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学迅速升温的形势下,客观分析了“方言语境”的现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对外汉语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关键词:方言语境 对外汉语教学
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全世界汉语学习的总人数达到了4000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以国内各高等院校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汉语国际推广还踏上了“走出去”的战略征途。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以传播汉语为己任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诞生,到2010年10月,我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对外汉语教学繁荣发展的同时,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方言语境”的形势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方言(dialect),通常定义为“语言的变体”,是由一群人使用并且具有词汇、语法或发音方面的特征,从而与别的群体使用的该语言的变体相区别的语言。广义上的方言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两种,狭义上的方言指地域变体,是根据使用群体的地域划分出来的。我国地域方言差异显著,方言种类多样,各类方言大多有着大量的使用人口和辽阔的使用区域,为解决因方言隔阂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诸多阻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把语言规范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提上了重要日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宪法形式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把推普作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诚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推普工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建设成果,但是,以动态的视角来观照社会发展进步对汉语共同语的急迫需求,我们也必须承认国民整体普通话水平滞后,日常交际仍以方言或方言式普通话为主,语言学习和交流仍处在方言语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会处在这种方言语境之下并受其影响。虽然从广义上说,汉语包括了普通话和方言,有一些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进行方言教学,认为“……应该讲一点汉语的统一性和分歧性,应该讲一点汉语方言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体汉语的认识,善待汉语丰富的资源,真正把汉语看成一种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广大的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但是,现在所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一般意义上仍是指普通话。实践证明,方言语境的存在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方言语境的语言交际环境对留学生的学习和语言交流造成了一种负迁移的干扰性作用,另一方面,方言又像一本民族文化的教科书,具有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文本,使汉语学习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直观化和具体化。
(一)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语言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可变的因素,学习语境(context of learning)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语境既包括使用目标语的社会大环境,也包括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学习语境,尤其是社会大环境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连最广义的环境条件都不具备,就根本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2]。语言教学的实践表明,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关系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及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方言语境这个社会环境因素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双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
1.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而教师素质是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因素之一。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说,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准确的语音知识和实践技能,要对汉语词汇和语法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但在方言语境影响下,由于大的社会交际环境以方言为主,而且常常是各种方言和方言式普通话混杂在一起,所以方言语境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口头语言技能产生一种负迁移作用。在平时方言习惯性用语的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师在口语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方音语调,使用一些常用的方言口语词或方言语法句式,而这些方言语境负迁移的表现通过教学途径又影响到汉语学习者,使他们获得一种错误的习得,影响汉语掌握的准确性,同时也模糊了方言式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的概念,对以后的语言交际产生了不良影响。
2.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
一般来说,除了以学习或研究汉语方言为目的的汉语学习者以外,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实际上是学习普通话。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可以为外国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纯净的普通话环境。但通过课堂教学接触汉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汉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而且课堂教学往往不能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因此,更多的时候,汉语学习者还要走出课堂,到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去获得语言。作为国家语委十五课题“语言文字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及其深度开发”的成果,《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为53.6%,但能流利准确地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只有20.42%,使用方言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则是86.38%。在这样的方言语境下,走出课堂,汉语学习者就不得不面对方言、方言式普通话以及标准普通话并存的局面,汉语学习者走出课堂后所获得和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常常会削弱甚至替代课堂教学的成果。在笔者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就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老师教的某个字的发音会和他们在课堂以外接触到的当地老百姓的发音不一样,比如“大学”的“学”,老百姓却说[ɕio](湘方言读音),并抱怨他们在交际中如果发老师教的发音当地人往往听不明白,所以他们会迅速地习得一些方言发音,甚至有些跟当地人接触比较多的学生的方言比普通话说得还好。另外,由于在课堂以外的日常交际中,方言或方言式普通话往往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交际,所以他们有时会表现得更热衷于模仿和学习方言,这不仅影响到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妨碍了正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进程。
(二)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因其有着各自悠久的历史而承载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涵,这些内涵又都是整个中国文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是在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的,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而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称谓习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等文化现象也必然会在地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文化教学,必然要联系到方言语境,这样才能使学习者透过方言的蕴籍来了解丰富的中国地域和民族文化。方言与民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湘方言中,“腐乳”被称为“猫乳”,这是因为在湘方言中,声母“f”“h”是不分的,“腐乳”的“腐”与“虎”发音相同,而在湖南许多地方畏惧猛兽老虎,忌说“虎”,甚至跟它们同音的一些字也要回避,“虎”一般都要讳称为“猫”,所以“腐乳”就讳称为“猫乳”。这就是方言所体现的避讳的民俗文化。实际上避讳是汉语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历史久远,传播很广,而方言中往往就会有一些词语因为要注意避讳而产生语音、语义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容易形成一些颇具特色的词语。一方面通过对这类方言词语的解释,不但可以让留学生了解汉语的构词理据,而且也可以较形象和直观地了解汉语中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方言与中国文学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就是用方言来记载的,如在《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的研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方言归属的研究。而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如果要研究老舍,就必须对北京方言有所了解,要研究鲁迅,也应该了解一些绍兴方言。
二、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对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方言语境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克服方言语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服务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整体素养尤其是语言素养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要中国话讲得好就能教外国人汉语。在对外汉语师资方面,许多对外汉语教师都是兼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还有一部分是一些尚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师的选聘上往往只注重了外语能力或文学修养,而忽视了汉语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多数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或不很标准,是一种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注重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尤其是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坚持持证上岗。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正确处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老师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才能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汉语,从而顺利交流。
(二)在基础汉语(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方言教学的内容
汉语内部方言纷繁复杂,“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并不是夸张之词,即使在广大的官话地区,内部的方言差别也十分引人注意。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大多数人所说的是一种带有浓重方言口音的非标准普通话;在一些地区,方言仍然是平时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这就使我们虽然教会了学生普通话,但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却难于交际,甚至产生学普通话是否有用的疑问,这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在教好普通话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如教学对象的差异,适当增加方言的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赋予新的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一般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的汉语学习者,我们在完成标准普通话教学的同时,在中高级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或情境语境适当地介绍一些当地的典型方音、方言的特殊称谓和常用的流行词语,使学生在会说普通话的前提下,又能听懂方言,能较顺利地与当地人交流。对于那些在方言区工作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对方言的熟悉程度将会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大方言尤其是经济商务方面的方言教学的内容,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以研究汉语为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来说,要研究汉语演变的历史,要研究汉语的现状,就要弄清普通话和各方言的关系,学习和研究汉语方言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因而要在教授普通话的同时详细讲授相关的方言知识。
(三)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体现方言和地域特色
语言与文化是相连的,方言语境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得到体现,比如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中要适当地增添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尤其在教材编写上,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特殊性,教材编写基本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在京高校为主力,但“‘北语’的教材走的是精英道路,就是外国人来了,在教他的时侯,必须要板正,不能在语法上有错误,说出来的话必须优美,必须让人感觉从说话人的身上就能看出中国的语言真美。但是这个美是个相对的概念”[3],在方言语境中,这种精英道路往往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些教材体现的都是北京或北方话的一些特色,这让在北京之外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缺乏语境感。我们要在“三贴近”的思想指引下,贴近汉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生活来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当地语言和文化实际,开设“XX方言”“XX地域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必修或选修课,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或旅游资源,开展情景教学。在基础教材中加入适当的方言常识和方言文化,因地制宜地编写包含当地方言和地域文化的阅读教材,让学习者了解该方言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使他们可以将现实语境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习汉语。
三、结语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历时过程来说,普通话是第一目的语,汉语的其他变体,如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是第二目的语。只有初步掌握了普通话这个第一目的语之后,学第二目的语时才能把第一目的语转变为第二源语。所以,对外国人来说,学习普通话是学习汉语和其他变体的前提。”[4]在方言语境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确立普通话作为标准语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这一主体性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因人而异地保持一定的方言特色。只有深入研究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才会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形成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独特性,开创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本文系湘潭大学博士启动项目[10QDWX02]。)
注释:
[1]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
(4).
[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1997.
[3]谭震.“地热”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喷涌——访国家对外汉语
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J].对外大传播,2006,(2).
[4]张宁.标准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0,(5).
(刘晓丽湖南湘潭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11105;余波湖南长沙 湖南广播电视台410003)
关键词:方言语境 对外汉语教学
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的幅度增加,全世界汉语学习的总人数达到了4000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以国内各高等院校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开展的同时,汉语国际推广还踏上了“走出去”的战略征途。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以传播汉语为己任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诞生,到2010年10月,我国已在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在对外汉语教学繁荣发展的同时,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方言语境”的形势也是不能否认的事实。“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应对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方言(dialect),通常定义为“语言的变体”,是由一群人使用并且具有词汇、语法或发音方面的特征,从而与别的群体使用的该语言的变体相区别的语言。广义上的方言包括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两种,狭义上的方言指地域变体,是根据使用群体的地域划分出来的。我国地域方言差异显著,方言种类多样,各类方言大多有着大量的使用人口和辽阔的使用区域,为解决因方言隔阂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诸多阻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把语言规范化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提上了重要日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宪法形式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把推普作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诚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推普工作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建设成果,但是,以动态的视角来观照社会发展进步对汉语共同语的急迫需求,我们也必须承认国民整体普通话水平滞后,日常交际仍以方言或方言式普通话为主,语言学习和交流仍处在方言语境之中。不可避免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会处在这种方言语境之下并受其影响。虽然从广义上说,汉语包括了普通话和方言,有一些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进行方言教学,认为“……应该讲一点汉语的统一性和分歧性,应该讲一点汉语方言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体汉语的认识,善待汉语丰富的资源,真正把汉语看成一种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广大的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但是,现在所开展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一般意义上仍是指普通话。实践证明,方言语境的存在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方言语境的语言交际环境对留学生的学习和语言交流造成了一种负迁移的干扰性作用,另一方面,方言又像一本民族文化的教科书,具有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文本,使汉语学习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更为直观化和具体化。
(一)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
语言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许多可变的因素,学习语境(context of learning)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语境既包括使用目标语的社会大环境,也包括课堂学习的小环境。学习语境,尤其是社会大环境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连最广义的环境条件都不具备,就根本不可能掌握任何语言”[2]。语言教学的实践表明,社会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关系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及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方言语境这个社会环境因素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双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
1.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而教师素质是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因素之一。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说,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准确的语音知识和实践技能,要对汉语词汇和语法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但在方言语境影响下,由于大的社会交际环境以方言为主,而且常常是各种方言和方言式普通话混杂在一起,所以方言语境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口头语言技能产生一种负迁移作用。在平时方言习惯性用语的影响下,对外汉语教师在口语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方音语调,使用一些常用的方言口语词或方言语法句式,而这些方言语境负迁移的表现通过教学途径又影响到汉语学习者,使他们获得一种错误的习得,影响汉语掌握的准确性,同时也模糊了方言式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的概念,对以后的语言交际产生了不良影响。
2.对汉语学习者的影响
一般来说,除了以学习或研究汉语方言为目的的汉语学习者以外,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实际上是学习普通话。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可以为外国留学生创造一个较为纯净的普通话环境。但通过课堂教学接触汉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汉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而且课堂教学往往不能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情境,也难以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因此,更多的时候,汉语学习者还要走出课堂,到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去获得语言。作为国家语委十五课题“语言文字国情调查数据库建设及其深度开发”的成果,《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为53.6%,但能流利准确地使用普通话的人数比例只有20.42%,使用方言与人交谈的人数比例则是86.38%。在这样的方言语境下,走出课堂,汉语学习者就不得不面对方言、方言式普通话以及标准普通话并存的局面,汉语学习者走出课堂后所获得和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常常会削弱甚至替代课堂教学的成果。在笔者实际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就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老师教的某个字的发音会和他们在课堂以外接触到的当地老百姓的发音不一样,比如“大学”的“学”,老百姓却说[ɕio](湘方言读音),并抱怨他们在交际中如果发老师教的发音当地人往往听不明白,所以他们会迅速地习得一些方言发音,甚至有些跟当地人接触比较多的学生的方言比普通话说得还好。另外,由于在课堂以外的日常交际中,方言或方言式普通话往往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交际,所以他们有时会表现得更热衷于模仿和学习方言,这不仅影响到了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妨碍了正常的对外汉语教学进程。
(二)方言语境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方言因其有着各自悠久的历史而承载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涵,这些内涵又都是整个中国文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方言是在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的,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而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称谓习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等文化现象也必然会在地域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文化教学,必然要联系到方言语境,这样才能使学习者透过方言的蕴籍来了解丰富的中国地域和民族文化。方言与民俗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湘方言中,“腐乳”被称为“猫乳”,这是因为在湘方言中,声母“f”“h”是不分的,“腐乳”的“腐”与“虎”发音相同,而在湖南许多地方畏惧猛兽老虎,忌说“虎”,甚至跟它们同音的一些字也要回避,“虎”一般都要讳称为“猫”,所以“腐乳”就讳称为“猫乳”。这就是方言所体现的避讳的民俗文化。实际上避讳是汉语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历史久远,传播很广,而方言中往往就会有一些词语因为要注意避讳而产生语音、语义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容易形成一些颇具特色的词语。一方面通过对这类方言词语的解释,不但可以让留学生了解汉语的构词理据,而且也可以较形象和直观地了解汉语中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方言与中国文学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民间文学和古典小说就是用方言来记载的,如在《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的研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方言归属的研究。而在现代文学的研究中,如果要研究老舍,就必须对北京方言有所了解,要研究鲁迅,也应该了解一些绍兴方言。
二、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对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方言语境的存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克服方言语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服务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整体素养尤其是语言素养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只要中国话讲得好就能教外国人汉语。在对外汉语师资方面,许多对外汉语教师都是兼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还有一部分是一些尚在高校学习的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师的选聘上往往只注重了外语能力或文学修养,而忽视了汉语理论和实践的技能。多数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或不很标准,是一种带有方言特点的普通话。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注重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尤其是教师语言素质的培养,坚持持证上岗。对外汉语教师要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理论有较为深刻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正确处理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只有老师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才能让学生掌握标准的汉语,从而顺利交流。
(二)在基础汉语(普通话)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方言教学的内容
汉语内部方言纷繁复杂,“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并不是夸张之词,即使在广大的官话地区,内部的方言差别也十分引人注意。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大多数人所说的是一种带有浓重方言口音的非标准普通话;在一些地区,方言仍然是平时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这就使我们虽然教会了学生普通话,但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却难于交际,甚至产生学普通话是否有用的疑问,这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要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在教好普通话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如教学对象的差异,适当增加方言的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赋予新的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一般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的汉语学习者,我们在完成标准普通话教学的同时,在中高级阶段,可以结合实际或情境语境适当地介绍一些当地的典型方音、方言的特殊称谓和常用的流行词语,使学生在会说普通话的前提下,又能听懂方言,能较顺利地与当地人交流。对于那些在方言区工作的外国人,学习汉语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对方言的熟悉程度将会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大方言尤其是经济商务方面的方言教学的内容,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以研究汉语为学习目的的学习者来说,要研究汉语演变的历史,要研究汉语的现状,就要弄清普通话和各方言的关系,学习和研究汉语方言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因而要在教授普通话的同时详细讲授相关的方言知识。
(三)在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中体现方言和地域特色
语言与文化是相连的,方言语境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得到体现,比如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中要适当地增添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尤其在教材编写上,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特殊性,教材编写基本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在京高校为主力,但“‘北语’的教材走的是精英道路,就是外国人来了,在教他的时侯,必须要板正,不能在语法上有错误,说出来的话必须优美,必须让人感觉从说话人的身上就能看出中国的语言真美。但是这个美是个相对的概念”[3],在方言语境中,这种精英道路往往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些教材体现的都是北京或北方话的一些特色,这让在北京之外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缺乏语境感。我们要在“三贴近”的思想指引下,贴近汉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生活来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当地语言和文化实际,开设“XX方言”“XX地域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必修或选修课,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或旅游资源,开展情景教学。在基础教材中加入适当的方言常识和方言文化,因地制宜地编写包含当地方言和地域文化的阅读教材,让学习者了解该方言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使他们可以将现实语境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习汉语。
三、结语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个历时过程来说,普通话是第一目的语,汉语的其他变体,如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是第二目的语。只有初步掌握了普通话这个第一目的语之后,学第二目的语时才能把第一目的语转变为第二源语。所以,对外国人来说,学习普通话是学习汉语和其他变体的前提。”[4]在方言语境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确立普通话作为标准语教学的主体地位,坚持这一主体性不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因人而异地保持一定的方言特色。只有深入研究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才会知道要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形成方言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的独特性,开创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本文系湘潭大学博士启动项目[10QDWX02]。)
注释:
[1]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
(4).
[2]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1997.
[3]谭震.“地热”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喷涌——访国家对外汉语
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J].对外大传播,2006,(2).
[4]张宁.标准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0,(5).
(刘晓丽湖南湘潭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11105;余波湖南长沙 湖南广播电视台4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