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梳理和总结南昌工学院的民族教育办学经验,了解内地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从开拓交融渠道、创新教学模式、完善管理方式等三方面着手,探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07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随着国家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因他们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内地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中已经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予以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貫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准确了解掌握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分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研究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和将民族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昌工学院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2003年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共培养了来自52个少数民族的近8万学生,获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的充分肯定。梳理总结十五年来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其中需要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合难问题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合难主要表现在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从单一民族的生活环境到多民族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缺乏交往技巧、交往方式不当等都会严重影响交往效果,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不良现象。另外,由于人际关系不畅,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了寻找归属感往往加强与同校本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或者组成“老乡会”等小团体,这就为自己与外族大学生的交往竖起了又一道屏障。这种 “小团体”,与我们的“大集体”共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2]人际关系不畅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各民族同学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间接造就了学生冲突的土壤。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难问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之所以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更多得益于国家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民族优惠政策。[3]其文化基础较高考普通录取的学生要差,而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就更差,一些学生的数学只有初中生水平。如果按常规教学模式,学习的不适应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进而荒废学业。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难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内地有较大差异。从自然环境来说,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易出现水土不服、心脑疾病等不适应状况;从人文环境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从语言环境来说,很多学生在来内地读书之前就读的是民族学校,汉语使用较少,使其在交流和沟通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从饮食习惯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传统饮食特色,有的是民族习惯,有的则是宗教约束使然;从生活习惯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生活闲适,大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拥挤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三股势力”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侵扰。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创新
内地高校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切实解决“教学难、管理难、融合难”的问题,对维护民族团结、支持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三难问题”为工作出发点,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一)开拓交融渠道
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实践,归根结底都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的。因此,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思想上引导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应该始终将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这“五个认同”作为民族学子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一把尺子量长短、一条标准评优劣,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增强民族学生间的交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第二,高校应始终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充分认识和尊重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多元化得学习小组,开拓学生间跨文化的交际交流,打破少数民族学生交融难的问题,增强他们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育人阵地也得到了扩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第一,将多彩民族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能整合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升民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我校将江西红色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相融合,编写了《江西红色历史文化概说》《民族与宗教》等教材讲义,开发了《井冈山精神》《民族与宗教》等校本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资源。第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差异性,高校应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我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语言沟通障碍等现实情况,构建并实施了“五分教育”培养模式。即:根据文化基础分层次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分类别指导,根据成长规律分阶段培养,根据岗位要求分模块训练,根据就业意向分目标管理。第三,在第二课堂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校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在第二课堂连续5年,共选拔组织了50多个民族近千名学生赴井冈山·赣南苏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使民族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民族融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三)完善管理方式
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4]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倾心帮扶,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第一,全程性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入学时就做好“五个严禁”和“两个不得”的教育管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第二课堂等渠道开展爱党、爱国、爱校的教育。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外,还要进行德育答辩。第二,实用性的安全教导。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安全知识讲座竞赛及消防演练等活动,加强学生安全知識教育。第三,趣味性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课程翻转课堂、心理情景剧比赛、素质拓展活动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四,互助性的学习辅导。开展“两联两帮两带”活动,通过班主任和高年级同学、党员学生等定点联系、帮扶、带动一些学习后进的同学,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第五,周期性的生活督导。通过星级宿舍评选、党员示范宿舍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六,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连续三年承办“江西省互联网+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从西部地区人社部门、大型企业聘请了就业创业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帮扶。第七,保障性的困难资助。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减、免”一体化资助体系。同时,结合南昌工学院实际,每年为新疆籍贫困生减免学费50余万元,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勤工助学岗位,入冬时还解决部分特困学生的被褥、棉衣及寒暑假路费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南昌工学院还将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报家,进一步提升“五个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02-2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10.html
[2]谢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4):53-55
[3]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64
[4]吕超荣.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探析——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城教育,2018(2):56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007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随着国家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因他们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内地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中已经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予以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貫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准确了解掌握本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分析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研究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和将民族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昌工学院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2003年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共培养了来自52个少数民族的近8万学生,获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的充分肯定。梳理总结十五年来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经验,其中需要解决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合难问题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融合难主要表现在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从单一民族的生活环境到多民族生活环境,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缺乏交往技巧、交往方式不当等都会严重影响交往效果,造成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不良现象。另外,由于人际关系不畅,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了寻找归属感往往加强与同校本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或者组成“老乡会”等小团体,这就为自己与外族大学生的交往竖起了又一道屏障。这种 “小团体”,与我们的“大集体”共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2]人际关系不畅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各民族同学之间的误解和不信任,间接造就了学生冲突的土壤。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难问题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相对比较薄弱,之所以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更多得益于国家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民族优惠政策。[3]其文化基础较高考普通录取的学生要差,而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就更差,一些学生的数学只有初中生水平。如果按常规教学模式,学习的不适应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进而荒废学业。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难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内地有较大差异。从自然环境来说,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园易出现水土不服、心脑疾病等不适应状况;从人文环境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从语言环境来说,很多学生在来内地读书之前就读的是民族学校,汉语使用较少,使其在交流和沟通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从饮食习惯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传统饮食特色,有的是民族习惯,有的则是宗教约束使然;从生活习惯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生活闲适,大多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拥挤的生活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三股势力”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到侵扰。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创新
内地高校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切实解决“教学难、管理难、融合难”的问题,对维护民族团结、支持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三难问题”为工作出发点,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
(一)开拓交融渠道
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实践,归根结底都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的。因此,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思想上引导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高校应该始终将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这“五个认同”作为民族学子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一把尺子量长短、一条标准评优劣,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增强民族学生间的交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第二,高校应始终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充分认识和尊重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多元化得学习小组,开拓学生间跨文化的交际交流,打破少数民族学生交融难的问题,增强他们对自己学生身份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的育人阵地也得到了扩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第一,将多彩民族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能整合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提升民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我校将江西红色文化和多彩民族文化相融合,编写了《江西红色历史文化概说》《民族与宗教》等教材讲义,开发了《井冈山精神》《民族与宗教》等校本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资源。第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差异性,高校应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我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语言沟通障碍等现实情况,构建并实施了“五分教育”培养模式。即:根据文化基础分层次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分类别指导,根据成长规律分阶段培养,根据岗位要求分模块训练,根据就业意向分目标管理。第三,在第二课堂广泛、深入、持续地开展种类丰富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校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在第二课堂连续5年,共选拔组织了50多个民族近千名学生赴井冈山·赣南苏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使民族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民族融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三)完善管理方式
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4]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倾心帮扶,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第一,全程性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入学时就做好“五个严禁”和“两个不得”的教育管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第二课堂等渠道开展爱党、爱国、爱校的教育。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外,还要进行德育答辩。第二,实用性的安全教导。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安全知识讲座竞赛及消防演练等活动,加强学生安全知識教育。第三,趣味性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课程翻转课堂、心理情景剧比赛、素质拓展活动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四,互助性的学习辅导。开展“两联两帮两带”活动,通过班主任和高年级同学、党员学生等定点联系、帮扶、带动一些学习后进的同学,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第五,周期性的生活督导。通过星级宿舍评选、党员示范宿舍建设、垃圾分类投放等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六,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连续三年承办“江西省互联网+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从西部地区人社部门、大型企业聘请了就业创业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指导和项目帮扶。第七,保障性的困难资助。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减、免”一体化资助体系。同时,结合南昌工学院实际,每年为新疆籍贫困生减免学费50余万元,优先推荐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勤工助学岗位,入冬时还解决部分特困学生的被褥、棉衣及寒暑假路费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南昌工学院还将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氛围,使少数民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报家,进一步提升“五个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02-27)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
c64094-29613660-10.html
[2]谢中清.新“五力模型”理念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4):53-55
[3]罗晓蓉.冲突与调适——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样态与管理[J].贵州民族研究,2010(6):164
[4]吕超荣.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策略探析——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城教育,201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