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等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1 活用现有教材
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
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3 激趣质疑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看得书少,阅读面狭窄,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从小学到初中,课内的优美文章加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佳作,数以千计,量还少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设置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设置要逐层深入,以语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为基准,适当分解设置问题。下面以《给巴特勒的信》为例来简单说明:思考与练习(一)是这样设置的: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现在把问题分解设置如下:①巴特勒希望雨果怎么做,雨果是怎么做的?②两个强盗指谁?他们做了什么罪恶的勾当?③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信中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这样一分解设置,学生就易于把握了。
4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
5 抓“生成性”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汇总的主问题设计.山东教育,
2010.25
2 王承花.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坛聚焦,2010.36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等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1 活用现有教材
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
2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自主思考
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或某类书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让学生把在读书中所得到的感悟发表出来。比如读《三国演义》,关于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只有拿来,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3 激趣质疑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看得书少,阅读面狭窄,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从小学到初中,课内的优美文章加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佳作,数以千计,量还少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教师要设置好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设置要逐层深入,以语文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为基准,适当分解设置问题。下面以《给巴特勒的信》为例来简单说明:思考与练习(一)是这样设置的: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信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现在把问题分解设置如下:①巴特勒希望雨果怎么做,雨果是怎么做的?②两个强盗指谁?他们做了什么罪恶的勾当?③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信中表达了他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这样一分解设置,学生就易于把握了。
4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
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
5 抓“生成性”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汇总的主问题设计.山东教育,
2010.25
2 王承花.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坛聚焦,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