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正确认识我国会计目标意义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综合二者的分析结论,提出了新准下我国会计目标的主要变化。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目标;发展变化
目标是指从事某种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会计环境之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属于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论述的会计目标特指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者说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同,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就不同。会计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会计主体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企业的目标呈现出逐渐扩展与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会计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会计目标也有相应的发展。因此,正确的定位会计目标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
一、会计目标的重要意义
会计目标是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对指导会计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预计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目的。以会计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
2 会计目标是组织会计工作的依据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即明确谁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才可能存在并有效运行。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会计工作的检验。
3 会计目标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
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会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衡量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全面评价企业工作业绩。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达。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可以被认为是会计目标的表述: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对这一表述理论界认为还不够完备,过于笼统和概括。认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样,确立我国的会计目标不能不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体系,存在着较多宏观调控,政府主要依靠直接干预方式来保持社会经济运转,国家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较大,并倾向于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宏观决策性,而普通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数量和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会计目标是为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报告过去的经营业绩,反映对计划的执行结果。而在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同时也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间接干预方式的逐渐增多,经济决策分散自由程度加强,经济成分呈现复杂化,大量外资企业在我国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投资外,涌现出数目众多的法人、个体投资者,投资形式多样化,证券投资、期货交易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散而多样,相应的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数量较多,并注重其微观决策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为国家调控服务不应是会计服务对象的侧重点,而只能属于从属地位。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可以涵盖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过分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商品市场领域,市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远远要比政府有计划的指令更加富有效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计的目标应是更好地为市场调节服务,即为构成市场的千千万万投资者(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而不是首先为居于辅助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即使是国有企业,按照两全分离的原则,国家虽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但也应和其他投资者一样,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以投资者身份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应和作为投资者的其他企业和个人一样,决不能因为国家是大股东而产生歧视,忽略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会计的目标当然要兼顾政府调控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市场调节的需要,满足股东的需求。鉴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求取效率与公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决策所需的信息也是财务报告必须满足的,可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列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之后。
三、影响会计目标的环境因素
1 经济环境
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政府虽然一直在敦促企业加强法人治理,但在少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现象。另外,政府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较多的情况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规模和经验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再者,中国尚缺乏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师,亟待培养和发展。
2 法律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法律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单就经济方面而言,由《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各种税法和其他各种经济法律、法规组成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法律体系已日臻完善。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时要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体现法律的要求。尤其是要在《会计法》的要求下构建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
3 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环境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都希望由权威机构给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标准范式。其次,随着会计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上著名会计公司加盟中国会计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思想和会计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会计体系中,反映为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和会计学术讨论的百家争鸣,从而为会计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四、新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
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财务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基本准则的总则第4条首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新基本准则与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相比,会计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
旧准则只是在一般原则中体现了会计目标,在第二章第11条和第21条中分别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新准则在总则第4条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 对会计信息用途的侧重不同
旧准则中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单独列出并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只能,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新准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概括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满足投资者决策的要求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这明显区别于旧准则。
3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可靠计量为基础
旧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倾向于可靠性和客观性,因此在第19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中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第42条列出可以使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即建立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属性模式。这一规定是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相符台的且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目标;发展变化
目标是指从事某种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会计环境之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属于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论述的会计目标特指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者说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同,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就不同。会计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会计主体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企业的目标呈现出逐渐扩展与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会计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会计目标也有相应的发展。因此,正确的定位会计目标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
一、会计目标的重要意义
会计目标是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对指导会计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预计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目的。以会计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
2 会计目标是组织会计工作的依据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即明确谁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才可能存在并有效运行。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会计工作的检验。
3 会计目标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
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会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衡量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全面评价企业工作业绩。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达。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可以被认为是会计目标的表述: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对这一表述理论界认为还不够完备,过于笼统和概括。认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样,确立我国的会计目标不能不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体系,存在着较多宏观调控,政府主要依靠直接干预方式来保持社会经济运转,国家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较大,并倾向于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宏观决策性,而普通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数量和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会计目标是为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报告过去的经营业绩,反映对计划的执行结果。而在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同时也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间接干预方式的逐渐增多,经济决策分散自由程度加强,经济成分呈现复杂化,大量外资企业在我国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投资外,涌现出数目众多的法人、个体投资者,投资形式多样化,证券投资、期货交易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散而多样,相应的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数量较多,并注重其微观决策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为国家调控服务不应是会计服务对象的侧重点,而只能属于从属地位。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可以涵盖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过分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商品市场领域,市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远远要比政府有计划的指令更加富有效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计的目标应是更好地为市场调节服务,即为构成市场的千千万万投资者(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而不是首先为居于辅助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即使是国有企业,按照两全分离的原则,国家虽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但也应和其他投资者一样,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以投资者身份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应和作为投资者的其他企业和个人一样,决不能因为国家是大股东而产生歧视,忽略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会计的目标当然要兼顾政府调控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市场调节的需要,满足股东的需求。鉴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求取效率与公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决策所需的信息也是财务报告必须满足的,可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列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之后。
三、影响会计目标的环境因素
1 经济环境
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政府虽然一直在敦促企业加强法人治理,但在少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现象。另外,政府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较多的情况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规模和经验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再者,中国尚缺乏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师,亟待培养和发展。
2 法律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法律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单就经济方面而言,由《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各种税法和其他各种经济法律、法规组成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法律体系已日臻完善。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时要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体现法律的要求。尤其是要在《会计法》的要求下构建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
3 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环境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都希望由权威机构给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标准范式。其次,随着会计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上著名会计公司加盟中国会计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思想和会计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会计体系中,反映为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和会计学术讨论的百家争鸣,从而为会计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四、新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
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财务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基本准则的总则第4条首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新基本准则与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相比,会计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
旧准则只是在一般原则中体现了会计目标,在第二章第11条和第21条中分别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新准则在总则第4条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 对会计信息用途的侧重不同
旧准则中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单独列出并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只能,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新准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概括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满足投资者决策的要求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这明显区别于旧准则。
3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可靠计量为基础
旧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倾向于可靠性和客观性,因此在第19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中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第42条列出可以使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即建立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属性模式。这一规定是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相符台的且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