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水如沙久相伴
2019年9月1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樊锦诗,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与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为什么来敦煌?”樊锦诗回答说:“爱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生的事业。”上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办公室没有电灯,宿舍里也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宿舍里点着煤油灯,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说,“我来的时候,研究所的队伍已经扩大至40余人。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些老一辈敦煌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下来,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敦煌莫高窟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樊锦诗陷入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之中。档案数字化,这给了樊锦诗一个启发,她想,能不能让游客在洞窟外面看?于是,她和同事们花了近20年时间,“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江南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
素材解读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莫高精神”,同样也是樊锦诗一生的写照。几十年的光阴,她没有献给爱情,没有献给家庭,却献给了大漠,献给了祖国。她用花样年华的勇气,坚守着一生的挚爱,让飞扬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
不变的菜单
美国加州有一家名为In-N-Out的汉堡店,店里的菜单70多年来没有更新过。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特立独行的汉堡店,却是加州人心中的NO.1。
1948年,Harry Snyder和妻子Eseher Snyder一起,开办了第一家In-N-Out快餐店。他们两个都没有经营餐厅的经验。由于刚结婚不久,他们手头没有太多的积蓄,只能把餐厅开在一个靠近洛杉矶的郊区,餐厅也仅有10平方米左右。
每天天不亮,Harry便从家里出发,去市场挑肉买菜。之所以去得如此之早,一是为了早点营业,二是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回到店里,Harry忙着切薯条、择蔬菜、煎牛肉,每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与其他快餐店最大的不同点是,In-N-Out总是在客人点了餐之后才开始做,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
这样做好吃是好吃,不过速度太慢,第一次来这里就餐的顾客都有点不习惯。但夫妻俩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夫妻俩有自己的经营理念:食物质量要高,餐厅要干净,服务态度要好。而且,两人精力有限,所以一切从简,菜单简单得让人没有其他选择。
素材解读
In-N-Out堅守着自己的经营理念,精益求精,生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快餐界的一朵奇葩”!有人认为,In-N-Out太过守旧,然而,创始人Harry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人们解释道:“专注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做到质量上有保证,这才是我们最为重要的追求。”现在,这种服务理念依旧被他们奉为真理。
坚守初心 担负使命
一名90后消防员因一段连吃11个包子的视频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包子哥”。视频中,这位“包子哥”一身泥泞地坐在马路牙子上狼吞虎咽地啃着包子,当被问到吃了第几个时,他答道:“11个。”随即便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他灿烂的笑容中,人们不仅读出了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艰辛与苦累,更读出了这些人因使命光荣所以乐观从容的风采和面貌。
“包子哥”的姓名为吉侯牛培,是苏州太仓消防大队城西中队战斗二班战斗员。在迎战台风“利奇马”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吉侯牛培所在中队持续出警27个小时,中间仅休息了3个小时。而他从处置第一个防汛防台警情开始,来来回回跑了5个排水点,当包子被送来时,他早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于是便有了视频中连吃11个包子的画面。
素材解读
何为光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群众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何为战士?危难面前,敢于冲锋,背负光荣的使命,无损英雄的称号。在消防官兵面前,无论烈火还是洪水,都挡不住他们抗险救灾的步伐。他们在平凡中坚守着初心、担负着使命,在平凡中抵御着灾难、保护着大众。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付出,所以即便台风肆虐一时,也无法动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做人的名片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突然罹患重病。自己才工作几个月,能从哪里借钱呢?他急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去找部门经理。没想到,部门经理直接从个人账户上转给他30万元。
自己和经理并不熟,他就这样相信自己?后来,年轻人才知道:是因为自己做义工的经历打动了经理。上大学时,他经常去特教学校做义工,曾经和经理的女儿5次同当义工,并且合影。经理看到了那些照片,又和女儿做了确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经理说,一个人做了几年义工还不张扬,说明他善良、踏实、有爱心,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放心。
素材解读
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我们的一张名片,无论我们到了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当我们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如果都能坚守做人的准则时,就离幸运不远了。
一片匠心在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现已成为山东潍坊市的靓丽名片。杨家埠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人说,年画是他一生的坚守。几十年的苦练,杨洛书自创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板术,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自由、色彩鲜艳、古拙质朴的雕刻风格。在年画题材方面,他首创《水浒传》木版年画后,又把《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刻了出来,打破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单一人物造型为主的传统模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其中最关键的是刻板,要在梨木板上雕出线版和色版,且雕刻线条必须清晰。为了保证年画质量,多年来,杨洛书始终坚持手工刻板。因常年伏案工作,杨洛书的脊椎严重变形,两只肩膀一高一低,还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由于长期手握刻刀,他的右手指关节严重变形,5根手指里有3根已不能自由屈伸。他说,如果不做年画,那只手就是一只废手,可一旦拿起刻刀,就又变得灵巧无比。
杨家埠现在印制年画的画版,有2/3都保留在杨洛书的手里。他珍藏至今的1000余块画版,如今已成孤版。为更好地弘扬杨家埠木版年画,1993年,杨洛书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50余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素材解读
身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人,杨洛书老人一辈子刀耕不辍,他不断地创新,把流传久远的技艺,用坚守和热情在当今发扬光大。
2019年9月17日,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樊锦诗,人们叫她敦煌女儿,可她生在北平,长在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25岁那年,她前往大漠深处,与莫高窟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为什么来敦煌?”樊锦诗回答说:“爱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护石窟当成了一份终生的事业。”上世纪60年代的敦煌,条件还十分艰苦,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办公室没有电灯,宿舍里也没有电灯,一到晚上,宿舍里点着煤油灯,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说,“我来的时候,研究所的队伍已经扩大至40余人。常书鸿和段文杰这些老一辈敦煌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下来,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敦煌莫高窟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樊锦诗陷入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之中。档案数字化,这给了樊锦诗一个启发,她想,能不能让游客在洞窟外面看?于是,她和同事们花了近20年时间,“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江南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
素材解读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这是属于莫高窟人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莫高精神”,同样也是樊锦诗一生的写照。几十年的光阴,她没有献给爱情,没有献给家庭,却献给了大漠,献给了祖国。她用花样年华的勇气,坚守着一生的挚爱,让飞扬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
不变的菜单
美国加州有一家名为In-N-Out的汉堡店,店里的菜单70多年来没有更新过。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特立独行的汉堡店,却是加州人心中的NO.1。
1948年,Harry Snyder和妻子Eseher Snyder一起,开办了第一家In-N-Out快餐店。他们两个都没有经营餐厅的经验。由于刚结婚不久,他们手头没有太多的积蓄,只能把餐厅开在一个靠近洛杉矶的郊区,餐厅也仅有10平方米左右。
每天天不亮,Harry便从家里出发,去市场挑肉买菜。之所以去得如此之早,一是为了早点营业,二是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回到店里,Harry忙着切薯条、择蔬菜、煎牛肉,每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与其他快餐店最大的不同点是,In-N-Out总是在客人点了餐之后才开始做,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度。
这样做好吃是好吃,不过速度太慢,第一次来这里就餐的顾客都有点不习惯。但夫妻俩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夫妻俩有自己的经营理念:食物质量要高,餐厅要干净,服务态度要好。而且,两人精力有限,所以一切从简,菜单简单得让人没有其他选择。
素材解读
In-N-Out堅守着自己的经营理念,精益求精,生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快餐界的一朵奇葩”!有人认为,In-N-Out太过守旧,然而,创始人Harry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人们解释道:“专注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做到质量上有保证,这才是我们最为重要的追求。”现在,这种服务理念依旧被他们奉为真理。
坚守初心 担负使命
一名90后消防员因一段连吃11个包子的视频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包子哥”。视频中,这位“包子哥”一身泥泞地坐在马路牙子上狼吞虎咽地啃着包子,当被问到吃了第几个时,他答道:“11个。”随即便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从他灿烂的笑容中,人们不仅读出了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艰辛与苦累,更读出了这些人因使命光荣所以乐观从容的风采和面貌。
“包子哥”的姓名为吉侯牛培,是苏州太仓消防大队城西中队战斗二班战斗员。在迎战台风“利奇马”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吉侯牛培所在中队持续出警27个小时,中间仅休息了3个小时。而他从处置第一个防汛防台警情开始,来来回回跑了5个排水点,当包子被送来时,他早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于是便有了视频中连吃11个包子的画面。
素材解读
何为光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群众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何为战士?危难面前,敢于冲锋,背负光荣的使命,无损英雄的称号。在消防官兵面前,无论烈火还是洪水,都挡不住他们抗险救灾的步伐。他们在平凡中坚守着初心、担负着使命,在平凡中抵御着灾难、保护着大众。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付出,所以即便台风肆虐一时,也无法动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做人的名片
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不幸的是,他的母亲突然罹患重病。自己才工作几个月,能从哪里借钱呢?他急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去找部门经理。没想到,部门经理直接从个人账户上转给他30万元。
自己和经理并不熟,他就这样相信自己?后来,年轻人才知道:是因为自己做义工的经历打动了经理。上大学时,他经常去特教学校做义工,曾经和经理的女儿5次同当义工,并且合影。经理看到了那些照片,又和女儿做了确认,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经理说,一个人做了几年义工还不张扬,说明他善良、踏实、有爱心,和这样的人打交道放心。
素材解读
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我们的一张名片,无论我们到了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当我们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如果都能坚守做人的准则时,就离幸运不远了。
一片匠心在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经过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现已成为山东潍坊市的靓丽名片。杨家埠木版年画第19代传人杨洛书老人说,年画是他一生的坚守。几十年的苦练,杨洛书自创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板术,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自由、色彩鲜艳、古拙质朴的雕刻风格。在年画题材方面,他首创《水浒传》木版年画后,又把《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刻了出来,打破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单一人物造型为主的传统模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其中最关键的是刻板,要在梨木板上雕出线版和色版,且雕刻线条必须清晰。为了保证年画质量,多年来,杨洛书始终坚持手工刻板。因常年伏案工作,杨洛书的脊椎严重变形,两只肩膀一高一低,还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胃病;由于长期手握刻刀,他的右手指关节严重变形,5根手指里有3根已不能自由屈伸。他说,如果不做年画,那只手就是一只废手,可一旦拿起刻刀,就又变得灵巧无比。
杨家埠现在印制年画的画版,有2/3都保留在杨洛书的手里。他珍藏至今的1000余块画版,如今已成孤版。为更好地弘扬杨家埠木版年画,1993年,杨洛书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50余块明、清画版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素材解读
身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人,杨洛书老人一辈子刀耕不辍,他不断地创新,把流传久远的技艺,用坚守和热情在当今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