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半个多世纪的语体研究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语体产生于社会生活,并取决于社会生活的不同类型,从而开始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运用即话语。本文试图从语境与语体的相互关系问题入手来研究语言的运用,力求摆脱那种单方面通过研究语境对话语的作用来研究话语的局面。
关键词:语境;语体;限制;渗透;交融
一、语境与语体的定义和性质
(一)语境的定义与性质
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语言要素本身所构成的语言情景(也称内部环境)。该语言环境指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包括文章或话语中的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还包括一句话里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关系;二是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社会情景(也称外部环境)。它包括话语交际的具体时间、场合、地点、话题、会话人的身份、会话人之间的关系、对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会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等。根据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人们又进一步把它划分为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双方所谈论的内容或所做的事情。语旨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语式指交际双方在交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途径和方式。通常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语言环境与非语言性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非语言性环境糅合着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因素,所以,它制约着语言性环境。
(二)语体的定义与性质
李宗熙先生在综合各派对语体的定义以后认为,“语体是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所组成的语境类型相适应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异类型,具体表现为受语境类型制约选择语音、词语、句式、辞式等语言材料、手段所构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及其所显现的风格基调。”袁晖先生认为,语体具有全民性,体系性和层级性。
二、语境与语体的关系
语体与语境的相互关系,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语境对语体的简释与限制功能;另一方面是语体对语境的适应功能。
(一)语境对语体的解释与限制功能
語境对语体的制约存在于方方面面,这里将主要讨论其中的两种: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解释功能和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功能。
1、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解释功能
语言材料是形成语体的物质基础,它和生成语体的外部条件――语境之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利用特定的语境,人们可以确定音节的所指,选择词语搭配,解释语法现象。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对言语形式有一种解释作用,它能使某一言语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自然话语,尤其是口语体和艺术语体中使用的话语常常存在岐义现象。一个或一串孤立的话语符号,其意义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然而,话语本身的模糊性并没能阻碍人们运用话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语境。
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语境可以补充省略的话语意义。以汉语中的“水”为例,“水”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在沙漠跋涉的人看见水,说“水!”的意思是“这里有水,我们得救了!”表示的是一种惊喜的感情。人们在黑夜里走路,突然前面有人喊“水!”,其意思是“地上有水,走路时要当心!”。如果卧床的病人说“水!’意思是“我要喝水!”
上面例子可以帮助人们语境对于语体话语的解释功能的了解,语境的这种解释功能,确保了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实现。
2、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功能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能指的意义和义项系统。当这些词语被组合成一个语义系统时,由于相互制约,句子中的词语只有一个义项与其他词语实行组合,这就是语义对语言材料的制约性。佛格森(Ferguson,1959)在他的《双言现象》一文中,根据语境差异,把语言划分为高级变体(the High variety)和低级变体(the Low variety)高级变体是指标准化的、声望高的变体,一般与权势、地位、良好的教育、正式性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低级变体是指非标准化的、声望的的变体。一般与低地位、缺乏教育、非正式性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西方有的语言学家,根据不同词的适用范围,把词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中性语体词、口语体词、书面语体词、俚语体词和科技语体词。以“horse”的一组同义词为例,我们可以解释这五种分类。比如:“horse”为“马”的中性语体词;“charger”意为“军马”属于专业领域用词,即科技语体词; “steed”为“马”的文学用词,即文艺语体词;“nay”为“马”的口语用词,即口语体用词;“plug”为“马”的俚语体词。语言学家根据语境类型对语体用词进行的分类,说明在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理性意义和语体意义完全等同的两个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语言在语体等级上的差别,要求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使用必须在同一等级平面上进行,而且这种同一性应该贯穿于同一语境交际过程的始终。
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可以简单地分为交际场合对语体的制约和交际对象对语体的制约,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制约不仅仅表现在对词语的制约,还体现在对句子形式的制约、对辞格的制约以及对篇章体系的制约上。
(二)语体对语境的适应性
1、语体的产生与语境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运用的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展。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社会分工日益细密,语言交际日益频繁,这样社会就形成了某些不同的具有类型化特征的语境。例如处理公众事务,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时政评论,从事艺术创作以及日常交流谈心等,都属于不同的语境。这些具有类型化的语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和语体的形成。语境各组成因素中,交际范围、对象、目的和任务的类型化导致了语言运用功能的类型化,从而产生了适应不同语境类型的语体类型。 2、语体的渗透与语境
语体的渗透是指为适应某种语境的要求,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他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本身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语体体系的结果。语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社会生活不断地分工,才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各种语体。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人们进行交际的语境的多样化,仅仅用传统的几种语体进行交际早已不能胜任,必然促使新的语体不断产生。但是如果出现一种语境就随之产生一种语体也是不现实的事情,语体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人们必然会从已有语体中借用有用的、合理的成分来重新组合新的语体,或是促使已有语体依据语境的改变不断产生变异形式,这种变异形式便是语体的交叉与渗透现象。
具体说来,促使语体交叉渗透的语境因素主要有:1、民族心理习惯。汉民族在语言运用中十分注意发挥声韵、节奏上的特点。这种心理对于汉语语体的分类和变异有很大的影响,将本来属于应用文体的广告往往采用对偶、押韵、谐音等语言形式,大量借鉴文艺语体的要素。例如贵州某药厂将出厂的一种泻药命名为“泻停封”,而使其产品名与香港著名影、视、歌星谢庭锋的名字谐音,这种做法虽然欠妥,但是确实使其产品最终家喻户晓。2、时代因素。隨着社会和谐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与领袖人物之间的关系再也不像文革时期的那种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更亲近、更人性化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必然产生语体的交替变异。比如,在文革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能随便称“毛泽东”,而是使用尊称“毛主席”,否则,轻则会被认为是对主席不敬,重则把你当反革命。在最近“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慰受灾民众,组织抗震救灾,赢得了老百姓的深切爱戴,人们在网上亲昵地称呼总理为“温宝宝”,并声称是总理坚定的“粉丝”。这种将正式语体中使用的词语改换成口语词,表现了人民对温总理的发自内心的、深切的爱戴。3、人的自身因素。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一方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主要责任,发话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个人风格等都对语体的选择产生影響。一般说来,文化素养较高、风格独特的人对语体进行变异的能力就强。比如,文学巨匠鲁迅就曾开创了杂文这种短小精悍缺主体深刻的新语体。
3、语体的交融与语境
语体的交融是指受语境的影响,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是指语体间相互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比如,科普体就是文艺语体与科技语体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语体;演讲体就是时评语体或科技语体与谈话语体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语体。语体交融对语言的最大影响,就是产生了新的语言体式和新的语体,这是因为旧的体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交际语境的需要,就必然要出现和产生语体交融的情况。这是语体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语体的交融可以形成新的语言特点体系,形成新的语体,这样就丰富了原有的语体类型,形成了新的特点或体系。当然,新语体的形成也只是在新的分支语体的层面上产生交融,因为基本语体是相当稳定的。
三、结语
以上主要从语境对语体的解释与制约功能以及语体对语境的适应功能这两方面说明了语境与语体的相互关系。语境与语体相互的关系表明,只对语言进行本体性研究还不够,语言的社会性要求我们不仅要依据小语境对语体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大的文化语境对语体进行研究,才能保证我们语体与语境关系研究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袁 晖 李宗熙 《汉语语体概论》[M]商务印书馆 2005
[2]李熙宗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3]Douglas Biber 语体变异模式的多维度分析 [J] 当代修辞学 2016年第1期
关键词:语境;语体;限制;渗透;交融
一、语境与语体的定义和性质
(一)语境的定义与性质
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语言要素本身所构成的语言情景(也称内部环境)。该语言环境指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包括文章或话语中的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还包括一句话里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关系;二是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社会情景(也称外部环境)。它包括话语交际的具体时间、场合、地点、话题、会话人的身份、会话人之间的关系、对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会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等。根据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人们又进一步把它划分为语场、语旨、语式。语场指交际双方所谈论的内容或所做的事情。语旨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语式指交际双方在交过程中所采用的信息途径和方式。通常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语言环境与非语言性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由于非语言性环境糅合着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因素,所以,它制约着语言性环境。
(二)语体的定义与性质
李宗熙先生在综合各派对语体的定义以后认为,“语体是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与由场合、目的、对象等因素所组成的语境类型相适应的全民语言的功能变异类型,具体表现为受语境类型制约选择语音、词语、句式、辞式等语言材料、手段所构成的语言运用特点体系及其所显现的风格基调。”袁晖先生认为,语体具有全民性,体系性和层级性。
二、语境与语体的关系
语体与语境的相互关系,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是语境对语体的简释与限制功能;另一方面是语体对语境的适应功能。
(一)语境对语体的解释与限制功能
語境对语体的制约存在于方方面面,这里将主要讨论其中的两种: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解释功能和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功能。
1、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解释功能
语言材料是形成语体的物质基础,它和生成语体的外部条件――语境之间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利用特定的语境,人们可以确定音节的所指,选择词语搭配,解释语法现象。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对言语形式有一种解释作用,它能使某一言语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自然话语,尤其是口语体和艺术语体中使用的话语常常存在岐义现象。一个或一串孤立的话语符号,其意义往往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然而,话语本身的模糊性并没能阻碍人们运用话语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语境。
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语境可以补充省略的话语意义。以汉语中的“水”为例,“水”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在沙漠跋涉的人看见水,说“水!”的意思是“这里有水,我们得救了!”表示的是一种惊喜的感情。人们在黑夜里走路,突然前面有人喊“水!”,其意思是“地上有水,走路时要当心!”。如果卧床的病人说“水!’意思是“我要喝水!”
上面例子可以帮助人们语境对于语体话语的解释功能的了解,语境的这种解释功能,确保了语言交际功能的顺利实现。
2、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功能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能指的意义和义项系统。当这些词语被组合成一个语义系统时,由于相互制约,句子中的词语只有一个义项与其他词语实行组合,这就是语义对语言材料的制约性。佛格森(Ferguson,1959)在他的《双言现象》一文中,根据语境差异,把语言划分为高级变体(the High variety)和低级变体(the Low variety)高级变体是指标准化的、声望高的变体,一般与权势、地位、良好的教育、正式性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低级变体是指非标准化的、声望的的变体。一般与低地位、缺乏教育、非正式性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西方有的语言学家,根据不同词的适用范围,把词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中性语体词、口语体词、书面语体词、俚语体词和科技语体词。以“horse”的一组同义词为例,我们可以解释这五种分类。比如:“horse”为“马”的中性语体词;“charger”意为“军马”属于专业领域用词,即科技语体词; “steed”为“马”的文学用词,即文艺语体词;“nay”为“马”的口语用词,即口语体用词;“plug”为“马”的俚语体词。语言学家根据语境类型对语体用词进行的分类,说明在一种语言中很难找到理性意义和语体意义完全等同的两个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同义词是不存在的。语言在语体等级上的差别,要求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的使用必须在同一等级平面上进行,而且这种同一性应该贯穿于同一语境交际过程的始终。
语境对语体的制约可以简单地分为交际场合对语体的制约和交际对象对语体的制约,语境对语体语言材料的制约不仅仅表现在对词语的制约,还体现在对句子形式的制约、对辞格的制约以及对篇章体系的制约上。
(二)语体对语境的适应性
1、语体的产生与语境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运用的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展。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社会分工日益细密,语言交际日益频繁,这样社会就形成了某些不同的具有类型化特征的语境。例如处理公众事务,开展科学研究,进行时政评论,从事艺术创作以及日常交流谈心等,都属于不同的语境。这些具有类型化的语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和语体的形成。语境各组成因素中,交际范围、对象、目的和任务的类型化导致了语言运用功能的类型化,从而产生了适应不同语境类型的语体类型。 2、语体的渗透与语境
语体的渗透是指为适应某种语境的要求,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他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本身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语体体系的结果。语体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正是因为社会生活不断地分工,才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各种语体。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决定了人们进行交际的语境的多样化,仅仅用传统的几种语体进行交际早已不能胜任,必然促使新的语体不断产生。但是如果出现一种语境就随之产生一种语体也是不现实的事情,语体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人们必然会从已有语体中借用有用的、合理的成分来重新组合新的语体,或是促使已有语体依据语境的改变不断产生变异形式,这种变异形式便是语体的交叉与渗透现象。
具体说来,促使语体交叉渗透的语境因素主要有:1、民族心理习惯。汉民族在语言运用中十分注意发挥声韵、节奏上的特点。这种心理对于汉语语体的分类和变异有很大的影响,将本来属于应用文体的广告往往采用对偶、押韵、谐音等语言形式,大量借鉴文艺语体的要素。例如贵州某药厂将出厂的一种泻药命名为“泻停封”,而使其产品名与香港著名影、视、歌星谢庭锋的名字谐音,这种做法虽然欠妥,但是确实使其产品最终家喻户晓。2、时代因素。隨着社会和谐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老百姓与领袖人物之间的关系再也不像文革时期的那种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更亲近、更人性化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必然产生语体的交替变异。比如,在文革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能随便称“毛泽东”,而是使用尊称“毛主席”,否则,轻则会被认为是对主席不敬,重则把你当反革命。在最近“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慰受灾民众,组织抗震救灾,赢得了老百姓的深切爱戴,人们在网上亲昵地称呼总理为“温宝宝”,并声称是总理坚定的“粉丝”。这种将正式语体中使用的词语改换成口语词,表现了人民对温总理的发自内心的、深切的爱戴。3、人的自身因素。言语交际中,表达者一方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主要责任,发话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个人风格等都对语体的选择产生影響。一般说来,文化素养较高、风格独特的人对语体进行变异的能力就强。比如,文学巨匠鲁迅就曾开创了杂文这种短小精悍缺主体深刻的新语体。
3、语体的交融与语境
语体的交融是指受语境的影响,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是指语体间相互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比如,科普体就是文艺语体与科技语体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语体;演讲体就是时评语体或科技语体与谈话语体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新语体。语体交融对语言的最大影响,就是产生了新的语言体式和新的语体,这是因为旧的体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交际语境的需要,就必然要出现和产生语体交融的情况。这是语体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语体的交融可以形成新的语言特点体系,形成新的语体,这样就丰富了原有的语体类型,形成了新的特点或体系。当然,新语体的形成也只是在新的分支语体的层面上产生交融,因为基本语体是相当稳定的。
三、结语
以上主要从语境对语体的解释与制约功能以及语体对语境的适应功能这两方面说明了语境与语体的相互关系。语境与语体相互的关系表明,只对语言进行本体性研究还不够,语言的社会性要求我们不仅要依据小语境对语体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大的文化语境对语体进行研究,才能保证我们语体与语境关系研究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袁 晖 李宗熙 《汉语语体概论》[M]商务印书馆 2005
[2]李熙宗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3]Douglas Biber 语体变异模式的多维度分析 [J] 当代修辞学 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