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及像差特征。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9—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282眼,按眼轴长度(AL)分为高度近视组(AL≥26 mm)139眼和对照组(AL为20~25 mm)143眼。使用Pentacam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参数,包括平均角膜屈光力、中央角膜厚度、散光、像差等,并用IOL Master测量AL。
结果高度近视组PCA值约为0.3 D(0~0.9 D),其中92.8%的散光值≤0.5 D,以逆规散光(ATR)为主,占87.1%。高度近视组PC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7)。高度近视组PCA值与角膜前表面散光(ACA)、角膜前表面像差、角膜前表面低阶像差、角膜后表面像差、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角膜后表面低阶像差均呈正相关(r=0.235,P=0.005;r=0.217,P=0.010;r=0.229,P=0.007;r=0.395,P=0.000;r=0.243,P=0.004;r=0.384,P=0.000)。以ACA估计总角膜散光(TCA),在前表面为顺规散光(WTR)时对65.67%的患眼高估(0.27±0.18)D,ATR时对88.10%的患眼低估(0.41±0.30)D,斜轴散光(Obl)时对63.33%的患眼低估(0.22±0.10)D。以角膜前表面像差值估计角膜总像差时,会对87.05%的患眼高估(0.275±0.176)μm,ACA类型对其无影响。
结论高度近视眼中92.8%的PCA≤0.5 D,以ATR为主。白内障术前选择人工晶状体(IOL)时,应该将PCA和像差值纳入考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