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刘逍然看来,人们面对不同选择的时候,会感觉自己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四个方向需要选择;而对于那些在外留学的人来说,人生仿佛又多了一个十字,成了米字。
人生本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而在外留学,面临的选择倍增,就成了米字路口。其中的一条路,就是不再前进。
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打不过鸣金收兵”?是主动选择,还是无奈接受?留美的中国学生,为何中途放弃?
退学、开除都不鲜见
2014年秋天,Jean登上了前往美国波士顿留学的航班。之前在国内学习新闻传播的她,决定在美国攻读语言学与传播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这个专业的选择,她是有过一番考虑的:自己在本科阶段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传播学做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关键的是,本科时她就曾到美国加州的一所高校交流过一段时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据此,她觉得接下来在异国的学习生活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现实并非如此。入学之后,Jean很快发现,这个专业和自己期望之间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许多课程从语言学最基本、最琐碎的概念开始讲起,当然这也是理论,但和她期待的很不一样。“一节课下来,老师讲的很多点我都不清楚。换做别人可能将就一下过去了,不影响继续学习;可对于我来说,必须把每一个疑问都弄清楚才行,不然就会非常难受。”
Jean并非是稀里糊涂就选了这个专业,事实上,她在申请专业前曾经细致研究过相关说明信息。但是,文字上的描述终究不能代替实际的细节。这样的课程,加上自己的“强迫症”,时间一长,Jean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留学一年后,她办了休学手续,回到国内。不久,她决定不再继续学业,把休学转为退学。原本计划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然后进入高校任教的人生道路,就此完全转向。
同样是在美国东北部留学的王红(化名),遭遇的又是另外的问题。她申请到的专业在全美排名数一数二,但在她的博士学习过程中,导师却因故被学校辞退。此时,她用于申请学位的研究项目正在半途,虽然学校为她安排了另外的导师来接任,但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别,以及“半途换人”的心理冲击,她与新导师并不能很顺利地相处;更加严重的是,王红的研究项目经费来源本是通过原导师申请的,这下在后续经费的提供上也出了问题。王红的情绪因此非常低落,最后甚至出现了心理抑郁的症状,不得不在2014年选择退学回国。
比王紅更早些,同样因为导师的原因从博士项目中退学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李丽(化名),她攻读的电子工程专业在当时非常热门。问题是,她发现自己的导师在教学上属于“放羊”类型,作为博士生,她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导师一两面。在她看来,这样的学业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她果断选择了退学,到硅谷去求职。
除了主动申请退学,也有中国留学生是因为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被开除学籍。美国的一家留学服务公司“厚仁教育”曾发布《2015年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据这份报告估算,被美国大学开除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占留学生总数的3%左右,2014年被开除的中国学生总数约有8000人。该报告还对近年来1657名遭开除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80.54%的学生是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这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为本科在读。
尽管“8000人”这个数字的准确度难以证实,“厚仁教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没有明确解释数据来源,但教育界、留学界对此的解读都提出:随着留美人数的增加,中国留学生被开除的现象并不是新鲜事,无论真实数据是多少,计划留学或正在留学的中国学生,都该引以为戒。
国内“吃喝玩乐团”的翻版
除了学业的压力,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留美学生中途放弃的一大原因。Jean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她本科在加州交流时,尽管有人认为当地是“纸醉金迷”的休闲娱乐之都,但她很喜欢这种比较直接的文化;但到了波士顿之后,在她眼里,周围的人都在谈学问谈知识,这种风格就不是她的菜了。
在异国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应对策略是扎堆、“抱团取暖”。但在美国已经完成了两年留学的小青看来,这种扎堆往往会变成“吃喝玩乐团”、国内“姐妹淘”的翻版,会失去充分接触、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的许多机会。因此她从来不参加这种团体。她认为,如果是理工科还好,也许专业本身的特点就会要求学生成天待在实验室里,和其他人接触得不多;而如果是人文社科专业,融入当地的文化就不仅是生活所需,更可能是学业的要求。
有一群中国留学生把这样的冲击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当然,他们并没有退学,但他们也深切地体会着那些退学者曾经历过的困难。
哥伦比亚大学是唯一一所有新闻学院的常青藤大学,被誉为全球新闻专业的最高学府,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不超过10名。“我那天早上查邮件,发现自己被录取,在寝室嚎啕大哭。我寝室同学全部被我吵醒。他们一开始说:‘大早上哭什么?!’我说我被哥大录取了,然后整个寝室就沸腾了。”哥大新闻学院2013级报纸专业学生章文雄在纪录片里这样说。
但这些百里挑一的中国学生,其实对中国和美国的新闻业都还不了解。他们来之前不知道要做什么,来之后更不知道要做什么。带有中国新闻教育背景的他们,远渡重洋来到纽约接受美国新闻教育,需要迅速融入纽约社会,浸入美国文化之中——然而名校光环的背后,是无处言说的冲突和矛盾:巨大的课业压力让他们屡次萌生退学念头;中美新闻环境的不同,亦使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他们开始质疑在美国读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我能为美国新闻业带来什么呢?”
人生本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而在外留学,面临的选择倍增,就成了米字路口。其中的一条路,就是不再前进。
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打不过鸣金收兵”?是主动选择,还是无奈接受?留美的中国学生,为何中途放弃?
退学、开除都不鲜见
2014年秋天,Jean登上了前往美国波士顿留学的航班。之前在国内学习新闻传播的她,决定在美国攻读语言学与传播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这个专业的选择,她是有过一番考虑的:自己在本科阶段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想从这个角度切入,对传播学做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关键的是,本科时她就曾到美国加州的一所高校交流过一段时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据此,她觉得接下来在异国的学习生活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现实并非如此。入学之后,Jean很快发现,这个专业和自己期望之间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她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许多课程从语言学最基本、最琐碎的概念开始讲起,当然这也是理论,但和她期待的很不一样。“一节课下来,老师讲的很多点我都不清楚。换做别人可能将就一下过去了,不影响继续学习;可对于我来说,必须把每一个疑问都弄清楚才行,不然就会非常难受。”
Jean并非是稀里糊涂就选了这个专业,事实上,她在申请专业前曾经细致研究过相关说明信息。但是,文字上的描述终究不能代替实际的细节。这样的课程,加上自己的“强迫症”,时间一长,Jean终于无法再忍受下去。留学一年后,她办了休学手续,回到国内。不久,她决定不再继续学业,把休学转为退学。原本计划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然后进入高校任教的人生道路,就此完全转向。
同样是在美国东北部留学的王红(化名),遭遇的又是另外的问题。她申请到的专业在全美排名数一数二,但在她的博士学习过程中,导师却因故被学校辞退。此时,她用于申请学位的研究项目正在半途,虽然学校为她安排了另外的导师来接任,但由于研究方向的差别,以及“半途换人”的心理冲击,她与新导师并不能很顺利地相处;更加严重的是,王红的研究项目经费来源本是通过原导师申请的,这下在后续经费的提供上也出了问题。王红的情绪因此非常低落,最后甚至出现了心理抑郁的症状,不得不在2014年选择退学回国。
比王紅更早些,同样因为导师的原因从博士项目中退学的中国留学生还有李丽(化名),她攻读的电子工程专业在当时非常热门。问题是,她发现自己的导师在教学上属于“放羊”类型,作为博士生,她一年到头几乎见不到导师一两面。在她看来,这样的学业没有继续下去的意义。她果断选择了退学,到硅谷去求职。
除了主动申请退学,也有中国留学生是因为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被开除学籍。美国的一家留学服务公司“厚仁教育”曾发布《2015年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据这份报告估算,被美国大学开除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占留学生总数的3%左右,2014年被开除的中国学生总数约有8000人。该报告还对近年来1657名遭开除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80.54%的学生是因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而被开除,这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为本科在读。
尽管“8000人”这个数字的准确度难以证实,“厚仁教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没有明确解释数据来源,但教育界、留学界对此的解读都提出:随着留美人数的增加,中国留学生被开除的现象并不是新鲜事,无论真实数据是多少,计划留学或正在留学的中国学生,都该引以为戒。
国内“吃喝玩乐团”的翻版
除了学业的压力,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留美学生中途放弃的一大原因。Jean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她本科在加州交流时,尽管有人认为当地是“纸醉金迷”的休闲娱乐之都,但她很喜欢这种比较直接的文化;但到了波士顿之后,在她眼里,周围的人都在谈学问谈知识,这种风格就不是她的菜了。
在异国文化的冲击面前,中国留学生的一个应对策略是扎堆、“抱团取暖”。但在美国已经完成了两年留学的小青看来,这种扎堆往往会变成“吃喝玩乐团”、国内“姐妹淘”的翻版,会失去充分接触、理解和融入当地文化的许多机会。因此她从来不参加这种团体。她认为,如果是理工科还好,也许专业本身的特点就会要求学生成天待在实验室里,和其他人接触得不多;而如果是人文社科专业,融入当地的文化就不仅是生活所需,更可能是学业的要求。
有一群中国留学生把这样的冲击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当然,他们并没有退学,但他们也深切地体会着那些退学者曾经历过的困难。
哥伦比亚大学是唯一一所有新闻学院的常青藤大学,被誉为全球新闻专业的最高学府,每年录取的中国学生不超过10名。“我那天早上查邮件,发现自己被录取,在寝室嚎啕大哭。我寝室同学全部被我吵醒。他们一开始说:‘大早上哭什么?!’我说我被哥大录取了,然后整个寝室就沸腾了。”哥大新闻学院2013级报纸专业学生章文雄在纪录片里这样说。
但这些百里挑一的中国学生,其实对中国和美国的新闻业都还不了解。他们来之前不知道要做什么,来之后更不知道要做什么。带有中国新闻教育背景的他们,远渡重洋来到纽约接受美国新闻教育,需要迅速融入纽约社会,浸入美国文化之中——然而名校光环的背后,是无处言说的冲突和矛盾:巨大的课业压力让他们屡次萌生退学念头;中美新闻环境的不同,亦使求学之路充满坎坷,他们开始质疑在美国读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我能为美国新闻业带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