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了解学科意义及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尤为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作为专任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这门学科,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意义及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课程。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课程等同于计算机课,是以偏概全的。相对而言,信息技术课程要更为宽泛,它不只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换言之,两者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唯一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
二、结合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内容设置要以兴趣为起点,活动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宽教学思路,借助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谈一下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几点认识。
1. 导课形式要生动有趣,不盲从、不牵强
最自然、最恰当、最精彩的开端,往往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不拘泥于形式。
在教学“操作系统新相识”时,笔者用了一个有趣的視频作为课前导入,视频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进行变脸表演,瞬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将一连串的问题抛出:小熊猫叫什么?它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及变脸绝活时,迅速将主题切入:可爱的酷巴熊会变脸,我们的电脑会不会变脸呢?
而另一节课“制作作息时间表”,笔者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法。笔者请两名学生到台前配合游戏操作,台下的学生只看到笔者发给他们每人一张A4纸,实则纸上打印着两种形式的时间表。比赛开始后,教师每说出一节课,要求他们两个以最快的速度告诉笔者这节课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速度快者获胜。台下的学生发现每次说得快得几乎都是同一个人,学生在疑惑中进行思考:为什么他会不断地赢?学生不解,教师则由此切入主题,从而达到导课的目的。
虽然两节课的导课形式不同,但收到的成效却是相同的。所以笔者认为导课形式一定要结合课程的特点,恰当选择适合的导课形式,不能盲从,不可牵强。
2. 巧妙设疑,打开思维
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开始于矛盾。”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思维的作用,巧妙设疑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结论和盘托出,而应有意制造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答案。
笔者在教学“仙女散花”这一课时,正运用了这一理念。在“区分三种仙女袋”这一环节,笔者没有以文字形式直接加以描绘,而是采用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学生的疑惑与认知冲突,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积极思考,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3.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新课改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教师应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应用。
很多信息技术课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让学生于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建议、学会不断地完善自我,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更加意识到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我们所有的教师应在原有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加强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为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晶(1982— ),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应运而生。作为专任教师,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这门学科,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信息技术学科的意义及教学策略。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课程。由此可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课程等同于计算机课,是以偏概全的。相对而言,信息技术课程要更为宽泛,它不只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换言之,两者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唯一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
二、结合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内容设置要以兴趣为起点,活动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宽教学思路,借助教学实践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谈一下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几点认识。
1. 导课形式要生动有趣,不盲从、不牵强
最自然、最恰当、最精彩的开端,往往能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不拘泥于形式。
在教学“操作系统新相识”时,笔者用了一个有趣的視频作为课前导入,视频中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进行变脸表演,瞬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将一连串的问题抛出:小熊猫叫什么?它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及变脸绝活时,迅速将主题切入:可爱的酷巴熊会变脸,我们的电脑会不会变脸呢?
而另一节课“制作作息时间表”,笔者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法。笔者请两名学生到台前配合游戏操作,台下的学生只看到笔者发给他们每人一张A4纸,实则纸上打印着两种形式的时间表。比赛开始后,教师每说出一节课,要求他们两个以最快的速度告诉笔者这节课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速度快者获胜。台下的学生发现每次说得快得几乎都是同一个人,学生在疑惑中进行思考:为什么他会不断地赢?学生不解,教师则由此切入主题,从而达到导课的目的。
虽然两节课的导课形式不同,但收到的成效却是相同的。所以笔者认为导课形式一定要结合课程的特点,恰当选择适合的导课形式,不能盲从,不可牵强。
2. 巧妙设疑,打开思维
苏联教育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开始于矛盾。”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思维的作用,巧妙设疑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结论和盘托出,而应有意制造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答案。
笔者在教学“仙女散花”这一课时,正运用了这一理念。在“区分三种仙女袋”这一环节,笔者没有以文字形式直接加以描绘,而是采用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学生的疑惑与认知冲突,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积极思考,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3.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句话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在新课改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教师应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应用。
很多信息技术课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帮助,让学生于互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建议、学会不断地完善自我,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更加意识到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我们所有的教师应在原有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加强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为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晶(1982— ),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