下,再加强创新思维与专业技巧,才能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精神和品味。
  结语:
  在书法创作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从传统走到了现代,无疑是迈进了一大步,加之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元素,经过提炼、吸收和整合,渐渐形成了多种颇具当代人艺术审美的人文时尚。
  黄庭坚是两宋唯一的草书大家,主要学怀素,但在章法布局、造型结构、笔画形态上均有所创新。黄庭坚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实践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他的创新既不是彻底摒弃技法、信手拈来,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法上的独树一帜,而是以精神思想、学识涵养为根基,以表意抒情为目的,以书写技巧为手段,既运用技法又超于技法,法为我用,尚意随性,以禅喻书,是自成一家高层次的创新。在继承中创新,这对我们后人在草书创作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學期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一种共生关系,它是中国在走向现代的进程中最为重要 的文化传播媒介。《雨花》是江苏省创刊最早的省级纯文学期刊,经历近60年风风雨雨,《雨花》已发展成为全国文坛上一份颇具影响和地位的文学杂志。在60年的办刊生涯中,短篇小说栏目一直是其精品栏目,这个栏目不仅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欢迎,成为“雨花品牌”的应有之义,其栏目设置先后有“小说世界”、“短篇姓短”、“精短中篇”
期刊
【摘要】:武侠文学与骑士文学是中西方特有的文化产物,在尚武、冒险等方面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本文拟从武侠文学与骑士文学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两种文学女性形象的异同。  【关键词】:武侠文学;骑士文学;女性形象  1.前言  中国的武侠文学与西方的骑士文学发轫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在传播地域上也相距万里,之所以常常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是因为他们都体现了各自民
期刊
【摘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流浪儿哈克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情黑人的遭遇,蔑视伪善的行为;他和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追求自由,在患难中建立了纯洁、高尚的友谊,小说反对种族歧视,主张民主平等,塑造了叛逆、善良、英雄气质的哈克。  【关键词】:叛逆;勇敢;自由  一、作品简介  《哈克贝利·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以前。1850年前后,美国面临着大动荡,政治生活腐败,劳资矛盾
期刊
【摘要】:翻阅《聊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篇目记载了“小”人。这里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身体矮小的人、神、鬼怪等具有人类特质的生物。这些“小”人在《聊斋》中大量出现,但是却很少引起学者的关注。论文主要将这些“小”人进行分类,分析蒲松龄创作的艺术手法,探究影响蒲松龄创作“小”人的因素。  【关键词】:《聊斋》;小人;类别;创作原因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为中国清
期刊
【摘要】: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成功不仅因为福尔斯笔下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更在于作者创新的写作手法。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元小说”的角度出发,探索福尔斯独特的叙事方式如戏仿、露迹和反传统的开放式结局等。  【关键词】:元小说;戏仿;开放式结局  一、约翰福尔斯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他自幼热爱自然,在牛津大学毕
期刊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虽然从草原回来很久,但每当我听到王洛宾的这首歌,心好像还留在草原,那种魂不守舍的感觉就像在初恋。  还记得是七五年的暑假天,我们几个同学放假后到务基的一个知青点玩,第一次听到知青点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唱王洛宾的这首歌。对于从小只听到红歌的我们,无异于听到了天籁之音。那美丽的爱情故事,朴实无华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
期刊
望着那些随风飘扬的蒲公英,我沉默无言。三年前的重阳,父亲去世,我的心揪着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独自漂泊在外的人,有些事、有些话不是不想说,而是没人能说、也找不到人会听我们说,一个人的日子冷暖自知。  独自漂泊在外的人,有难,一个人受;有累,一个人担;有笑,一个人笑;有甜,一个人尝。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人的日子,滋味自己独自品尝。  诚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却步步都充满了危机。我们必须步步为营,稳
期刊
【摘要】:《珍妮姑娘》主人公珍妮充满善良与慈爱,凡事都为他人考虑,最终却落得孤独终老的结局。本文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揭示出小说中珍妮具有“父母的女儿,未婚母亲和莱斯特的情人”三重伦理身份,她的伦理身份又不断让她陷入伦理两难的困境,她也考虑到实际情况做出了三次伦理选择。而她最后孤独终老的结局则是由于她的伦理选择不符合当时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所导致的。  【关键词】:《珍妮姑娘》;伦理身份;伦理两难;
期刊
【摘要】:史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和电影《兰戈》虽题材不同,但两位主人公蜕变为英雄的人生轨迹却极为相似。亨利·弗莱明是在战争炮火的锤炼中成长为英雄,而兰戈则是在通向美国大沙漠的德特小镇的冒险旅程中成长为英雄。两位主人公无意外乎地都突破了自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  【关键词】:《红色英勇勋章》;《兰戈》;英雄之路  一、引言  “英雄主义”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界文学漫长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与男性相比,女性这个群体一直都是作家们致力于描写的对象,而在中国现当代中,作家们往往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以此来揭露出暗藏在封建传统和金钱社会中的污垢。笔者通过对老舍《月牙儿》与曹禺《日出》中女性角色的对比分析,从不同方面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形成及原因,进而转入对当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月牙儿;日出;女性;悲剧;命运   女性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创作重心,但她们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