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应加强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最有效之一的语文学习方法就是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积累要从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做起,从朗读、识字、运用和写话说话这每一步做起。做好每一步,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才能让孩子得心应手地学好语文。
【关键词】积累 实在有效 利用教材 深入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8-02
语文一词中“语”为话语,“文”为文字,“文”是从“语”中提炼出来的,是精确、简明、优美的,具有高度规范性的。入学儿童就应该积累这样的书面语言。这与我们平时的口头语言,甚至是地方语言是有很大差别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入学儿童要学好语文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学习口语一样,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积累与运用。然而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要让学生形成语文中很重要的语感,我们就要引导孩子无时无刻去积累那些精确的、简明的、优美的文字。而我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字优美、语言凝炼又能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好文章。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课堂上,在每一篇课文中引导学生去学会积累文中的字、词、句并学习积累的方法。
一、落实有效朗读,在读中积累。
低年级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往往只凭借自己的感觉或凭着记忆来朗读课文。“别的同学这样读,我也便这样读;我这样读着顺口,也就这样读下去”。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并未集中在书本上,只是随波逐流般跟读,或进行无意识朗读。这归根究底还是由于他们识字量不多,新课标教材虽然把很大一部分的识字任务都集中在了这个年段,但是真正把这些“生字”学得像“熟字”那样,一见面就能不假思索地认出来,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还是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或许快些,那么接受能力慢的孩子所需要的这个过程肯定是长的,反复的。
真正有效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必须眼中有字,心中有字,能够真正逐字逐句去朗读。所以我觉得,朗读初始阶段,指读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朗读中,老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倾听每一个孩子朗读,当他们在朗读时,做到手指点字,不加字,不漏字,读通顺,读流利,这样的齐读或自由朗读会更有实效,而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意识跟读的现象,并且可以真正和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进行“亲密接触”。不过指读虽有一定的实效性,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却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所以指读还是限于初期阶段,课文读熟练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很好的记忆方法。我们都知道“熟读成诵”,而这样的朗读就需要老师在课上给出大量的时间,单纯的齐读像打疲劳战,学生读着累,老师听着也累,甚至读光了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所以在朗读相同内容时就要看老师是给这些“火药”加入了助燃剂,亦或是泼了冷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接读……或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大声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听读、腹读……。在朗读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那么学生在自己朗读和听他人朗读的过程中都進行了读的训练,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记忆。这样,那些文章中的经典片段,需要背诵的诗词佳句都会在朗读中悄悄积累,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便是那样的境界了!
二、灵活有效记字,在识字中积累。
新课标中低年级的教材识字量大,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授渔”者的角色,从教到扶到放,教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逐步积累各种识字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学习更多的字。
除了我们课文中介绍到的“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方法,这些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我在课中还提醒学生这样的方法记字也很好。如:在学习“休”字时,用会意的方法“一个人靠在木头上”去记;“暖”字,想到“太阳晒在身上就会暖洋洋”……这样的方法即有趣,又能很好地理解生字的含义,学生看到类似的字都能用上这样的方法,这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识字方法。另外,在学习“银”字时,我让学生搜索自己记忆库,找一找与它相似的字,学生找出“跟”“根”“很”……这样,学生就能在学这个字的同时,进一步积累有同样声旁的字,还对汉字的形声字特点有了更深的印象。
学习生字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件事,带着学生看电影学字、看课外书学字、在小区里认招牌学字,这些都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建立学字的意识,也是学生识字量的无限扩展。生活是学习的舞台,我们何不把课堂的外延放宽,让学生学得更广,学得更多?
三、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在练习中积累。
积累,积累,有时我们说着积累,让学生去看课外书,去摘抄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文本中的好词佳句,或者忽视了教给孩子认识辨别什么是好词佳句的能力。我觉得在课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低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首先着眼于教材文本,学会在文本中找出好词佳句,并去积累它们。在课堂上,我让孩子慢慢地去认识“( )的什么”、“( )地干什么”以及“干得( )”这三类词,首先是学会找,在对比中体会这样写,会使句子更加有趣、生动;其次让学生在找这些词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的”“地”“得”,并学着去辨别、区分,进而会在写句子时去正确运用。
佳句方面的积累也尤为重要。如写比喻句时,很多学生总是局限与“太阳像火球”,“月亮像小船”等简单句子。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很多,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在课堂上积累。比如在学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的奇石分别像什么,总结出句子:一块石头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一块石头像一只猴子坐在山上,望着翻滚的云海。一块石头好像一个仙人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这样,只需老师小小的指点,学生就能在语言的积累上有很大的收获。 四、学习课文的表达,让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积累。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很多课文通过几遍朗读,学生都能领会其中的含义,知道文中所蕴藏的道理。然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学习一篇篇课文,知道一个个故事,懂得很多道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如何从课文中去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课文中表达语句的方法,能像这些精美的课文一样去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是一组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字优美,语言凝炼,结构严谨,不但适合学生诵读积累,更是让学生学会表达,练习说话写句子的好范例。我在备课时针对第三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让学生模仿写了《美丽的东钱湖》、《杨梅》、《老师来了》三个片段。
最有意思的是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几句对周总理穿着的肖像描写后,要求他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来说说今天老师的样子。刚说完要求,学生就叽叽喳喳地热闹开了。平时在孩子们眼里最最严厉的老师,要让他们说说老师的样子,自然个个变得格外轻松和雀跃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个女孩子举手说道:“老师穿着黑色棉衣,黑色长裤,头上梳着辫子,笑容满面地向我们走来。”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学生说道:“不是辫子!”这边还没说完,另一边就有个男孩指着同桌说:“老师,她说你梳的头发像个包子。”其他学生一听这话,都哄堂大笑起来。我笑着肯定道:“对啊,你说得很形象,不过你可以说老师把头发梳成髻,这样会美一些。”并对刚才发言的女孩子说:“课文中的周总理是笑容满面的,那老师是不是笑容满面呢?我们除了学会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实事求是,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写的或你说的是哪个人。”学生听完我的话都不笑了。于是,我让学生再自由地重新说一说老师的穿着特点,因为那天我穿的黑色羽绒服的帽子上有很多绣花,算是我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了,我在他们说的时候还特意转过身,给了他们一个大特写。这下,孩子们就说得更热闹了。这之后,在大家讨论交流中,我又肯定了孩子们发现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严肃地走进教室;老师穿着一双灰色的长靴——这些很有个人特征的地方,使人物的肖像描写更具个性化,更生动形象。最后,我带着学生总结了写人物肖像时要注意观察仔细,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沟通交流,提高语文能力,加强语文素养。立足于“语言形式”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让语文教学朝着高效与真淳的方向发展。
古人講“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积累,积累更多的字,积累更多的词,积累不同类型的句子,积累表达语言的方式,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今后的语文人生积累下胸中的一片丘壑。而我们语文教师不如就把积累的阵地设在课堂,这样的课堂更实在,更精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积累 实在有效 利用教材 深入挖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8-02
语文一词中“语”为话语,“文”为文字,“文”是从“语”中提炼出来的,是精确、简明、优美的,具有高度规范性的。入学儿童就应该积累这样的书面语言。这与我们平时的口头语言,甚至是地方语言是有很大差别的。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入学儿童要学好语文就像呱呱坠地的婴儿学习口语一样,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积累与运用。然而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要让学生形成语文中很重要的语感,我们就要引导孩子无时无刻去积累那些精确的、简明的、优美的文字。而我们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字优美、语言凝炼又能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好文章。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课堂上,在每一篇课文中引导学生去学会积累文中的字、词、句并学习积累的方法。
一、落实有效朗读,在读中积累。
低年级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往往只凭借自己的感觉或凭着记忆来朗读课文。“别的同学这样读,我也便这样读;我这样读着顺口,也就这样读下去”。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并未集中在书本上,只是随波逐流般跟读,或进行无意识朗读。这归根究底还是由于他们识字量不多,新课标教材虽然把很大一部分的识字任务都集中在了这个年段,但是真正把这些“生字”学得像“熟字”那样,一见面就能不假思索地认出来,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还是必须要经过一个过程的,接受能力强的孩子或许快些,那么接受能力慢的孩子所需要的这个过程肯定是长的,反复的。
真正有效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必须眼中有字,心中有字,能够真正逐字逐句去朗读。所以我觉得,朗读初始阶段,指读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朗读中,老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倾听每一个孩子朗读,当他们在朗读时,做到手指点字,不加字,不漏字,读通顺,读流利,这样的齐读或自由朗读会更有实效,而不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意识跟读的现象,并且可以真正和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进行“亲密接触”。不过指读虽有一定的实效性,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却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所以指读还是限于初期阶段,课文读熟练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很好的记忆方法。我们都知道“熟读成诵”,而这样的朗读就需要老师在课上给出大量的时间,单纯的齐读像打疲劳战,学生读着累,老师听着也累,甚至读光了他们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所以在朗读相同内容时就要看老师是给这些“火药”加入了助燃剂,亦或是泼了冷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读、接读……或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大声读、轻声读、分角色读、听读、腹读……。在朗读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那么学生在自己朗读和听他人朗读的过程中都進行了读的训练,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记忆。这样,那些文章中的经典片段,需要背诵的诗词佳句都会在朗读中悄悄积累,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便是那样的境界了!
二、灵活有效记字,在识字中积累。
新课标中低年级的教材识字量大,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授渔”者的角色,从教到扶到放,教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逐步积累各种识字的方法,以便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学习更多的字。
除了我们课文中介绍到的“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方法,这些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我在课中还提醒学生这样的方法记字也很好。如:在学习“休”字时,用会意的方法“一个人靠在木头上”去记;“暖”字,想到“太阳晒在身上就会暖洋洋”……这样的方法即有趣,又能很好地理解生字的含义,学生看到类似的字都能用上这样的方法,这又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识字方法。另外,在学习“银”字时,我让学生搜索自己记忆库,找一找与它相似的字,学生找出“跟”“根”“很”……这样,学生就能在学这个字的同时,进一步积累有同样声旁的字,还对汉字的形声字特点有了更深的印象。
学习生字并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件事,带着学生看电影学字、看课外书学字、在小区里认招牌学字,这些都能在无形中让学生建立学字的意识,也是学生识字量的无限扩展。生活是学习的舞台,我们何不把课堂的外延放宽,让学生学得更广,学得更多?
三、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在练习中积累。
积累,积累,有时我们说着积累,让学生去看课外书,去摘抄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却往往忽视了教材文本中的好词佳句,或者忽视了教给孩子认识辨别什么是好词佳句的能力。我觉得在课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低年级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首先着眼于教材文本,学会在文本中找出好词佳句,并去积累它们。在课堂上,我让孩子慢慢地去认识“( )的什么”、“( )地干什么”以及“干得( )”这三类词,首先是学会找,在对比中体会这样写,会使句子更加有趣、生动;其次让学生在找这些词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的”“地”“得”,并学着去辨别、区分,进而会在写句子时去正确运用。
佳句方面的积累也尤为重要。如写比喻句时,很多学生总是局限与“太阳像火球”,“月亮像小船”等简单句子。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很多,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在课堂上积累。比如在学到《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的奇石分别像什么,总结出句子:一块石头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一块石头像一只猴子坐在山上,望着翻滚的云海。一块石头好像一个仙人伸着手臂指向前方……这样,只需老师小小的指点,学生就能在语言的积累上有很大的收获。 四、学习课文的表达,让学生在说话写话中积累。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很多课文通过几遍朗读,学生都能领会其中的含义,知道文中所蕴藏的道理。然而我们的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学习一篇篇课文,知道一个个故事,懂得很多道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如何从课文中去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课文中表达语句的方法,能像这些精美的课文一样去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是一组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字优美,语言凝炼,结构严谨,不但适合学生诵读积累,更是让学生学会表达,练习说话写句子的好范例。我在备课时针对第三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的侧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让学生模仿写了《美丽的东钱湖》、《杨梅》、《老师来了》三个片段。
最有意思的是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几句对周总理穿着的肖像描写后,要求他们学着课文的样子来说说今天老师的样子。刚说完要求,学生就叽叽喳喳地热闹开了。平时在孩子们眼里最最严厉的老师,要让他们说说老师的样子,自然个个变得格外轻松和雀跃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个女孩子举手说道:“老师穿着黑色棉衣,黑色长裤,头上梳着辫子,笑容满面地向我们走来。”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学生说道:“不是辫子!”这边还没说完,另一边就有个男孩指着同桌说:“老师,她说你梳的头发像个包子。”其他学生一听这话,都哄堂大笑起来。我笑着肯定道:“对啊,你说得很形象,不过你可以说老师把头发梳成髻,这样会美一些。”并对刚才发言的女孩子说:“课文中的周总理是笑容满面的,那老师是不是笑容满面呢?我们除了学会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实事求是,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写的或你说的是哪个人。”学生听完我的话都不笑了。于是,我让学生再自由地重新说一说老师的穿着特点,因为那天我穿的黑色羽绒服的帽子上有很多绣花,算是我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了,我在他们说的时候还特意转过身,给了他们一个大特写。这下,孩子们就说得更热闹了。这之后,在大家讨论交流中,我又肯定了孩子们发现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严肃地走进教室;老师穿着一双灰色的长靴——这些很有个人特征的地方,使人物的肖像描写更具个性化,更生动形象。最后,我带着学生总结了写人物肖像时要注意观察仔细,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沟通交流,提高语文能力,加强语文素养。立足于“语言形式”立足于“语言形式的学习、感受和运用”,让语文教学朝着高效与真淳的方向发展。
古人講“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积累,积累更多的字,积累更多的词,积累不同类型的句子,积累表达语言的方式,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今后的语文人生积累下胸中的一片丘壑。而我们语文教师不如就把积累的阵地设在课堂,这样的课堂更实在,更精彩。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