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_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许多乡村中的人从村庄走向城市,传统村庄被大规模拆除和重建,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随之逐渐消失。本文以南京市朱塘村为例,通过解读乡愁文化,为朱塘村村落景观活化提出相关策略,为路径以及景观载体的活化设计提出建议,为传统村落景观探索新形势、寻求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愁文化;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1 “乡愁文化”与传统村落景观
  传统村庄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具有“留住乡愁”的重要意义[1]。每个传统村庄都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征的记忆和社会空间。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中国许多传统乡村正在慢慢消失,农业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空间物质载体也日益消失[2]。乡愁文化的载体主要为田园风貌、自然风光、乡土民居、特色文化、民风民俗等,这些重要载体能够寄托乡愁。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的关键在于村落景观的保留和发展,以及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认为改造和举办相关活动,能够达到记住乡愁、留住乡愁的目的。
  2 朱塘村村落景观中“乡愁文化”缺失现状
  2.1 朱塘村概况
  朱塘村隶属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社区,在朱塘村传统村落周边进行调研后发现,该传统村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里有“石塘竹海”和“石塘人家”两个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景点,年接待游客达41.3万人次。朱塘村特色景观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区域内拥有天然氧吧,目前村落有72户人家、共184人[3]。
  2.2 面临的问题
  第一,景观设计层面落地性较差,村民参与度低,乡村守护者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无法为村庄带来更多的活力。村中活动中心目前属于烂尾工程,村内许多青年人口外出打工,老年及儿童留守村中,“空心化”状况较为严重,村落发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4]。
  第二,景观结构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整体布局较差,朱塘村整体背高向低,村庄仅有一个单向入口,主要景观轴心是从村口到村中部的主干道,呈带状分布,与其他景观节点缺少联系。其次,道路规划布局不合理,大多为邻里步道,节点组团较少,缺少互补效应;道路关联性不足,景观建设主要分布在主道路沿线,注重点上的独立效应,而点与点之间缺乏联系,导致节点过于分散、孤立。
  第三、部分景观设计忽视了村落的地域性与人文内涵。朱塘村的许多规划没有对传统村落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盲目跟从市场潮流,用统一的文化符号代替当地的特色文化,导致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5]。
  第四,受现代文明冲击,村落元素和传统民俗活动地位显著下降,许多村民对乡村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透彻,传统文化根基不够牢固,人们的归属感日益下降。
  第五,民宿发展没有结合村落文化。经走访调研,朱塘村共有4家民宿,住宿品质普遍较低,实行模式化经营管理,没有与当地的生活习俗、生态资源以及特色农业生产相结合[6-7]。
  3 乡愁文化视角下的朱塘村景观活化策略
  3.1 整体布局结构活化
  朱塘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发展村落,实现人的活化,因此舒适美观的布局结构显得尤为重要[8]。根据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村庄结构以“点—线—面”的组合形式具有更强的集聚力。朱塘村建设“点—线—面”的景观结构,通过“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设计思路打造高品质的景观廊道,有助于整体布局结构活化。
  3.2 建筑功能活化
  民宿的本质在于主人和客人的共同建设和共享。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游客想要的理想民宿绝不是简单的具有住宿功能的处所,而希望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获得独特的体验。针对朱塘村目前民宿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的问题,本文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如下,政府领导,邀请专业的民宿设计机构创建6到8个样板房,用于对外租赁,其他民宿由专门的专业酒店管理机构管理。
  3.3 传统产业活化更新
  朱塘村盛产茶叶、米酒、竹制品、葛根,水稻、油菜等传统种植业及山羊养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结合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社会元素,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品。建立独立的茶艺中心、米酒工坊和竹艺馆,引入文创团队,建立在线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活化传统产业。
  3.4 开发新产业
  以图像为载体,直接反映乡村景观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和矛盾,并在现代媒体的帮助下让公众了解,是“乡愁”主题破碎场景重建的重要环节。在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影视作品展现农村现实生活,通过图像和影视作品等载体进行宣传,可以唤醒公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此外,让朱塘村成为“乡愁”主题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借助互联网资源加大宣传,能够促进乡村发展。
  3.5 举办村落活动
  乡村常常因其独特的风光和民俗风俗而备受关注。民俗风俗是乡村景观的“活化石”,同时举办民俗活动能够加强人与地方的联系。通过社区主导、村民加入、游客参与的方式,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如采茶节、竹文化艺术节、送戏下乡、“乡村记忆”活动、采摘节等(见表1),能够将产业、空间和人串联在一起,激发朱塘村的空间活力。
  4 乡愁文化视角下朱塘村景观载体的活化设计
  总结传统乡村景观的历史,可以发现许多乡村景观元素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探索空间元素的内涵,构建景观风格,塑造入口和文化活动区等代表性景观节点,能够有效保留和恢复竹塘村“乡愁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开展田园生活、民族仪式等民俗活动,展现朱塘村的自然山水文化、农耕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见表2),打造具体的朱塘村乡愁文化主题(如图所示)。
   朱塘村“乡愁文化”景观节点分布图   首先是打造入口景观。走访村民得知,村庄西入口是村内重要的聚集地。根据朱塘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在传统居住场所打造景观特色。景点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景观水景、木质牌坊、大地艺术景观、茶史展览馆等,让游客初入乡村,就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
  其次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结合朱塘村的文化内涵,合理布局、整合空间,建成一个以“追溯乡愁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让文化活动广场成为村民日常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物质空间载体,体现当地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识。注重传统村落文化活动区的营建,对于留住乡愁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溯源广场。石塘社区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据历史故事设置文化雕塑,建造休憩平台,村民和游客在此停留,能够加深文化记忆。
  二是,杨树广场。朱塘村有一颗古老的杨树,被当地村民看作是村庄的守护神,是生活幸福和安康的象征。在这里可以修建以具有乡村特色的石头、酒坛为主题的景观墙,并增加石凳方便村民、游客休息,使该广场成为村民和游客的停留点。
  三是,茶文化广场。朱塘村中部的茶山原有石阶观景小道,在设计时需将原道路修整延伸,新建制茶、茶艺展示区,完善茶山配套设施,方便村民在采茶季临时休憩。修建茶文化广场能够提高村庄的经济利益,加深游客对茶文化的理解。
  四是,竹艺馆。东塘村的许多村民以竹艺编织为生。建立竹艺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竹制文创产品,同时增加文化手工体验等相关业态。
  再次是修建水库塘—乡村振兴馆。对毗邻村庄最大水池的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升水池活力,打造一个象征小桥流水田园生活的地方。池塘东侧的道路边上有建成的乡村振兴馆,在这里结合水池景观特色,建设湖中心凉亭、景观桥等,打造游客进入村庄的第一个停靠点,有助于展现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风貌。
  最后是形成良好的邻里空间。朱塘村现在的邻里空间多是自发形成,缺乏规划。要根据村民实际使用需求,保证道路通达,为村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加强村民日常交流联系。
  5 结语
  乡愁源于时间和空间的远离,当前乡愁主要源于城市化发展下的乡村败落,要保留乡愁文化,关键在于乡村景观空间的活化。对朱塘村这一传统村落进行活化设计,能够满足来这里的游客对回归乡土的情感需求,朱塘村独特的民居建筑、乡村模式、自然风光以及文化共同构成了乡村整体的文化景观。景观活化的目的是更好地将空间与人连接起来,通过人的活化实现空间的活化,文本通过对朱塘村进行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研究,目的在于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活化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2] 李丰旭,陈周翔,钱丽红.美丽乡村视角下南京传统村落建设研究—以南京江宁佘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13):101-104.
  [3]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志编纂委员会.横溪街道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1099.
  [4] 陈思妤,杨杰.乡村旅游品牌传播策略探析[J].艺术科技,2020(15):95-98.
  [5] 李逸心,王春.大数据对乡村空间设计改造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55-156.
  [6]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7] 吴逸,叶洁楠.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在当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1-82.
  [8] 章娜,张耀.徽派建筑的设计美學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80-81.
  作者简介:黄滢(1980—),女,山东济宁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
  赵心语(1995—),女,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方式的变革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等因素使国内环境日趋复杂化。为应对此困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人民、行政以及司法等三类调解工作的联动工作体系,因此,推进以民间调解为典型的基层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以重庆电视台《大城小事》节目为民间调解的典型,结合现代民事调解手段,探讨民间调解工作在观念创新、方法改进和制度建构中体现的溯源与反思、勇气与智慧、平衡与选择的法
期刊
摘要:随着电商地位的不断提升,电商巨子们纷纷扩大经营版图,试图抢占市场先机,并购成为电商企业争夺行业领先地位、抢占市场份额的不二之选。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正是为实现复合型产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基于并购环境、并购动机和并购绩效三重角度,重点介绍阿里巴巴的并购动因、并购类型及并购效益,并针对此次并购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电商企业;并购;阿里巴巴;饿了么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书店反映着城市的独特文化气质,是市民调节身心、精神交流的重要场所。新型书店的设计颠覆人们对于传统书店刻板印象的同时承担着传播城市文化的使命。本文受设计师李想的钟书阁系列设计案例启发,分析城市新型书店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究如何将地域文化与书店创新设计有机结合,提出城市新型书店空间营造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新型书店;室内设计;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文化礼堂是打造共同精神家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重构乡村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大举措和系统工程。本文以浙江湖州为例,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湖州农村文化礼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总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普遍经验,为新时代其他省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礼堂;乡村振兴;乡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多样化开展,内容和形式不断进步和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實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黄石熊家境美丽乡村为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对黄石熊家境村规划、改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探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构想,结合专业特点,更
期刊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样式也有了一定的革新。本文以恩施二官寨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原有特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二官寨村吊脚楼建筑群落空间的更新策略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地村民实际生产生活需要,对更新策略的合理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空间形态;更新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新时代,大学要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紅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创新思路,探索路径,以优质文化滋养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本文对高校离退休党员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进行分析,以南京邮电大学红色校史文化为样本,探索研究高校老党员在传承红色校史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育人;红色校史;高校离退休党员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技术推进了知识专业化的变革,线上知識服务平台开始出现。知乎Live以知识社区吸引用户,作为“体验+互动”的付费模式,在知识付费领域有一定的代表性。知识付费模式的形成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知识经济视角出发,对知乎Live的知识付费模式进行考察,结合当下知识共享经济发展的实际,解析知乎Live付费模式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表征与内在特点。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付费;付费模
期刊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将美育工作提高到战略层面,针对我国美育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本文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教学范例,根据图像学理论方法拓宽美育教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内容,以课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题材的美术作品《田横五百士》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领域研究步骤,联系并结合艺术发展史及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育教学;图像学;课程思政;中国美术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文创产品是博物馆参观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大众对这种文化性、艺术性和功能性兼具的产品越来越青睐,融合娱乐体验与文化教育的形式尤其受欢迎,桌游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对博物馆陶俑文创的艺术特色展开研究,以南京博物院的南唐二陵陶俑、唐三彩俑和兽身俑为原型,结合现代流行文化创作一系列颇有趣味的桌游文创产品,在开拓博物馆文创新发展方向的同时,也能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型开发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桌游;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