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梅森的人生故事之精彩,并不逊色于一部热播剧。
废品站走出的“巴尔扎克”
1956年,周梅森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小时候因家穷买不起书,酷爱阅读的他经常到废品站去淘旧书看,两根冰棍儿钱就能买到好几本课外书,这让周梅森很开心。
13岁那年,他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得到一本旧书,尽管前后少了十几页,这本《巴尔扎克传》却深深吸引了周梅森,让他从此与文学结缘。少年周梅森暗暗发誓:“长大了,我也要做中国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曾沉浮商海,办过肥皂厂、印刷厂。尽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经历却拓宽了他创作的题材。而周梅森后来的人生轨迹,与之颇为相似。
1974年周梅森高中毕业后,成了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虽然从事着又脏又累的挖煤工作,但每天下工后,周梅森却不像工友们一样睡觉、闲聊、打扑克,而是将业余时间用于看书写作。
1978年,22岁的周梅森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家庭新话》。因颇具文采,次年他就离开不见天日的矿井,被南京《青春》杂志社招为编辑。
1983年,周梅森发表第一部小说《沉沦的土地》,以雄浑厚重的笔调,讲述了他熟悉的煤矿行业的悲剧故事。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种力透纸背的作品,当时周梅森就令文学评论家青眼有加。此后,他又写出了《黑坟》、《军歌》、《英雄出世》等小说。1988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9年后,为了赚钱,也为了像偶像巴尔扎克一样拓宽生命的宽度,周梅森开始下海经商。他做过房地产、运输、商贸等,1994年涉足股市,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凭借先知先觉和冒险精神,周梅森在方兴未艾的股市,掘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桶金。股市以外,他看好房地產开发。于是购地64亩,建文豪花园。直到今天,他还拥有一套自己开发的别墅。
当时,周梅森家里的电话也是购房热线。有一次,他的女儿接起电话,开口就是:“喂,你好!你是要买房子吗?”做父亲的周梅森,从没忘记欠女儿的这份售楼薪酬。有意思的是,后来他女儿考上大学,念的是建筑设计。
一直以来,周梅森对财富的追求来自两个原因:保障自己作为作家的独立性,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所以和他儿子同时诞生的,还有周梅森自己投资成立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现在看来,电视剧投资人是他在财富路上的最后一重附加身份。
周梅森看上去并不像一个传统的作家,他反问道,“谁规定作家就不能炒股?谁规定投资者受了不平等的待遇就不能说?我们江苏这帮作家,苏童、叶兆言、黄蓓佳他们,各个都炒股,一开始我们几个甚至用一个账户投资。我的稿费从来不存银行,我这边拿到手,那边就去投资。”
矿工出身的周梅森没学文学理论就当了作家,他炒股也是自学,对股票的基本面、政策面等信息颇有研究。他不到大户室,就在家上网看盘。他的炒股理论是:不听内幕消息,不迷信K线图,不买亏损股和ST。“我一般都看大势,做大势。一般一个大牛市来了,就顺着趋势做一把。不会做今天买明天卖那种短线,那种更像在投机。”
永远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下海经商后,周梅森积累了更多社会经验,作品也转向现实主义。从《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到《至高利益》、《绝对权力》,他的这些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经济领域见的全是尔虞我诈、大小骗局,全靠你的生存能力。”周梅森对商场的适应过程,也是对时代感知的过程。这些东西会变成新的生活经验,进入他的作品。
2006年,周梅森凭借375万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7名,排在莫言之前。作家陈建功说,周梅森在商海里的磕磕碰碰,才写出《绝对权力》等反映改革的作品。用周梅森自己的话说,“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我的人生是契合的,我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周梅森总是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主业和副业,也总结自己是“一流作家,三流股民”。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本英雄》拍摄期间,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上网看股市情况,处理自己的股票,下午写小说,这是他的老本行,晚上则作为编剧和制片人盯《我本英雄》的拍摄进度。
这些年,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不断触动着周梅森。2008年,定居省城南京的他回到老家,家乡正在热火朝天集资修建四环路,老百姓认为修那么宽的路劳民伤财,很不理解,百般阻挠,还有人不停上访,状告参与决策拍板的主要领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与这位领导见面谈话,这次谈话改变了我对官场和官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文学创作道路,我对政治和官场热心起来,开始有了创作政治小说的冲动和想法,后来在领导的邀请下,我还到家乡徐州市政府挂职副秘书长,以此体验官场生活。”
作为周梅森兴趣爱好的炒股,为他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麻烦。2014年,他卷入了老家一场股权官司中——周梅森隐名持有的当地一家银行1755万股的股权,被代持的民企朋友违规抵押了,朋友工厂的资金链断裂后,银行要收回股权。“手持股权证,自以为高枕无忧的我就此卷进两年多的股权官司,前前后后共投入4000万元资金买这些股票,但最后我还是败诉了。它让我深刻了解到中国地方经济的乱象,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梅森说,这场官司后来也走进了《人民的名义》,小说和电视剧里股权被卖掉的倒霉的大风公司的工人们,就是他的化身。“我和工人们一样,陷到这个官司里面去,此前几十年赚的钱损失了。”
2015年,最高检派专员到南京找到周梅森,希望这位擅长官场小说的作家,能写一部新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反映十八大之后中国取得的突出反腐成就。当时的周梅森官司缠身,但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儿”,一是不想辜负最高检对自己的信任,再则他也正想把近年的所见所悟,在新作品中反映出来。 随《人民的名义》一炮走红
周梅森为新作取名《人民的名义》,是在暗讽腐败官员们满口“人民”,所作所为却与服务人民的宗旨背道而驰,人民就变得仅存名义。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开场出现的国家部委处长赵德汉“小官巨贪”,被侯勇演得惟妙惟肖,他受贿两亿多元,检察人员清点钞票时使用数台点钞机,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周梅森说,其原型就是国家某局的副司长,被人称为“亿元司长”。2014年,检察机关在其家中搜查出现金两亿余元,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的分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曾当场“累”得烧坏4台。
“之所以一开始就呈现抓捕赵德汉时满屋子钞票的惊人景象,是因为这个新闻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拿这个大案作为一个引子,可以一下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开始就建立信任感。”周梅森说。
这次创作,周梅森把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人民的名义》上,他把中央“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了出来,作品中涉及的“大老虎”官至副国级。这部作品,周梅森写得酣畅淋漓,并认为全面超越了他过去所有的作品。其中像剧中的大风厂股权纠纷,以及信访部门设计“蹲式窗口”折磨上访群众等情节,都来源于周梅森的亲身经历,自然写得十分到位和传神。而且,剧中金句频出,比如老检察长陈岩石说:“共产党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言论尺度之大在文艺作品中前所未有。
花两年时间完成30万字小说《人民的名义》后,周梅森又先将其改编成话剧,后改写成60万字的同名电视剧本,前后共写了100萬字。
剧本出来后,眼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就要开拍,原本谈好的几家投资方却纷纷撤资!原因是,他们看了剧本后纷纷表示“题材敏感,尺度太大”,都不看好这部片子能通过审核,深怕投资打了水漂。编剧周梅森和导演李路措手不及,马上要开机了,突然少了两千多万元投资,去哪里弄?
无奈之际,周梅森和李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周决定卖掉手中持有的一只150万股的股票;李准备把自己在南京的那套价值千万的别墅抵押了!幸而,不久后两家影视公司入股,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周梅森和李路才没有走向“穷途末路”。
“后来想想,我也很感谢那些不投资的大鳄们。正因为没让他们控股,我们才能做出一部这么优秀的好戏。如果碰到不认同我们创作理念的,胆小怕事的,要把剧本中的情节和台词改掉,那么人家有钱,人家说了算,那我和李路可惨了,这部戏是以什么模样跟观众见面都不好说。”周梅森感慨道。
向国家广电总局送审《人民的名义》时,周梅森做好了“被打回来,修改1000处”的准备。但出乎周梅森的预料,国家对反腐题材作品的政策放宽了,《人民的名义》没有大力修改,就通过了审核!
2017年3月28日,《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首播后,迅速火遍全国,刷爆微信朋友圈。在剧中饰演“李达康书记”的吴刚等一批老戏骨,更凭借精湛的演技走红网络。与此同时,《人民的名义》原著销量猛涨,电视剧播出一个月,同名小说已售150万本,并且一书难求。
周梅森用他洞察秋毫的敏锐目光,以及敢为人民铁肩担道义的铮铮铁骨,完成了一个传奇作家的人生逆袭!
废品站走出的“巴尔扎克”
1956年,周梅森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小时候因家穷买不起书,酷爱阅读的他经常到废品站去淘旧书看,两根冰棍儿钱就能买到好几本课外书,这让周梅森很开心。
13岁那年,他从一个收破烂的老头那里得到一本旧书,尽管前后少了十几页,这本《巴尔扎克传》却深深吸引了周梅森,让他从此与文学结缘。少年周梅森暗暗发誓:“长大了,我也要做中国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曾沉浮商海,办过肥皂厂、印刷厂。尽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经历却拓宽了他创作的题材。而周梅森后来的人生轨迹,与之颇为相似。
1974年周梅森高中毕业后,成了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虽然从事着又脏又累的挖煤工作,但每天下工后,周梅森却不像工友们一样睡觉、闲聊、打扑克,而是将业余时间用于看书写作。
1978年,22岁的周梅森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家庭新话》。因颇具文采,次年他就离开不见天日的矿井,被南京《青春》杂志社招为编辑。
1983年,周梅森发表第一部小说《沉沦的土地》,以雄浑厚重的笔调,讲述了他熟悉的煤矿行业的悲剧故事。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写出这种力透纸背的作品,当时周梅森就令文学评论家青眼有加。此后,他又写出了《黑坟》、《军歌》、《英雄出世》等小说。1988年,他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9年后,为了赚钱,也为了像偶像巴尔扎克一样拓宽生命的宽度,周梅森开始下海经商。他做过房地产、运输、商贸等,1994年涉足股市,是江苏省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凭借先知先觉和冒险精神,周梅森在方兴未艾的股市,掘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桶金。股市以外,他看好房地產开发。于是购地64亩,建文豪花园。直到今天,他还拥有一套自己开发的别墅。
当时,周梅森家里的电话也是购房热线。有一次,他的女儿接起电话,开口就是:“喂,你好!你是要买房子吗?”做父亲的周梅森,从没忘记欠女儿的这份售楼薪酬。有意思的是,后来他女儿考上大学,念的是建筑设计。
一直以来,周梅森对财富的追求来自两个原因:保障自己作为作家的独立性,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所以和他儿子同时诞生的,还有周梅森自己投资成立的电视剧制作公司。现在看来,电视剧投资人是他在财富路上的最后一重附加身份。
周梅森看上去并不像一个传统的作家,他反问道,“谁规定作家就不能炒股?谁规定投资者受了不平等的待遇就不能说?我们江苏这帮作家,苏童、叶兆言、黄蓓佳他们,各个都炒股,一开始我们几个甚至用一个账户投资。我的稿费从来不存银行,我这边拿到手,那边就去投资。”
矿工出身的周梅森没学文学理论就当了作家,他炒股也是自学,对股票的基本面、政策面等信息颇有研究。他不到大户室,就在家上网看盘。他的炒股理论是:不听内幕消息,不迷信K线图,不买亏损股和ST。“我一般都看大势,做大势。一般一个大牛市来了,就顺着趋势做一把。不会做今天买明天卖那种短线,那种更像在投机。”
永远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下海经商后,周梅森积累了更多社会经验,作品也转向现实主义。从《人间正道》、《天下财富》、《中国制造》到《至高利益》、《绝对权力》,他的这些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经济领域见的全是尔虞我诈、大小骗局,全靠你的生存能力。”周梅森对商场的适应过程,也是对时代感知的过程。这些东西会变成新的生活经验,进入他的作品。
2006年,周梅森凭借375万年度版税收入荣登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7名,排在莫言之前。作家陈建功说,周梅森在商海里的磕磕碰碰,才写出《绝对权力》等反映改革的作品。用周梅森自己的话说,“大时代变迁的轨迹与我的人生是契合的,我始终是一位在场的作家”。
周梅森总是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主业和副业,也总结自己是“一流作家,三流股民”。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本英雄》拍摄期间,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上网看股市情况,处理自己的股票,下午写小说,这是他的老本行,晚上则作为编剧和制片人盯《我本英雄》的拍摄进度。
这些年,社会现实的急剧变化不断触动着周梅森。2008年,定居省城南京的他回到老家,家乡正在热火朝天集资修建四环路,老百姓认为修那么宽的路劳民伤财,很不理解,百般阻挠,还有人不停上访,状告参与决策拍板的主要领导。“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与这位领导见面谈话,这次谈话改变了我对官场和官员的看法,也改变了我的文学创作道路,我对政治和官场热心起来,开始有了创作政治小说的冲动和想法,后来在领导的邀请下,我还到家乡徐州市政府挂职副秘书长,以此体验官场生活。”
作为周梅森兴趣爱好的炒股,为他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麻烦。2014年,他卷入了老家一场股权官司中——周梅森隐名持有的当地一家银行1755万股的股权,被代持的民企朋友违规抵押了,朋友工厂的资金链断裂后,银行要收回股权。“手持股权证,自以为高枕无忧的我就此卷进两年多的股权官司,前前后后共投入4000万元资金买这些股票,但最后我还是败诉了。它让我深刻了解到中国地方经济的乱象,对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梅森说,这场官司后来也走进了《人民的名义》,小说和电视剧里股权被卖掉的倒霉的大风公司的工人们,就是他的化身。“我和工人们一样,陷到这个官司里面去,此前几十年赚的钱损失了。”
2015年,最高检派专员到南京找到周梅森,希望这位擅长官场小说的作家,能写一部新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反映十八大之后中国取得的突出反腐成就。当时的周梅森官司缠身,但还是接下了这个“活儿”,一是不想辜负最高检对自己的信任,再则他也正想把近年的所见所悟,在新作品中反映出来。 随《人民的名义》一炮走红
周梅森为新作取名《人民的名义》,是在暗讽腐败官员们满口“人民”,所作所为却与服务人民的宗旨背道而驰,人民就变得仅存名义。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开场出现的国家部委处长赵德汉“小官巨贪”,被侯勇演得惟妙惟肖,他受贿两亿多元,检察人员清点钞票时使用数台点钞机,很多观众都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周梅森说,其原型就是国家某局的副司长,被人称为“亿元司长”。2014年,检察机关在其家中搜查出现金两亿余元,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执法人员从北京一家银行的分行调去16台点钞机清点,曾当场“累”得烧坏4台。
“之所以一开始就呈现抓捕赵德汉时满屋子钞票的惊人景象,是因为这个新闻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拿这个大案作为一个引子,可以一下子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一开始就建立信任感。”周梅森说。
这次创作,周梅森把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人民的名义》上,他把中央“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了出来,作品中涉及的“大老虎”官至副国级。这部作品,周梅森写得酣畅淋漓,并认为全面超越了他过去所有的作品。其中像剧中的大风厂股权纠纷,以及信访部门设计“蹲式窗口”折磨上访群众等情节,都来源于周梅森的亲身经历,自然写得十分到位和传神。而且,剧中金句频出,比如老检察长陈岩石说:“共产党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言论尺度之大在文艺作品中前所未有。
花两年时间完成30万字小说《人民的名义》后,周梅森又先将其改编成话剧,后改写成60万字的同名电视剧本,前后共写了100萬字。
剧本出来后,眼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就要开拍,原本谈好的几家投资方却纷纷撤资!原因是,他们看了剧本后纷纷表示“题材敏感,尺度太大”,都不看好这部片子能通过审核,深怕投资打了水漂。编剧周梅森和导演李路措手不及,马上要开机了,突然少了两千多万元投资,去哪里弄?
无奈之际,周梅森和李路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周决定卖掉手中持有的一只150万股的股票;李准备把自己在南京的那套价值千万的别墅抵押了!幸而,不久后两家影视公司入股,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周梅森和李路才没有走向“穷途末路”。
“后来想想,我也很感谢那些不投资的大鳄们。正因为没让他们控股,我们才能做出一部这么优秀的好戏。如果碰到不认同我们创作理念的,胆小怕事的,要把剧本中的情节和台词改掉,那么人家有钱,人家说了算,那我和李路可惨了,这部戏是以什么模样跟观众见面都不好说。”周梅森感慨道。
向国家广电总局送审《人民的名义》时,周梅森做好了“被打回来,修改1000处”的准备。但出乎周梅森的预料,国家对反腐题材作品的政策放宽了,《人民的名义》没有大力修改,就通过了审核!
2017年3月28日,《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首播后,迅速火遍全国,刷爆微信朋友圈。在剧中饰演“李达康书记”的吴刚等一批老戏骨,更凭借精湛的演技走红网络。与此同时,《人民的名义》原著销量猛涨,电视剧播出一个月,同名小说已售150万本,并且一书难求。
周梅森用他洞察秋毫的敏锐目光,以及敢为人民铁肩担道义的铮铮铁骨,完成了一个传奇作家的人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