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教学是高职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声乐教学中两大主要唱法,是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歌唱艺术形式,各有所长。因此本文從论述美声和民族唱法的差异与融合入手,做出研究分析,通过融合两种唱法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期更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精神,让学生的声乐知识更全面、更专业。
【关键词】高职师范院校;声乐;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
声乐唱法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两者有诸多相同之处,却又截然不同,因此需要歌唱家和音乐方面的学者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并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联和异同作为声乐唱法教学中主要课题,促进我国声乐的稳定发展。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概念及特点
美声唱法极具影响力,影响世界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十七世纪初期,在欧洲意大利美声唱法(Belcanto)诞生,十八、十九世纪进入成熟期。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期,早期歌剧即抒情音乐剧作为音乐新形势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把戏剧和音乐完美地融合,为美声唱法奠定了基础,在音乐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歌剧艺术形式的产生,给音乐创作带来重大变革,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若想突显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化,需要歌唱艺术形式具有新生力量。美声唱法能够把男女高、中、低音声部区分开,将人类自然形态的艺术美感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从美声唱法能更好地把歌剧中人物形象化的角度看,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
美声唱法声音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使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声唱法主要有五方面特点:一,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二,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三,美声唱法要求字母一致,吐字清楚;四,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五,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与中国的民歌、戏曲发展相关,具有民族特色,是音乐艺术家在中国历史文化不断传播的历史中,创造、发展起来能够反映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唱法。在早期放牧狩猎活动中产生萌芽,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纽带。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一)对共鸣的要求是关键
美声唱法要求高中低音统一混合共鸣,歌唱过程中调动身体所有的共鸣腔体。美声唱法为形成共鸣的震动,讲求声音的丰满立体,气息稳且上下贯通。虽然美声唱法的起源在欧洲意大利,但却是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得以完善的,高中低音的共鸣对唱歌男女都有具体的要求,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曲目配合高中低音的共鸣。民族唱法则是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歌唱形式,重点讲求部分共鸣,其中更注重头腔的共鸣,声音的音色基本不变。民族唱法因为讲求字正腔圆,为达到声音清脆明亮,所以对头腔的共鸣要求较高。民族唱法起源于中国的地方戏曲,故而在发声方面不够规范。民族唱法的作品一般是高音,只有民族男高音或民族女高音的说法,没有中音、低音的说法。因此高职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声乐课上,需要明确两种唱法共鸣腔体的差异,这有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
(二)咬字和归韵
面罩支持、气息控制、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三要素。打开喉咙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基本功,需要在口腔内完成字的打开与归韵,故而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养成内口腔打开进行歌唱的习惯,保持口腔的打开状态要求有关的肌肉放松,放松的同时口腔还需要保持相应的紧张状态,避免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学生在声乐训练中必然要经过这对矛盾的阶段,放松了咬字不清,咬字清晰了给人感觉僵硬。教学中两种唱法的融合
由于演唱技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对我国声乐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唱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美声唱法中汲取许多声乐技巧,并发扬民族唱法中的突出嗓音的特点,逐渐认同美声唱法是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融合,需要经历漫长的争论和磨合期。
虽然从咬字、气息、共鸣等方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矛盾。但从古代开始,我国便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重视气息。而从美声唱法的诞生开始,就注重“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同样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两种唱法,均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声乐基本功的训练,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稳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具有相似的发生原理,尽管在共鸣、咬字、气息等演唱技巧方面存在差异,但两种唱法并不是矛盾的。如我国殷秀梅、阎维文等歌唱家将两种唱法相融合,并且运用得很完美,做到了“民歌美唱”。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两种唱法的优势,汲取二者的优势,使二者相互交融。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民族唱法做深呼吸的基础上,采用美声唱法中整体共鸣的特色与民族唱法相融合,学习演唱技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两种唱法各有特色,在唱法的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为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发扬民族传统唱法的同时,吸收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少杰.声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18):153-154.
[2]路雨.美声民族唱法共鸣腔运用异同初探[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9):77-78.
[3]石旭东.民族声乐与美声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对比[J].黄河之声,2015(22):107.
【关键词】高职师范院校;声乐;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
声乐唱法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两者有诸多相同之处,却又截然不同,因此需要歌唱家和音乐方面的学者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并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联和异同作为声乐唱法教学中主要课题,促进我国声乐的稳定发展。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概念及特点
美声唱法极具影响力,影响世界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十七世纪初期,在欧洲意大利美声唱法(Belcanto)诞生,十八、十九世纪进入成熟期。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期,早期歌剧即抒情音乐剧作为音乐新形势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把戏剧和音乐完美地融合,为美声唱法奠定了基础,在音乐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歌剧艺术形式的产生,给音乐创作带来重大变革,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若想突显人物特点,使人物形象化,需要歌唱艺术形式具有新生力量。美声唱法能够把男女高、中、低音声部区分开,将人类自然形态的艺术美感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从美声唱法能更好地把歌剧中人物形象化的角度看,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
美声唱法声音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使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声唱法主要有五方面特点:一,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二,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三,美声唱法要求字母一致,吐字清楚;四,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五,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与中国的民歌、戏曲发展相关,具有民族特色,是音乐艺术家在中国历史文化不断传播的历史中,创造、发展起来能够反映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唱法。在早期放牧狩猎活动中产生萌芽,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纽带。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一)对共鸣的要求是关键
美声唱法要求高中低音统一混合共鸣,歌唱过程中调动身体所有的共鸣腔体。美声唱法为形成共鸣的震动,讲求声音的丰满立体,气息稳且上下贯通。虽然美声唱法的起源在欧洲意大利,但却是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得以完善的,高中低音的共鸣对唱歌男女都有具体的要求,并且有与之相适应的演唱曲目配合高中低音的共鸣。民族唱法则是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歌唱形式,重点讲求部分共鸣,其中更注重头腔的共鸣,声音的音色基本不变。民族唱法因为讲求字正腔圆,为达到声音清脆明亮,所以对头腔的共鸣要求较高。民族唱法起源于中国的地方戏曲,故而在发声方面不够规范。民族唱法的作品一般是高音,只有民族男高音或民族女高音的说法,没有中音、低音的说法。因此高职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声乐课上,需要明确两种唱法共鸣腔体的差异,这有利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
(二)咬字和归韵
面罩支持、气息控制、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三要素。打开喉咙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基本功,需要在口腔内完成字的打开与归韵,故而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养成内口腔打开进行歌唱的习惯,保持口腔的打开状态要求有关的肌肉放松,放松的同时口腔还需要保持相应的紧张状态,避免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学生在声乐训练中必然要经过这对矛盾的阶段,放松了咬字不清,咬字清晰了给人感觉僵硬。教学中两种唱法的融合
由于演唱技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对我国声乐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唱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美声唱法中汲取许多声乐技巧,并发扬民族唱法中的突出嗓音的特点,逐渐认同美声唱法是科学合理的发声方式。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融合,需要经历漫长的争论和磨合期。
虽然从咬字、气息、共鸣等方面,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存在矛盾。但从古代开始,我国便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说法,重视气息。而从美声唱法的诞生开始,就注重“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同样强调气息的重要性。两种唱法,均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声乐基本功的训练,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稳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具有相似的发生原理,尽管在共鸣、咬字、气息等演唱技巧方面存在差异,但两种唱法并不是矛盾的。如我国殷秀梅、阎维文等歌唱家将两种唱法相融合,并且运用得很完美,做到了“民歌美唱”。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两种唱法的优势,汲取二者的优势,使二者相互交融。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民族唱法做深呼吸的基础上,采用美声唱法中整体共鸣的特色与民族唱法相融合,学习演唱技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两种唱法各有特色,在唱法的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为推进我国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发扬民族传统唱法的同时,吸收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少杰.声乐美声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18):153-154.
[2]路雨.美声民族唱法共鸣腔运用异同初探[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9):77-78.
[3]石旭东.民族声乐与美声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对比[J].黄河之声,2015(2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