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江苏自贸试验区作为全省高水平改革开放试验田,应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深入推进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六个率先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聚焦“两区定位”,自贸试验区
在全省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
江苏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聚焦“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为重点,以联动发展为依托,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江苏经验。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制度集成创新的引领区。江苏自贸试验区创新贸易综合监管制度,率先在全国探索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创新搭建“关证一链通”保税货物公证辅助销毁处置平台,打造全国首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特色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三大片区先后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全省首创87项,8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面上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新经济新产业培育的引领区。江苏自贸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前沿,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高地。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占全省9%;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省近1/4;围绕“研发—制造—流通—使用—保障—安全”六大环节,积极探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2020年自贸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7200亿元,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600余家,年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6%的新设立企业数、9.7%的实际使用外资、12.7%的进出口额,集聚了9%的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630.5亿元,分别增长33.2%、15.3%,占全省9.7%、12.7%。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率先实现政策突破,国内首条自贸区直达国际的“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的引领区。作为新时期全省改革开放的最高能级平台和对外窗口,江苏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国家层面523项和省级层面12项涉企经营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全部落地,受益企业超过1.1万家;三大片区承接省级管理事项273项,事项移交承接率超过93%。江苏自贸试验区越来越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截至2021年7月底,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其中2020年一年新增2.9万家,同比增长1.25倍。南京、苏州片区营商环境模拟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26、25位。
加快“四个拓展”,准确把握
新形势下自贸试验区发展新使命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国家已经先后批复21个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区域战略布局,中国正在进入以制度创新激发红利、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以自贸试验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国际经贸环境三大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区域化强化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经贸规则正在由多边向双边、区域经贸规则加速演变。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墨加三国协议》(USMCA)等为代表性的区域经贸规则呈现出高标准、全覆盖、宽领域以及对域外国家的强排他性等特点,主要国家争夺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数字化加速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数字化改变生产分工比较优势,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渐减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疫情叠加影响下将更快显现。数据成为重要资产,并呈现出知识化、资本化的趋势,对外数字贸易、跨境数据流动、数字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制定等领域成为对外合作开放的新热点,全球生产网络、贸易网络进一步向数字经济优势地区集中,数字化将深度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绿色化即将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各国都将绿色贸易、绿色投资作为前沿产业竞争和未来规则博弈的焦点。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欧盟议会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决议,我国也承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绿色、低碳将从社会成本内化为生产成本,成为全球生产网络转移的重要决策变量。原有“大进大出”的中间品贸易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等都将受到新的壁垒约束,改变传统国际竞争格局。
新形势下,江苏自贸试验区发展面临着新使命和新要求,主要体现为“四个拓展”。
要素流动从便利化向自由化拓展。从便利化到自由化,是自贸试验区探索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变化,实质是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方案中,提出投资、贸易、资金、运输和人员从业等“五个自由”;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港,提出投资便利、服务贸易、货物进出、资金流动、人员往来、安全前提下的数据流动等“六个自由”。要素资源的顺畅自由流动,已经成为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新目标。
试点内容从为国内探路向对外开放压力测试拓展。前一阶段各地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大部分集中在通关便利化、海关监管改革和各种形式的备案制等简化政府审批流程等方面。2020年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1年9月商务部正式提交申请加入CPTPP的书面信函,自贸试验区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的任务越来越迫切。下一阶段,自贸试验区将更多地注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加大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积累防控和化解风险的经验,為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提供实践依据。 创新探索从制度创新向产业创新拓展。制度创新是国家最早赋予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和核心要求,制度创新的成效最终要由产业发展的成果来检验。随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自贸试验区被赋予“打破高端技术封锁、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的使命重任,江苏实体经济相对发达,更应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布局,加大力度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进军,努力培育绿色低碳的新经济新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创新引领力。
功能定位从开放高地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拓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贸试验区应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依托强大内需市场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而且要主动参与全球產业链和供应链重塑,积极占据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制高点,成为联动内外、推动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
突出“四个强化”,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使命、新要求,全省自贸试验区将坚持“四个相”的发展路径:一是市场相通,以深层次改革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相通的堵点和难点;二是规则相连,推动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三是产业相融,以产业链开放引领国内产业转型发展;四是创新相促,以高端要素的集聚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改革顶层设计,深化制度集成创新。聚焦未来所向、国家所需、江苏所长、企业所盼,加强新一轮江苏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方案设计,聚焦更多“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力争在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取得纵深突破。对自贸试验区发展迫切需要的投资审批、市场准入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程序赋予自贸试验区实施,提升赋权精准度,同时督促指导片区做好承接工作,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坚持协同推进,更加注重各项制度的互补性、关联性和耦合度,通过营商环境、社会环境、治理环境、硬件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等领域整体性的制度创新,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
强化制度型开放,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依托自贸试验区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做好风险评估防范,积极探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改革探索,积极先行先试。加快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转手买卖、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探索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外债管理改革试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放宽外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工作许可和停居留限制,探索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建立实施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制度。
强化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新经济新支柱产业。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聚焦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创新策源地。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先在自贸试验区布局,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支持三大片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开展联动改革、联动创新、联动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前沿的优势,服务全省更好地融入国际循环。支持三大片区通过制度创新增进“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重点支持连云港片区发挥“一带一路”开放门户优势,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依托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平台,加强与上海、浙江等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联动。支持片区之间推动平台资源要素共享,实施联动创新、联动发展。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开展差别化探索,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作者系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
聚焦“两区定位”,自贸试验区
在全省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
江苏自贸试验区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聚焦“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经济和新支柱产业为重点,以联动发展为依托,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江苏经验。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制度集成创新的引领区。江苏自贸试验区创新贸易综合监管制度,率先在全国探索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模式,创新搭建“关证一链通”保税货物公证辅助销毁处置平台,打造全国首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特色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三大片区先后总结形成15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全省首创87项,8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面上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新经济新产业培育的引领区。江苏自贸区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聚焦产业发展前沿,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高地。近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集聚,占全省9%;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省近1/4;围绕“研发—制造—流通—使用—保障—安全”六大环节,积极探索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试点。2020年自贸试验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新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7200亿元,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600余家,年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6%的新设立企业数、9.7%的实际使用外资、12.7%的进出口额,集聚了9%的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江苏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630.5亿元,分别增长33.2%、15.3%,占全省9.7%、12.7%。离岸贸易、保税维修等率先实现政策突破,国内首条自贸区直达国际的“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
自贸试验区成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的引领区。作为新时期全省改革开放的最高能级平台和对外窗口,江苏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目前国家层面523项和省级层面12项涉企经营事项在自贸试验区全部落地,受益企业超过1.1万家;三大片区承接省级管理事项273项,事项移交承接率超过93%。江苏自贸试验区越来越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截至2021年7月底,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4万家,其中2020年一年新增2.9万家,同比增长1.25倍。南京、苏州片区营商环境模拟排名分别位居全球第26、25位。
加快“四个拓展”,准确把握
新形势下自贸试验区发展新使命
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至今,国家已经先后批复21个自贸试验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形成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区域战略布局,中国正在进入以制度创新激发红利、以扩大开放倒逼改革、以自贸试验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国际经贸环境三大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区域化强化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经贸规则正在由多边向双边、区域经贸规则加速演变。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墨加三国协议》(USMCA)等为代表性的区域经贸规则呈现出高标准、全覆盖、宽领域以及对域外国家的强排他性等特点,主要国家争夺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的竞争日趋激烈。
数字化加速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数字化改变生产分工比较优势,低成本劳动力比较优势将逐渐减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在疫情叠加影响下将更快显现。数据成为重要资产,并呈现出知识化、资本化的趋势,对外数字贸易、跨境数据流动、数字领域基础共性标准制定等领域成为对外合作开放的新热点,全球生产网络、贸易网络进一步向数字经济优势地区集中,数字化将深度改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绿色化即将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各国都将绿色贸易、绿色投资作为前沿产业竞争和未来规则博弈的焦点。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欧盟议会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决议,我国也承诺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绿色、低碳将从社会成本内化为生产成本,成为全球生产网络转移的重要决策变量。原有“大进大出”的中间品贸易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等都将受到新的壁垒约束,改变传统国际竞争格局。
新形势下,江苏自贸试验区发展面临着新使命和新要求,主要体现为“四个拓展”。
要素流动从便利化向自由化拓展。从便利化到自由化,是自贸试验区探索的一次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变化,实质是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方案中,提出投资、贸易、资金、运输和人员从业等“五个自由”;海南省建设自由贸易港,提出投资便利、服务贸易、货物进出、资金流动、人员往来、安全前提下的数据流动等“六个自由”。要素资源的顺畅自由流动,已经成为新一轮自贸试验区建设新目标。
试点内容从为国内探路向对外开放压力测试拓展。前一阶段各地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大部分集中在通关便利化、海关监管改革和各种形式的备案制等简化政府审批流程等方面。2020年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2021年9月商务部正式提交申请加入CPTPP的书面信函,自贸试验区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的任务越来越迫切。下一阶段,自贸试验区将更多地注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加大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积累防控和化解风险的经验,為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提供实践依据。 创新探索从制度创新向产业创新拓展。制度创新是国家最早赋予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和核心要求,制度创新的成效最终要由产业发展的成果来检验。随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自贸试验区被赋予“打破高端技术封锁、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竞争”的使命重任,江苏实体经济相对发达,更应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兴产业领域积极布局,加大力度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进军,努力培育绿色低碳的新经济新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创新引领力。
功能定位从开放高地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节点拓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贸试验区应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依托强大内需市场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而且要主动参与全球產业链和供应链重塑,积极占据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制高点,成为联动内外、推动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撑。
突出“四个强化”,推进江苏自贸试验区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使命、新要求,全省自贸试验区将坚持“四个相”的发展路径:一是市场相通,以深层次改革打通国内国际市场相通的堵点和难点;二是规则相连,推动自贸试验区对接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三是产业相融,以产业链开放引领国内产业转型发展;四是创新相促,以高端要素的集聚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突出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强化改革顶层设计,深化制度集成创新。聚焦未来所向、国家所需、江苏所长、企业所盼,加强新一轮江苏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方案设计,聚焦更多“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力争在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取得纵深突破。对自贸试验区发展迫切需要的投资审批、市场准入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程序赋予自贸试验区实施,提升赋权精准度,同时督促指导片区做好承接工作,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坚持协同推进,更加注重各项制度的互补性、关联性和耦合度,通过营商环境、社会环境、治理环境、硬件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等领域整体性的制度创新,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
强化制度型开放,加大风险压力测试。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依托自贸试验区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做好风险评估防范,积极探索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竞争、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强改革探索,积极先行先试。加快发展数字贸易、离岸转手买卖、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资金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探索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企业外债管理改革试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放宽外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工作许可和停居留限制,探索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建立实施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制度。
强化绿色低碳转型,打造新经济新支柱产业。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聚焦研发、制造、流通等环节,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公认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创新策源地。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先在自贸试验区布局,加快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支持三大片区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开展联动改革、联动创新、联动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前沿的优势,服务全省更好地融入国际循环。支持三大片区通过制度创新增进“一带一路”沿线经贸合作,重点支持连云港片区发挥“一带一路”开放门户优势,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依托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等平台,加强与上海、浙江等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联动。支持片区之间推动平台资源要素共享,实施联动创新、联动发展。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开展差别化探索,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作者系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