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实现的。在教与学上首先是完善教育目标的和谐,即:理想的教育目标与分阶段、有重点的具体目标的和谐;再是营造教学环境的和谐,即: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教学过程环节的和谐。下面我侧重谈谈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和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作为课堂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它的和谐性成为和谐课堂的首要关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时,一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二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及接受能力,而且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测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不能随意改变、有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的要求。如果把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视作横向坐标的话,教学总目标、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就可以纳入纵向坐标来理解;因此,目标领域的整体性和学习内容的整合性理应成为我们构造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在树立起教学目标整体意识的同时,又要树立“化整为零”的目标分解细化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可行性的。有的教师把目标异化为一种理念,泛化为一种口号,表现为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当整体性结构目标确立后,我们要根据学情予以细化、分解,特别是在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目标梯度”的预设状况将会对教学成败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目标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出发,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教学行为,吸引师生对教学愿景的认同。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
课堂上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构筑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在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的一种共同探讨活动,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教授、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的达成等都建立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上。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
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和谐教学也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和谐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为了提高教与学和谐的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力求做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方法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教材与方法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
四、教学评价的和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认为这是撬动整个课程改革的“杠杆”。小学课堂教学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每一句简单的激励话语,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手势,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喜悦。
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要呈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而且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积极的主要的参与者。在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相互促进,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和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作为课堂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它的和谐性成为和谐课堂的首要关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时,一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二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及接受能力,而且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测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不能随意改变、有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的要求。如果把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视作横向坐标的话,教学总目标、学年(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就可以纳入纵向坐标来理解;因此,目标领域的整体性和学习内容的整合性理应成为我们构造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在树立起教学目标整体意识的同时,又要树立“化整为零”的目标分解细化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可行性的。有的教师把目标异化为一种理念,泛化为一种口号,表现为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当整体性结构目标确立后,我们要根据学情予以细化、分解,特别是在处理教学的重难点时,“目标梯度”的预设状况将会对教学成败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目标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出发,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教学行为,吸引师生对教学愿景的认同。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
课堂上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构筑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在教学中,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的一种共同探讨活动,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教授、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的达成等都建立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上。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
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和谐教学也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和谐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为了提高教与学和谐的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力求做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方法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教材与方法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
四、教学评价的和谐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认为这是撬动整个课程改革的“杠杆”。小学课堂教学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我们教师每一句简单的激励话语,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手势,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喜悦。
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要呈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而且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积极的主要的参与者。在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相互促进,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