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的烽火台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qc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榆次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普查中,在地王梁、南砖井、李家河、峪壁等村,发现明、清两代的烽火台十余座(仅存夯土)。
   新发现的烽火台,用砖砌表,内填夯土,就地取材,建筑简单。其形状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立面为梯形。十余座烽火台中,一般高度5米左右,最高的6米;一般周长15米左右,最长的25米。
   烽火台是2700年前我国军事通讯工具的重大发明,该台建筑简单,使用方便,烽火台上面筑有凹槽,槽内放有伴着硫磺的干柴和狼粪,供点火用。
   古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常常入侵汉族,为抵制其侵略,汉人在战事险要地设置了“墩”、“台”,作为报警工具。“墩”、“台”之距离,一般为3至5华里,有“三里一墩,五里一台”之谓。
   汉代时,烽火台称“烽燧”,发现敌情时,守台士兵即及时在台顶的凹槽中点火,邻台守军见烟火后立即点火相应,如此台台相接、依次传递,较之骑马送信报警的速度要迅速得多。
   明代时规定:烽火台白天报警时要点燃狼粪,狼粪点燃后,其烟腾空不散,邻台即时可见,该烟称“燧”,俗称“狼烟”,因而人们常以“起狼烟”、“狼烟四起”比喻战事近在旦夕。
   夜间报警时,烽火台要点燃干草。干草燃后之烟雾称“烽”或“烽火”,因此,人们常用“烽火岁月”、“烽火连天”形容战争和战争年代。
   明代时对烽火台报警规定:根据烽火台距离远近的不同,每台分别设守军15至20人。报警时除了白天举烟、夜间点火外,还要根据敌军人数的多少,分别鸣炮(土炮)。敌军人数在100至500之间者,点一堆烟火、鸣一声炮;敌军在500至1000从之间者,点两堆火、鸣两声炮;敌军在1000至4000人之间者,点三堆火,鸣三声炮;敌军在5000至9000人之间者,点四堆火,鸣四声炮;敌军超过万人者,点五堆火,鸣五声炮。京师派兵人数之多寡,即根据烟火和炮声的数量而定。
   新发现的烽火台虽对现代战争失去了作用,却为研究古代战争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责编 祖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