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架式学习”是通过给学生一些支持与帮助,使学习上困难的学生建立对于新知识的理解.通过利用“支架”来达到学习目的,实现自觉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目标.文章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为例,以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支架学习方式建构,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50-01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支架这个名词来源于建筑工人在建筑时使用的脚手架.维果斯基最先在他的心理学相关理论中引用.事实上,在教育中,也存在“脚手架”也就是这里的“支架”。它的意义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达到想要的学习目的,需要在自己原来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依靠别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帮助就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上[1]。学生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下越过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认知水平。
支架式教学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总结,教师应该在一旁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动手实践时,不但要让学生对事物有基本的认识,而且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自己做出推测,并验证自己的推测,最后反思并且总结。
支架式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细微提醒下自主探究问题并小组讨论.在自主学习和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一起解决困难.从而转换自己的思路,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支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建构
1.前期准备。
(1)学习任务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有余数除法之后,让学生接触这一知识的实际场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和生活之间关系很大.这节课开设了学生平时很熟悉的游玩生活场景,让学生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在解出的商和余数后,因为实际情景是不同的,所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很重要。
(2)学生分析。
学生已可以较熟练使用除法进行快速地把物体进行分配.而怎么用一定的方法来处理这个结果是本节课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重难点.因此,案例设计的时,要寻找那些比较靠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摸索,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进1法”和“去尾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使学生妙用知识.
(3)确定最近发展区。
通过对教学重难点及以上的分析,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是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理解“加1法”、“去尾法”这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是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加1法”、“去尾法”。
2.支架搭建的实施。
(1)问题情境设置。
老师: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狗狗皮皮想带你们到游乐场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呀?(想)我们班有40名同学,再把老师加上是多少人呀?(41人),同学们快看,小火车来啦,那我们快点上车好不好?(好)
【分析】利用学生都去过游乐场,创设游乐场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引出下面的支架设置了一些障碍,41人是一个质数,不能被4和5整除。
(2)支架第一层。
①老师:火车上有很多很多的长椅,但是每张长椅只能坐下4名同学,那我们41个人最少需要多少张长椅才能都坐下呢?
②老师:那到底是10张长椅还是11张长椅呢?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或者用老师给大家的学具来看看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③老师给出一些适当的学具(方块、彩色笔和绘画纸和红旗等),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研究。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成员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
⑧演一演(学生使用电脑,进行展示)
⑨列式计算(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同时写出计算的过程)
⑩老師:同学们,我们是怎么解决坐长椅的问题的呀?
【分析】在第一层支架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和辨别,使学生经历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通过学生的交流、验证,得到结论,进而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3)支架第二层。
①老师:同学们快看,游乐场到了。我们来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啊?
(课件展示游乐场场景图)
②老师:我们先去划船好不好。(好)
③老师:我们先看看一条船能坐几个人呢?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呀?
(“每条船限乘5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限乘.)
④老师:我们41个人要乘几条船呢,同学们能在草稿纸上帮老师算一算吗?(能)
⑤列式解答并进行交流(投影进行展示)
⑥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在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时。在我们求出商之后,结果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商”进一步的处理,从而解决问题。
⑦老师:我们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开开心心上船啦!
(4)支架第三层。
①老师:我们玩了那么久,同学们一定口渴了吧,老师给你们每组20元钱给你们去买牛奶吧。一瓶牛奶3元钱,20元钱最多能买几瓶牛奶呢?
②分组讨论是否要“加1”.并汇报。
③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有余数的时后,有时候算出商以后需要“加1”,但有时却不能加一,要根据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5)支架消失。
在支架式学习后,教师了解到学生己经掌握了需要学习的内容,穿越了“最近发展区”之后,支架自动消失了。
三、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思考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很强.支架式教学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理论的“支架式学习”理论之上,强调给学生构建合适的“支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起来。
使用支架式教学.应关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有权利把握学习的全过程;其次,支架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因此支架着重要关注的是现有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适合的支架应该要能调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2];最后,支架式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独立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融合进行.独立探索,需学生自主参与,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利用认知冲突的引发又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维果斯基著,余震远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增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韩翔(1994-),男,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刘芳(1994-),女,安徽亳州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彭如意(1995-),男,安徽六安人,东湾小学教师。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50-01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意义
支架这个名词来源于建筑工人在建筑时使用的脚手架.维果斯基最先在他的心理学相关理论中引用.事实上,在教育中,也存在“脚手架”也就是这里的“支架”。它的意义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达到想要的学习目的,需要在自己原来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依靠别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帮助就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上[1]。学生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下越过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认知水平。
支架式教学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总结,教师应该在一旁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在动手实践时,不但要让学生对事物有基本的认识,而且要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自己做出推测,并验证自己的推测,最后反思并且总结。
支架式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细微提醒下自主探究问题并小组讨论.在自主学习和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一起解决困难.从而转换自己的思路,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支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建构
1.前期准备。
(1)学习任务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有余数除法之后,让学生接触这一知识的实际场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和生活之间关系很大.这节课开设了学生平时很熟悉的游玩生活场景,让学生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在解出的商和余数后,因为实际情景是不同的,所以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很重要。
(2)学生分析。
学生已可以较熟练使用除法进行快速地把物体进行分配.而怎么用一定的方法来处理这个结果是本节课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重难点.因此,案例设计的时,要寻找那些比较靠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摸索,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进1法”和“去尾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使学生妙用知识.
(3)确定最近发展区。
通过对教学重难点及以上的分析,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是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理解“加1法”、“去尾法”这两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是能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加1法”、“去尾法”。
2.支架搭建的实施。
(1)问题情境设置。
老师:同学们,今天可爱的小狗狗皮皮想带你们到游乐场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呀?(想)我们班有40名同学,再把老师加上是多少人呀?(41人),同学们快看,小火车来啦,那我们快点上车好不好?(好)
【分析】利用学生都去过游乐场,创设游乐场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引出下面的支架设置了一些障碍,41人是一个质数,不能被4和5整除。
(2)支架第一层。
①老师:火车上有很多很多的长椅,但是每张长椅只能坐下4名同学,那我们41个人最少需要多少张长椅才能都坐下呢?
②老师:那到底是10张长椅还是11张长椅呢?你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或者用老师给大家的学具来看看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③老师给出一些适当的学具(方块、彩色笔和绘画纸和红旗等),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研究。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成员探讨自己的研究成果)
⑧演一演(学生使用电脑,进行展示)
⑨列式计算(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同时写出计算的过程)
⑩老師:同学们,我们是怎么解决坐长椅的问题的呀?
【分析】在第一层支架学习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和辨别,使学生经历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通过学生的交流、验证,得到结论,进而发展了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3)支架第二层。
①老师:同学们快看,游乐场到了。我们来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啊?
(课件展示游乐场场景图)
②老师:我们先去划船好不好。(好)
③老师:我们先看看一条船能坐几个人呢?同学们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呀?
(“每条船限乘5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限乘.)
④老师:我们41个人要乘几条船呢,同学们能在草稿纸上帮老师算一算吗?(能)
⑤列式解答并进行交流(投影进行展示)
⑥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在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时。在我们求出商之后,结果并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商”进一步的处理,从而解决问题。
⑦老师:我们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开开心心上船啦!
(4)支架第三层。
①老师:我们玩了那么久,同学们一定口渴了吧,老师给你们每组20元钱给你们去买牛奶吧。一瓶牛奶3元钱,20元钱最多能买几瓶牛奶呢?
②分组讨论是否要“加1”.并汇报。
③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有余数的时后,有时候算出商以后需要“加1”,但有时却不能加一,要根据的情况来进行判断。
(5)支架消失。
在支架式学习后,教师了解到学生己经掌握了需要学习的内容,穿越了“最近发展区”之后,支架自动消失了。
三、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思考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很强.支架式教学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和维果斯基理论的“支架式学习”理论之上,强调给学生构建合适的“支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起来。
使用支架式教学.应关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有权利把握学习的全过程;其次,支架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因此支架着重要关注的是现有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适合的支架应该要能调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2];最后,支架式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独立探索以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融合进行.独立探索,需学生自主参与,而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利用认知冲突的引发又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参考文献
[1]维果斯基著,余震远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琦,刘增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韩翔(1994-),男,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刘芳(1994-),女,安徽亳州人,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彭如意(1995-),男,安徽六安人,东湾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