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地理思维融入生活之中,让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融入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学科知识源于生活中的各样现象总结。只有让生活中的地理常识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理解我们的地理知识,才能让学生贴近生活,理解生活中的常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将地理教学生活化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一直提到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将以本人的个人观点来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展开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生活;课堂教学
时光荏苒,从恢复高考到现今,地理教学在中考、会考、高考中几经漂泊,起起落落。如何让地理这门课程能够更加的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地理教师如何努力的改造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科成绩学科地位,一直以来都是我們地理学科人心中的重担。在近几年发行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应当努力融入生活之中。因此,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让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走入地理教学之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学校对我们地理教学的要求。
如何使地理教学生活化,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融入知识框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考内容。
一、 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很多的教育学家都在强调我们的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细化我们的课堂,活跃我们的教学。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基础的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应该是永不落伍的课题。让生活融入课堂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反响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好的课堂引入往往是好的开始
生活走进课堂,我们首先应当联系实际状况,成功引入生活案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引领学生,创造生动的课堂情节,因此课堂的引言部分就至关重要了。比如在《必修一》课本中的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小节中,对于河流地貌的地貌发育特征的讲述过程中,没有现实的考察与应用,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地貌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更加的熟悉这一点,但是对于城市地区的学生中上游地区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可能就比较少见了。因此,对于这一节我们不妨这样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好了课前备课工作。
利用分组,一方面,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带领一部分学生寻找河流,并沿着河流往上,寻找特征河段,沿途拍下不同河段的河流特征,重点拍摄上游河段的落差侵蚀,中游段的河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地貌,下游段的三角洲堆积地貌,并且额外拍摄一些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的河段特征破坏现象,由此来引导学生。
另一方面,在课堂之中展示我们的作品,让所有同学共同观看并提出看法。学生因为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性情高涨,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踊跃发言,发表他们的所见所感,并能结合课本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与疑问,整堂课程下来,效果非常显著。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侵蚀堆积地貌,我们又分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课前要求一部分学生分组准备几个长方体纸盒,几袋细沙,几瓶矿泉水,然后于课堂之中,模仿地形地貌特征,将细沙堆在纸盒之中,然后半斜45度角,之后叫几个学生上来演示将水倒到细沙之上,以此演示河流向下流动的过程,并请另外几位同学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总结。
通过教学可以发现,这小节内容的教学效果特别的良好,学生学起来也是信心高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我们不止学习了课本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努力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之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我们放开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再比如《必修3》中第四章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小节内容中,交通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接触非常多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身边的常见的交通方式的变化,从交通工具,交通线路,交通速度等等方面展开,让学生对比他们身边的交通路线的改变,交通方式的变化,出行、旅游等的交通工具利用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时间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分组讨论,互相补充,教师起引导总结功能,如此下来,既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吸引课堂,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 教学过程中的穿插——激发课堂气氛
一堂课4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学生一天下来要上七八节课,同时又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全神贯注,全心向学是很有难度的,难免出现课堂开小差的状况。这时候我们要是能够在部分课堂之中引入他们熟悉的身边生活现象,生活案例,往往能够使他们精神一振,展开思维并努力参与进课堂之中。
比如《必修3》中第三章节的《农业的区位》这一小节内容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少年同学来说,农业对于现在的学生可能会相对比较陌生一点,兴趣度也会相对比较小,但是身边的农业方式的改变那是非常丰富的。
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做了丰富的调查。比如学校的周边有个村庄叫百花村,顾名思义,该村庄花卉种植面积相当的大,也是我们地区的一个通过农业发展相当富裕的村庄。我们指导了学生回去调查收集资料,比如该村庄之前农业的发展是怎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怎么通过改变地方的条件,发展农业,该地区发展花卉种植有什么优势条件,现代网络对花卉销售起到了什么奇妙作用等。
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引领,最终列举出:该村庄靠近漳州市区有市场优势,政府派专家指导,开拓来源与销售,并花费巨资开办闻名全国的花博会,为村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与销路,同时该村庄附近河流较多,水源丰富,地形宽阔平坦,土地众多,人口集中,劳动力丰富。这些条件都促使该村庄发展花卉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充分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并能够熟练使用,展开讨论得出结果,相信比我们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的有用。同时也将乡土地理融入了课堂教学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增进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识。
四、 课堂的结尾与反思、学生复习方面
一节成功的课堂不只有好的开始,好的过程,也应该有好的结尾。怎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有足够的兴趣去好好的复习我们的课堂内容,也是我们地理教学中一个活跃的话题。其实我们也可以让生活地理走进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中,增进他们的课余地理兴趣度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多看多学多理解我们的地理知识。
比如讲解《气候》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南北气候差异,课余时间能够及时地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去观察我们周围的植被特征,利用我们的周围优势去观察山脚与山腰、山顶的植被变化。收集一些外出旅游的不同地方景色图片,风景画面,根据南北差,东西差等等,在班级开展一些小的图片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提高了地里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生活理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当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我们的课堂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载体,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将生活实践落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可以成为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式。
作者简介:康志敏,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生活;课堂教学
时光荏苒,从恢复高考到现今,地理教学在中考、会考、高考中几经漂泊,起起落落。如何让地理这门课程能够更加的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地理教师如何努力的改造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科成绩学科地位,一直以来都是我們地理学科人心中的重担。在近几年发行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应该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应当努力融入生活之中。因此,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让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走入地理教学之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学校对我们地理教学的要求。
如何使地理教学生活化,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融入知识框架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亲切感,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更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思考内容。
一、 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很多的教育学家都在强调我们的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细化我们的课堂,活跃我们的教学。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基础的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应该是永不落伍的课题。让生活融入课堂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反响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 好的课堂引入往往是好的开始
生活走进课堂,我们首先应当联系实际状况,成功引入生活案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引领学生,创造生动的课堂情节,因此课堂的引言部分就至关重要了。比如在《必修一》课本中的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小节中,对于河流地貌的地貌发育特征的讲述过程中,没有现实的考察与应用,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地貌的发育过程与特征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可能更加的熟悉这一点,但是对于城市地区的学生中上游地区河流地貌的发育特征可能就比较少见了。因此,对于这一节我们不妨这样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好了课前备课工作。
利用分组,一方面,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带领一部分学生寻找河流,并沿着河流往上,寻找特征河段,沿途拍下不同河段的河流特征,重点拍摄上游河段的落差侵蚀,中游段的河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地貌,下游段的三角洲堆积地貌,并且额外拍摄一些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导致的河段特征破坏现象,由此来引导学生。
另一方面,在课堂之中展示我们的作品,让所有同学共同观看并提出看法。学生因为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性情高涨,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踊跃发言,发表他们的所见所感,并能结合课本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与疑问,整堂课程下来,效果非常显著。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侵蚀堆积地貌,我们又分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课前要求一部分学生分组准备几个长方体纸盒,几袋细沙,几瓶矿泉水,然后于课堂之中,模仿地形地貌特征,将细沙堆在纸盒之中,然后半斜45度角,之后叫几个学生上来演示将水倒到细沙之上,以此演示河流向下流动的过程,并请另外几位同学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最后再由教师做出总结。
通过教学可以发现,这小节内容的教学效果特别的良好,学生学起来也是信心高涨,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我们不止学习了课本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努力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之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我们放开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再比如《必修3》中第四章的《交通运输方式》这一小节内容中,交通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接触非常多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身边的常见的交通方式的变化,从交通工具,交通线路,交通速度等等方面展开,让学生对比他们身边的交通路线的改变,交通方式的变化,出行、旅游等的交通工具利用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时间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分组讨论,互相补充,教师起引导总结功能,如此下来,既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吸引课堂,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 教学过程中的穿插——激发课堂气氛
一堂课4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学生一天下来要上七八节课,同时又要求他们每节课都要全神贯注,全心向学是很有难度的,难免出现课堂开小差的状况。这时候我们要是能够在部分课堂之中引入他们熟悉的身边生活现象,生活案例,往往能够使他们精神一振,展开思维并努力参与进课堂之中。
比如《必修3》中第三章节的《农业的区位》这一小节内容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少年同学来说,农业对于现在的学生可能会相对比较陌生一点,兴趣度也会相对比较小,但是身边的农业方式的改变那是非常丰富的。
课前,我们要求学生做了丰富的调查。比如学校的周边有个村庄叫百花村,顾名思义,该村庄花卉种植面积相当的大,也是我们地区的一个通过农业发展相当富裕的村庄。我们指导了学生回去调查收集资料,比如该村庄之前农业的发展是怎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怎么通过改变地方的条件,发展农业,该地区发展花卉种植有什么优势条件,现代网络对花卉销售起到了什么奇妙作用等。
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引领,最终列举出:该村庄靠近漳州市区有市场优势,政府派专家指导,开拓来源与销售,并花费巨资开办闻名全国的花博会,为村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与销路,同时该村庄附近河流较多,水源丰富,地形宽阔平坦,土地众多,人口集中,劳动力丰富。这些条件都促使该村庄发展花卉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通过这些讨论,学生充分了解了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并能够熟练使用,展开讨论得出结果,相信比我们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的有用。同时也将乡土地理融入了课堂教学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增进了他们对自己家乡的认识。
四、 课堂的结尾与反思、学生复习方面
一节成功的课堂不只有好的开始,好的过程,也应该有好的结尾。怎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有足够的兴趣去好好的复习我们的课堂内容,也是我们地理教学中一个活跃的话题。其实我们也可以让生活地理走进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中,增进他们的课余地理兴趣度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多看多学多理解我们的地理知识。
比如讲解《气候》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南北气候差异,课余时间能够及时地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去观察我们周围的植被特征,利用我们的周围优势去观察山脚与山腰、山顶的植被变化。收集一些外出旅游的不同地方景色图片,风景画面,根据南北差,东西差等等,在班级开展一些小的图片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地理见识,提高了地里学习兴趣。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生活理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成为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当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融入我们的课堂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载体,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将生活实践落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可以成为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式。
作者简介:康志敏,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程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