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那些本来具有固定含义的专名词语通过语义泛化的途径获得非固定含义而进入了普通词语的行列,使词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这一衍生新义的源泉还要归结为隐喻这一认知模式。近些年来,指人专名词语泛化衍生出的新义已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因此更加值得关注。对于这部分专名词语的泛化意义的掌握也对汉语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指人专名词语 隐喻 语义泛化
引言
在整个语言系统中,词汇是变化速度最快的语言要素。同样,语言的经济原则也要求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更加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就成为了固定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且这种泛化的速度是大大超过以往的,也必将成为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对象。词义的泛化是多种多样的,而针对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主要是通过隐喻这种途径达成的。
一、专名词语
(一)概念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针对固定词语的叫法主要有专门词语、专名词语、专用词语等几种。针对这一类词,不同的学者都做出了概念界定。宋春淑认为:“专门词语是指用于某一专门领域,用来标记这一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等的词语。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包括某一行业内应用的行业词语。”[1]刘叔新认为:“在生产活动中,在各种事物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指说某类专门事物的词语和只指某一个体对象的词语,是常要使用的……后者代表着反映某一个体对象的特殊概念,不是代表一般的类别概念,成为专指某一特定个体对象的名称,是以称为专名词语。”[2]我们在这里使用专名词语来进行界定,认为这类词语既包括社会中的习惯用语也包括某一特定领域的行业用语。
(二)指人专名词语
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写道:“大体上说,古今中外的伟人、杰出人物、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或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姓名(包括使用汉姓的汉名和非汉族人士的汉译名)可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成员。”[2]可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指人专名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对于研究指人专名词语的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指人专名词语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固定的意义,这种固定意义具有具体性、唯一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汇也相应进一步发展起来。当指人专名词语慢慢融入这个发展系统之中用于交际时,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也就会随着具体指称对象在现实交际中含义的丰富而具有更多丰富的含义。这个具体、唯一的个体便产生了丰富的抽象、立体的意义。当然这一转变过程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这需要人们对这类固有含义有进一步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指专名词语的隐喻过程。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形象。他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人们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这类足智多谋的人,就在现实交际中用“诸葛亮”来隐喻这类人。如,这是专案组的诸葛亮会,施副局长亲自主持,大家各抒己见,为尽快侦破此案而思考着。显然,这里的“诸葛亮”说的并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是指现实交际中跟“诸葛亮”有一样特质的人物或具有相同作用的行为。当说到这一词语时,人们不再会想到文学作品中这个人物的表现及行为,而会完全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词语。这样指人专门词语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的交际中,这一指人专名词语也就完全进入了普通词语的行列。
二、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
“专门词语这种由于扩大使用范围而产生的意义变化就是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即专门词语在使用中突破专业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3]我们所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由专名词语向普通词语的泛化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种词义泛化正是隐喻所起的作用。
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的是专名词语保持学科领域的专业词义不变。但是由于专业含义中的某一部分意义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相关,人们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当人们接触这部分专名词语时也可以很容易接受。这部分词语大都还是在专业的学科领域使用。第二方面指的是专名词语用于非专业学科领域之外而产生的新词义,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专名词语本身的专业意义已不能满足具体交际的需要,从而要求这部分专名词语的意义做出相应的完善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种完善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词义使用的泛化。
我们可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对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会消失,同时又会增加部分词语的新含义。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语言自身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意义的变化,但与旧词义的消失和新词义的产生不同,它是在原有的语言词汇意义的基础上而推演出的新含义。这种推演出的新含义与原词义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共存,人们可以根据实际交际的需要来选择运用哪种词义表达。我们这里所介绍的专门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就符合这一语言规律。
专名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它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依据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专门词语的频率,我们大致把专门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的作用,这些专名词语进入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对它的专业含义比较熟悉,这正是专名词语发生词义泛化的基础条件。从而由此衍生出的新含义就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例如,提到“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那个智慧过人、足智多谋的形象,这一形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从而在这一含义的基础上,由这个形象泛化出的聪明机智的一类人时,人们普遍接受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其次,当人们对专名词语比较熟悉的时候,会在语言使用环境、人们使用心理及需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把专名词语从原来的专业领域应用到非专业领域,从而获得更多更加丰富的语境临时义。在这些专名词语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也会对这一部分词义越来越认可,也必将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就使得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更加深入渗透到整个社会交际之中。例如:“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是历史上四位女性人物的名字,人们通过历史故事已对她们的事迹有所了解,她们被认为是古代四大美女,是美丽的象征。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会用这四个名字来指代生活中那些貌美的女子。随着使用的频繁,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用法,这类专名词语也逐渐进入了非专业领域,融入到整个社会的交际过程中。 最后,随着指人专名词语进入到非专业领域,人们对这类词语也充满了好奇感和新鲜感,人们开始尝试并乐于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去使用这类词语,从而增加了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使其更具有普遍性。通过广泛使用,人们渐渐忽略了它们本身存在的某种修辞关系,而是越来越关注它们的语境临时义,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原本只是借来使用的临时义变得具有了稳定性和独立性。而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的隐喻性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他可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当人们理解这句话时,不会再去考虑司马昭这个历史人物本身,而是自然地想到这个人物的阴谋和野心。
三、隐喻在专名词语意义泛化中的作用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它是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认识那些与其相似的、复杂的、抽象的、不熟知的事物。运用隐喻性思维正是人们完成这一认知的规律。所以隐喻被广泛应用在专门词语与普通词语的转换过程中。比如一些专名词语在进行词义泛化之前,它们的专业词义已被大众所熟知掌握,所以对于泛化后所产生的普通含义也是心领神会的,因此便很容易在它们之间发生由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完成词义的转化。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贯穿于指人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整个过程。隐喻的广泛使用,不仅扩大了我们的词汇量,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掌握、运用及理解一些抽象事物。
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隐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隐喻通过相似性的把握,把专业和非专业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可以找到词语意义泛化的一个共通点。其次,隐喻使专业和非专业两个领域发生了互动,让源域和目标域进行了部分交叉。最后,隐喻义顺其自然地进入普通词语的行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部分词语新意的理解及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词语背后承载着深奥的文化,这就需要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感受汉语的魅力。
在对大量指人专名词语意义泛化实例的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笔者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指人专名词语意义泛化的发展过程,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它丰富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表达。至于指人专名词语的隐喻运用及文化价值的对比分析,我们另外再做详尽的研究阐释。语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冯子薇.专门用语的语义突破[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4]冯子薇.专门用语词义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汉语学习,2000.
[5]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6]宋春淑.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
[7]生辉.汉语人名词语意义泛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王吉辉.意义泛化的性质和方式[J].汉语学习,1995(3).
【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SQ201314)】
关键词:指人专名词语 隐喻 语义泛化
引言
在整个语言系统中,词汇是变化速度最快的语言要素。同样,语言的经济原则也要求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更加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就成为了固定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途径。而且这种泛化的速度是大大超过以往的,也必将成为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对象。词义的泛化是多种多样的,而针对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主要是通过隐喻这种途径达成的。
一、专名词语
(一)概念界定
在现代汉语中,针对固定词语的叫法主要有专门词语、专名词语、专用词语等几种。针对这一类词,不同的学者都做出了概念界定。宋春淑认为:“专门词语是指用于某一专门领域,用来标记这一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等的词语。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包括某一行业内应用的行业词语。”[1]刘叔新认为:“在生产活动中,在各种事物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指说某类专门事物的词语和只指某一个体对象的词语,是常要使用的……后者代表着反映某一个体对象的特殊概念,不是代表一般的类别概念,成为专指某一特定个体对象的名称,是以称为专名词语。”[2]我们在这里使用专名词语来进行界定,认为这类词语既包括社会中的习惯用语也包括某一特定领域的行业用语。
(二)指人专名词语
刘叔新先生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写道:“大体上说,古今中外的伟人、杰出人物、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或家喻户晓的人物,其姓名(包括使用汉姓的汉名和非汉族人士的汉译名)可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成员。”[2]可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指人专名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对于研究指人专名词语的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指人专名词语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固定的意义,这种固定意义具有具体性、唯一性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词汇也相应进一步发展起来。当指人专名词语慢慢融入这个发展系统之中用于交际时,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也就会随着具体指称对象在现实交际中含义的丰富而具有更多丰富的含义。这个具体、唯一的个体便产生了丰富的抽象、立体的意义。当然这一转变过程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这需要人们对这类固有含义有进一步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指专名词语的隐喻过程。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形象。他是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人们为了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达这类足智多谋的人,就在现实交际中用“诸葛亮”来隐喻这类人。如,这是专案组的诸葛亮会,施副局长亲自主持,大家各抒己见,为尽快侦破此案而思考着。显然,这里的“诸葛亮”说的并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是指现实交际中跟“诸葛亮”有一样特质的人物或具有相同作用的行为。当说到这一词语时,人们不再会想到文学作品中这个人物的表现及行为,而会完全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这个词语。这样指人专门词语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的交际中,这一指人专名词语也就完全进入了普通词语的行列。
二、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
“专门词语这种由于扩大使用范围而产生的意义变化就是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即专门词语在使用中突破专业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3]我们所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个由专名词语向普通词语的泛化过程。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种词义泛化正是隐喻所起的作用。
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的是专名词语保持学科领域的专业词义不变。但是由于专业含义中的某一部分意义与人们的日常活动相关,人们已经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当人们接触这部分专名词语时也可以很容易接受。这部分词语大都还是在专业的学科领域使用。第二方面指的是专名词语用于非专业学科领域之外而产生的新词义,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专名词语本身的专业意义已不能满足具体交际的需要,从而要求这部分专名词语的意义做出相应的完善来满足交际的需要,这种完善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词义使用的泛化。
我们可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对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会消失,同时又会增加部分词语的新含义。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语言自身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意义的变化,但与旧词义的消失和新词义的产生不同,它是在原有的语言词汇意义的基础上而推演出的新含义。这种推演出的新含义与原词义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共存,人们可以根据实际交际的需要来选择运用哪种词义表达。我们这里所介绍的专门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就符合这一语言规律。
专名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被人们所接受的,它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依据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专门词语的频率,我们大致把专门词语意义泛化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社会发展等多种原因的作用,这些专名词语进入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对它的专业含义比较熟悉,这正是专名词语发生词义泛化的基础条件。从而由此衍生出的新含义就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例如,提到“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那个智慧过人、足智多谋的形象,这一形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从而在这一含义的基础上,由这个形象泛化出的聪明机智的一类人时,人们普遍接受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其次,当人们对专名词语比较熟悉的时候,会在语言使用环境、人们使用心理及需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把专名词语从原来的专业领域应用到非专业领域,从而获得更多更加丰富的语境临时义。在这些专名词语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也会对这一部分词义越来越认可,也必将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就使得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更加深入渗透到整个社会交际之中。例如:“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是历史上四位女性人物的名字,人们通过历史故事已对她们的事迹有所了解,她们被认为是古代四大美女,是美丽的象征。所以在日常交际中,会用这四个名字来指代生活中那些貌美的女子。随着使用的频繁,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种用法,这类专名词语也逐渐进入了非专业领域,融入到整个社会的交际过程中。 最后,随着指人专名词语进入到非专业领域,人们对这类词语也充满了好奇感和新鲜感,人们开始尝试并乐于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去使用这类词语,从而增加了这类词语的使用频率,使其更具有普遍性。通过广泛使用,人们渐渐忽略了它们本身存在的某种修辞关系,而是越来越关注它们的语境临时义,并进行归纳总结,使原本只是借来使用的临时义变得具有了稳定性和独立性。而在这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中,人类的隐喻性思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他可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当人们理解这句话时,不会再去考虑司马昭这个历史人物本身,而是自然地想到这个人物的阴谋和野心。
三、隐喻在专名词语意义泛化中的作用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它是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认识那些与其相似的、复杂的、抽象的、不熟知的事物。运用隐喻性思维正是人们完成这一认知的规律。所以隐喻被广泛应用在专门词语与普通词语的转换过程中。比如一些专名词语在进行词义泛化之前,它们的专业词义已被大众所熟知掌握,所以对于泛化后所产生的普通含义也是心领神会的,因此便很容易在它们之间发生由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投射,完成词义的转化。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手段,贯穿于指人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的整个过程。隐喻的广泛使用,不仅扩大了我们的词汇量,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掌握、运用及理解一些抽象事物。
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是一个动态过程,隐喻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隐喻通过相似性的把握,把专业和非专业两个领域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可以找到词语意义泛化的一个共通点。其次,隐喻使专业和非专业两个领域发生了互动,让源域和目标域进行了部分交叉。最后,隐喻义顺其自然地进入普通词语的行列,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
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就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这部分词语新意的理解及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外国留学生来说,词语背后承载着深奥的文化,这就需要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大背景中,去感受汉语的魅力。
在对大量指人专名词语意义泛化实例的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笔者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指人专名词语意义泛化的发展过程,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指人专名词语的意义泛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它丰富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表达。至于指人专名词语的隐喻运用及文化价值的对比分析,我们另外再做详尽的研究阐释。语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冯子薇.专门用语的语义突破[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4]冯子薇.专门用语词义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汉语学习,2000.
[5]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6]宋春淑.专门词语词义泛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
[7]生辉.汉语人名词语意义泛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8]王吉辉.意义泛化的性质和方式[J].汉语学习,1995(3).
【河北北方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SQ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