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两点,“我们在一起”项目创始人焦冬子准时出现在南锣鼓巷的一个胡同,这个80后女孩友好地向我打招呼,她刚从西部回来,晒伤的脸上难掩疲倦。几句寒暄之后她微笑着带着记者走进了普诺艺术设计沙龙。
焦冬子,专业摄影师,喜欢四处晃荡、捕捉画面。2012年在西部游走时,她发现贫困地方的家庭很多老人没有遗照,家庭照片也很少,而这些照片,或许是这些老人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真实的唯一影像。于是在2012年5月发起了“我们在一起”项目,给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免费拍照。如今的焦冬子已经走了西部不少地方,给那里的人们带去了安慰与关怀。
一张照片的价值
2009年春节前后,还在某校摄影专业上学的大学生焦冬子来到西海固拍照。一路走一路就住在沿途的农家。宁夏人的热情好客与这里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每到一家,热情洋溢的宁夏人都会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来招待客人。但每家都很清贫,焦冬子所到的人家一般都是这样的陈设:一个窑洞,一个炕,两个缸,一个小柜子。大部分这样的家庭都没有全家福,有的人一生甚至只是在办身份证的时候照过一次相。
于是,面对乡亲们的友好款待,焦冬子选择用一张照片作为回报,她边走边拍,希望能为更多人留下珍贵的纪念。
在宁夏彭阳,焦冬子曾经给一户人家的孩子拍过一张残疾照,因为要办残疾证,需要提供一张照片,焦冬子就随手帮他们拍了。等到焦冬子第二次来到彭阳,这户人家特意把焦冬子请回了家。傍晚时分,这家人悄悄的把自家养的鸡给宰了,焦冬子知道,这是这个家庭最奢侈的菜肴,在一个需要养活三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鸡肉,主人家的盛情让焦冬子难以下箸。焦冬子被他们深深的触动:“我只是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他们就这么款待我。”
老乡亲的一份盛情让她感受到一张照片的价值,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还有太多的人渴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此后的旅程中,焦冬子尽可能用手中的相机满足身边每一个希望拍照的人。
2010年9月,焦冬子去青海泽库县草原摄影,一位草原妈妈看见手拿相机的焦冬子,兴奋地将儿子拽到小牦牛上,拍完以后,母子俩很期待地想要看到照片,但焦冬子用的是胶片相机,没办法直接看,她只好让母子俩留下地址,以便寄给他们。但是牧民说他们很快就要换草场了,没有固定地址,这让焦冬子感到非常遗憾,如果自己随身带着相纸和打印设备该有多好!
几年的行走让焦冬子感受到,青海、宁夏这些边远地区的人极少拍照,更不要说家庭相册,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张遗像。焦冬子虽然也不断地给遇到过的家庭和老人拍照,再到城市冲洗然后寄回去,但是有的老人等不到她把照片寄回去就已经去世,有的游牧家庭没有固定地址,很难收到信,这些经历让焦冬子产生了一个想法——带上全套设备走进乡村,为那些还没有自己照片的人送去一张照片。2012年,她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正式着手筹备这件事情,她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情的名字——“我们在一起”。
在制造影像垃圾的时代
制造一些温暖
焦冬子的计划是在宁夏西海固的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六个县的农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拍摄,给300个家庭送上照片。西海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因为西海固有极大的需要,又因为自己熟悉西海固,她又把自己公益行动的第一站定在了这里。
2012年6月,焦冬子认识了一个热衷公益的杭州人,他在宁夏隆德资助的一个女孩子刚刚考上了大学,他决定不再帮助她,但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见过面,听说焦冬子在为“我们在一起”的项目筹款,于是委托焦冬子给这个女孩拍张照。
于是,焦冬子带着这位热心人士资助的一千块钱出发了。刚到隆德,焦冬子就直接联系这户人家,才知道女孩叫妮妮,妮妮家住在一个类似盆地的山谷里。下午五点半,焦冬子见到了来联材镇的妮妮,因为天色已晚,回村的公共汽车已经收班,她们不得不在路边拦一辆过路车。
夜色渐浓,焦冬子背着三十来公斤重的大箱子和各种外挂,好容易拦下一辆车,对方要价40块钱,因为觉得价钱太贵,妮妮建议步行回家。焦冬子背着沉甸甸的行李在盘山路上走了二十分钟,终于到达了山顶,妮妮告诉她,下山就到家了,30分钟就行,却没想到下山的二十几分钟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下山来,放眼望去依然是茫茫的西瓜地和南瓜地,忍住疲劳负重前行了一段路程,这才到达妮妮的家。”
对妮妮来说,从山那边的联材镇走到家的距离很近,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或许她是想为焦冬子省下40块钱。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焦冬子来说,很是不易。
妮妮的妈妈很高兴家里来客人,她妈妈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耕了8亩地,四点起床犁地,割麦子时不吃不睡,为了给妮妮凑学费通宵打蚕豆,喝着水就睡着了……她走路像阵风,总是开怀的笑,只需拉他们一把,孩子找到工作就熬出头了。
她热情地招待焦冬子。焦冬子给妮妮家拍了照片,洗出来寄给了在杭州的那位朋友。妮妮还为焦冬子在她们村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临走的时候焦冬子把别人捐的善款留了3000块给妮妮,资助她上学,因为焦冬子知道,被资助过的孩子更懂回馈,更会把爱心传递。
妮妮家的探访并不是焦冬子的第一次隆德之行,离开妮妮家,焦冬子再一次走村串户为村民们拍照。上一次到一些乡村的时候,很多人并不信任这个外来的陌生女子。而这一次来,焦冬子很受欢迎,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信任她了,大家纷纷给焦冬子拿馍馍吃,而且还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焦冬子把大家聚集在打麦场上,准备给大家伙拍照,瘦男人张大武正忙着筛胡麻,满脸大胡子头发长长的,听说要照相马上躲到一边去:“海怪一样咋见人”邻居居然变魔术一般拿来理发的家伙什儿就在场上开工刮脸理发,还带整理服装培养情绪。一袋烟功夫清清爽爽的夫妻俩就上镜了。
腰巴庄是西海固西吉的一个庄子,腰巴庄称为“老人村”名副其实,留守或孤寡老人占一大部分…他们穷困孤独,有的老泪纵横,逢人便问见到他儿子没?这个村子由于是个留守村,生活条件也极其恶劣。 腰巴庄如同与世隔绝,网络电话都不通。焦冬子看见村民家的被子已经看不出来原来的颜色,因为没水清洗、用的时间长,硬得像石头!于是他们决定做点实事,他们就去西吉买了二十床棉被,找了个小车拉进村。这二十张棉被被送到了每一家,一张张崭新的棉被与他们破败的家格格不入。再想起当地人顿顿吃的土豆加馍馍,不由得觉得一阵心酸。
2012年7月焦冬子的“我们在一起”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创意项目奖金奖。
释放着生命独有的暖意
从宁夏回来,焦冬子又去了青海泽库县草原,当地的王老汉听说有城里来的年轻人为大家拍照,殷勤地将焦冬子迎到家里。那天是王老汉夫妇最开心的一天,他们穿着他们认为最得体的衣服,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老两口正坐在堂屋门口,表情略微拘束,这是他们的第二张合影。看着这么温馨幸福的时刻,焦冬子随即写了一句话发到了微博上:“为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而去做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而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焦冬子说:“给他们照合影的时候欢乐多多,都是老夫老妻甚至要抱孙子的人了,要他们在镜头前站近一点都难为情,更别说牵手搂肩了,男人们还比较能够做到主动一点,老婆们可不干了,面对丈夫的亲密动作几乎要打起来,那样子像是回到了十八岁。”
在姬文渊老人和他的老伴身上,焦冬子格外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羞涩与感动。
在孙阳村,姬文渊老人和老伴面带微笑的出现在了镜头里,常年生病的他们今天显得格外精神,他们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几乎全家都没有劳动能力,尽管被贫穷、疾病和苦难困扰,但在面对焦冬子的镜头时,他们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退缩。
焦冬子拍下的只是一张张人像,却为外面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贫穷的西部。“有不少朋友也想到这边看看,我也会把我在这里的生活状况告诉他们:这里的人一般不吃早饭,午饭晚饭是馍馍和面条,睡土炕可能会痒痒,因为缺水,每天洗脚都有困难,洗澡一次则需要到县城去,手机信号不好,联络不畅,上网要到镇上,至少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条件好的家庭会有摩托或者三轮可乘,条件不好只能步行,我一般走条件不好的家庭,所以多数要步行。”
焦冬子的善行感染了好多人,快门一闪的善举也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精神慰藉,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行善的机会。好多人看到焦冬子的照片中,孩子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就都往那些地区寄衣服,许多人纷纷要求焦冬子提供联系方式,焦冬子就和当地的一个公益机构联系,帮助他们把善品发放下去。这确实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惊喜。
最后,焦冬子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穿着一身整整齐齐的深圳校服,笑容满面,焦冬子告诉我,这是他最好的衣服。
随着照片素材的不断增加,焦冬子的“我们在一起”项目又有了新的计划。“我正在以上次西海固拍摄的片子作为主题,制作明信片、笔记本和画册,一部分是给好心朋友的回报,一部分是希望可以卖出去。‘我们在一起’的下一站是云南,希望这些衍生产品可以帮助我筹到下次去云南的资金,让项目可持续地运转下去。”
当记者问到,既然这么苦为何还要坚持的时候,焦冬子引用了微博上的一句话:“每次看到这些照片上人们的笑容,我所有的劳累和委屈都会一扫而光。”
“我还要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在一起’项目的每一个人,每当我要绝望的时候是你们拉我走向阳光的方向。通往梦想的路总是困难重重,只有这么多同样有梦又有爱的朋友支持鼓励才能使脚步继续。刚开始的时候还有朋友劝我现实点,去做商业摄影,这让我难过。因为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焦冬子,专业摄影师,喜欢四处晃荡、捕捉画面。2012年在西部游走时,她发现贫困地方的家庭很多老人没有遗照,家庭照片也很少,而这些照片,或许是这些老人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真实的唯一影像。于是在2012年5月发起了“我们在一起”项目,给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免费拍照。如今的焦冬子已经走了西部不少地方,给那里的人们带去了安慰与关怀。
一张照片的价值
2009年春节前后,还在某校摄影专业上学的大学生焦冬子来到西海固拍照。一路走一路就住在沿途的农家。宁夏人的热情好客与这里的贫穷形成鲜明的对比。每到一家,热情洋溢的宁夏人都会把自家最好的食物拿来招待客人。但每家都很清贫,焦冬子所到的人家一般都是这样的陈设:一个窑洞,一个炕,两个缸,一个小柜子。大部分这样的家庭都没有全家福,有的人一生甚至只是在办身份证的时候照过一次相。
于是,面对乡亲们的友好款待,焦冬子选择用一张照片作为回报,她边走边拍,希望能为更多人留下珍贵的纪念。
在宁夏彭阳,焦冬子曾经给一户人家的孩子拍过一张残疾照,因为要办残疾证,需要提供一张照片,焦冬子就随手帮他们拍了。等到焦冬子第二次来到彭阳,这户人家特意把焦冬子请回了家。傍晚时分,这家人悄悄的把自家养的鸡给宰了,焦冬子知道,这是这个家庭最奢侈的菜肴,在一个需要养活三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鸡肉,主人家的盛情让焦冬子难以下箸。焦冬子被他们深深的触动:“我只是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他们就这么款待我。”
老乡亲的一份盛情让她感受到一张照片的价值,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还有太多的人渴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此后的旅程中,焦冬子尽可能用手中的相机满足身边每一个希望拍照的人。
2010年9月,焦冬子去青海泽库县草原摄影,一位草原妈妈看见手拿相机的焦冬子,兴奋地将儿子拽到小牦牛上,拍完以后,母子俩很期待地想要看到照片,但焦冬子用的是胶片相机,没办法直接看,她只好让母子俩留下地址,以便寄给他们。但是牧民说他们很快就要换草场了,没有固定地址,这让焦冬子感到非常遗憾,如果自己随身带着相纸和打印设备该有多好!
几年的行走让焦冬子感受到,青海、宁夏这些边远地区的人极少拍照,更不要说家庭相册,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张遗像。焦冬子虽然也不断地给遇到过的家庭和老人拍照,再到城市冲洗然后寄回去,但是有的老人等不到她把照片寄回去就已经去世,有的游牧家庭没有固定地址,很难收到信,这些经历让焦冬子产生了一个想法——带上全套设备走进乡村,为那些还没有自己照片的人送去一张照片。2012年,她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正式着手筹备这件事情,她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情的名字——“我们在一起”。
在制造影像垃圾的时代
制造一些温暖
焦冬子的计划是在宁夏西海固的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六个县的农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拍摄,给300个家庭送上照片。西海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因为西海固有极大的需要,又因为自己熟悉西海固,她又把自己公益行动的第一站定在了这里。
2012年6月,焦冬子认识了一个热衷公益的杭州人,他在宁夏隆德资助的一个女孩子刚刚考上了大学,他决定不再帮助她,但是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见过面,听说焦冬子在为“我们在一起”的项目筹款,于是委托焦冬子给这个女孩拍张照。
于是,焦冬子带着这位热心人士资助的一千块钱出发了。刚到隆德,焦冬子就直接联系这户人家,才知道女孩叫妮妮,妮妮家住在一个类似盆地的山谷里。下午五点半,焦冬子见到了来联材镇的妮妮,因为天色已晚,回村的公共汽车已经收班,她们不得不在路边拦一辆过路车。
夜色渐浓,焦冬子背着三十来公斤重的大箱子和各种外挂,好容易拦下一辆车,对方要价40块钱,因为觉得价钱太贵,妮妮建议步行回家。焦冬子背着沉甸甸的行李在盘山路上走了二十分钟,终于到达了山顶,妮妮告诉她,下山就到家了,30分钟就行,却没想到下山的二十几分钟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下山来,放眼望去依然是茫茫的西瓜地和南瓜地,忍住疲劳负重前行了一段路程,这才到达妮妮的家。”
对妮妮来说,从山那边的联材镇走到家的距离很近,因为她已经习惯了,或许她是想为焦冬子省下40块钱。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焦冬子来说,很是不易。
妮妮的妈妈很高兴家里来客人,她妈妈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耕了8亩地,四点起床犁地,割麦子时不吃不睡,为了给妮妮凑学费通宵打蚕豆,喝着水就睡着了……她走路像阵风,总是开怀的笑,只需拉他们一把,孩子找到工作就熬出头了。
她热情地招待焦冬子。焦冬子给妮妮家拍了照片,洗出来寄给了在杭州的那位朋友。妮妮还为焦冬子在她们村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临走的时候焦冬子把别人捐的善款留了3000块给妮妮,资助她上学,因为焦冬子知道,被资助过的孩子更懂回馈,更会把爱心传递。
妮妮家的探访并不是焦冬子的第一次隆德之行,离开妮妮家,焦冬子再一次走村串户为村民们拍照。上一次到一些乡村的时候,很多人并不信任这个外来的陌生女子。而这一次来,焦冬子很受欢迎,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不信任她了,大家纷纷给焦冬子拿馍馍吃,而且还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焦冬子把大家聚集在打麦场上,准备给大家伙拍照,瘦男人张大武正忙着筛胡麻,满脸大胡子头发长长的,听说要照相马上躲到一边去:“海怪一样咋见人”邻居居然变魔术一般拿来理发的家伙什儿就在场上开工刮脸理发,还带整理服装培养情绪。一袋烟功夫清清爽爽的夫妻俩就上镜了。
腰巴庄是西海固西吉的一个庄子,腰巴庄称为“老人村”名副其实,留守或孤寡老人占一大部分…他们穷困孤独,有的老泪纵横,逢人便问见到他儿子没?这个村子由于是个留守村,生活条件也极其恶劣。 腰巴庄如同与世隔绝,网络电话都不通。焦冬子看见村民家的被子已经看不出来原来的颜色,因为没水清洗、用的时间长,硬得像石头!于是他们决定做点实事,他们就去西吉买了二十床棉被,找了个小车拉进村。这二十张棉被被送到了每一家,一张张崭新的棉被与他们破败的家格格不入。再想起当地人顿顿吃的土豆加馍馍,不由得觉得一阵心酸。
2012年7月焦冬子的“我们在一起”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创意项目奖金奖。
释放着生命独有的暖意
从宁夏回来,焦冬子又去了青海泽库县草原,当地的王老汉听说有城里来的年轻人为大家拍照,殷勤地将焦冬子迎到家里。那天是王老汉夫妇最开心的一天,他们穿着他们认为最得体的衣服,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老两口正坐在堂屋门口,表情略微拘束,这是他们的第二张合影。看着这么温馨幸福的时刻,焦冬子随即写了一句话发到了微博上:“为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而去做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而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焦冬子说:“给他们照合影的时候欢乐多多,都是老夫老妻甚至要抱孙子的人了,要他们在镜头前站近一点都难为情,更别说牵手搂肩了,男人们还比较能够做到主动一点,老婆们可不干了,面对丈夫的亲密动作几乎要打起来,那样子像是回到了十八岁。”
在姬文渊老人和他的老伴身上,焦冬子格外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羞涩与感动。
在孙阳村,姬文渊老人和老伴面带微笑的出现在了镜头里,常年生病的他们今天显得格外精神,他们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几乎全家都没有劳动能力,尽管被贫穷、疾病和苦难困扰,但在面对焦冬子的镜头时,他们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退缩。
焦冬子拍下的只是一张张人像,却为外面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一个他们所不知道的贫穷的西部。“有不少朋友也想到这边看看,我也会把我在这里的生活状况告诉他们:这里的人一般不吃早饭,午饭晚饭是馍馍和面条,睡土炕可能会痒痒,因为缺水,每天洗脚都有困难,洗澡一次则需要到县城去,手机信号不好,联络不畅,上网要到镇上,至少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条件好的家庭会有摩托或者三轮可乘,条件不好只能步行,我一般走条件不好的家庭,所以多数要步行。”
焦冬子的善行感染了好多人,快门一闪的善举也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精神慰藉,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行善的机会。好多人看到焦冬子的照片中,孩子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就都往那些地区寄衣服,许多人纷纷要求焦冬子提供联系方式,焦冬子就和当地的一个公益机构联系,帮助他们把善品发放下去。这确实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惊喜。
最后,焦冬子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穿着一身整整齐齐的深圳校服,笑容满面,焦冬子告诉我,这是他最好的衣服。
随着照片素材的不断增加,焦冬子的“我们在一起”项目又有了新的计划。“我正在以上次西海固拍摄的片子作为主题,制作明信片、笔记本和画册,一部分是给好心朋友的回报,一部分是希望可以卖出去。‘我们在一起’的下一站是云南,希望这些衍生产品可以帮助我筹到下次去云南的资金,让项目可持续地运转下去。”
当记者问到,既然这么苦为何还要坚持的时候,焦冬子引用了微博上的一句话:“每次看到这些照片上人们的笑容,我所有的劳累和委屈都会一扫而光。”
“我还要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在一起’项目的每一个人,每当我要绝望的时候是你们拉我走向阳光的方向。通往梦想的路总是困难重重,只有这么多同样有梦又有爱的朋友支持鼓励才能使脚步继续。刚开始的时候还有朋友劝我现实点,去做商业摄影,这让我难过。因为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