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以社会为学校,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工具、教育环境都可以大大优化;先生应该更多,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他从社会和政治高度研究中国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幼儿
陶行知思想教育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的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要求:教育活动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又要有助于丰富幼儿经验。
幼儿成长贯穿每天生活,幼儿学到的点滴都是从生活小事中获取的。如陶先生所说的,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相反,不好的生活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未来。如何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呢?我发掘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生活点滴是最值得关注的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琐碎的,但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多想一下,多做一点,收获就会更多。早晨入园,我们微笑着迎接幼儿,亲切地问早,为幼儿树立积极榜样,在老师、家长、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新来的小朋友都成了有礼貌的孩子,主动向大家打招呼,幼儿园是一个和睦相亲的大家庭,更适合生活教育。孩子刚入园,老师们都有同感:现在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是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长辈包办代替现象严重。进园后,我们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充分利用就餐机会让幼儿自己吃饭,学会正确用勺或筷子等,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剩饭菜等道理。可见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只有我们做个有心人,教育无处不在。
二、自然现象是值得升入探究的
幼儿园本身存在很多教育资源,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教育机会。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晨间锻炼时,可以带领幼儿看看幼儿园的花花草草,和孩子一起认识一些花、草,知道它们的特征,大自然中不以为然的现象都是我们能利用的,都是孩子乐意接受且接触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在家里或者幼儿园以外的地方发掘各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可以和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一起制作成玩具,如蛇皮袋可以制作成“跳带”,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小朋友自己的画,使“跳带”更美观。这些装饰品都来源于孩子灵巧的小手,都是孩子们亲手做出来的,原来我们扔掉的一些东西只要装饰一下,就可以变成漂亮的装饰品。让教育真正还原在生活中,生活才是幼儿精彩的“课堂”。
又如秋天来临时,可以利用秋天落叶飘飘、秋雨绵绵的自然景象,带领幼儿深入接触大自然。当我提议带孩子去“参观大自然”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带孩子们捡一些漂亮的树叶做成书签,或者当做教室中的装饰品。同时可以让幼儿捡一些树叶相互说说“叶子像什么”,有的觉得像小鱼,有的说像蝴蝶,可以让幼儿映在纸上照着画下来。教师把孩子捡到的叶子引入课堂教学,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幼儿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广泛的,生活中有大量人、事、物和活动,有大量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时机,幼儿在这些生活情景中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练习动作和技能,发展情感,形成个性。
三、生活实例是值得合理利用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需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有好有坏,参与社会生活,就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教人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认识坏的生活,改造坏的教育。所谓“看”,就是让孩子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感受和领略社会生活的变迁状况和人文状况。平时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其实暗藏了教育契机,就看教育者能否发现和抓住这些机会。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子。家里的东西从来不会与人分享,也不习惯与别人分享。有的孩子来了幼儿园或者出去就是为我独尊的样子,玩具要一个人玩,东西要一个人吃,从来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不可小看。这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利用这个故事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可以带孩子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孩子理解的故事。同时可以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个情景就值得引导孩子观察,并且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育,无处不在。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我们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情,让幼儿更全面地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涌.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语文天地,2004.1.
[2]教师角色如何变化.人民教育,2003.5.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幼儿
陶行知思想教育的精髓是生活教育理论,学陶就要学习陶行知的思想,就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最重要的命题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要求:教育活动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又要有助于丰富幼儿经验。
幼儿成长贯穿每天生活,幼儿学到的点滴都是从生活小事中获取的。如陶先生所说的,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活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相反,不好的生活会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未来。如何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呢?我发掘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生活点滴是最值得关注的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琐碎的,但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多想一下,多做一点,收获就会更多。早晨入园,我们微笑着迎接幼儿,亲切地问早,为幼儿树立积极榜样,在老师、家长、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新来的小朋友都成了有礼貌的孩子,主动向大家打招呼,幼儿园是一个和睦相亲的大家庭,更适合生活教育。孩子刚入园,老师们都有同感:现在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是问题,原因之一就是长辈包办代替现象严重。进园后,我们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充分利用就餐机会让幼儿自己吃饭,学会正确用勺或筷子等,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剩饭菜等道理。可见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只有我们做个有心人,教育无处不在。
二、自然现象是值得升入探究的
幼儿园本身存在很多教育资源,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教育机会。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晨间锻炼时,可以带领幼儿看看幼儿园的花花草草,和孩子一起认识一些花、草,知道它们的特征,大自然中不以为然的现象都是我们能利用的,都是孩子乐意接受且接触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在家里或者幼儿园以外的地方发掘各种能利用的废旧材料,可以和爸爸妈妈或者老师一起制作成玩具,如蛇皮袋可以制作成“跳带”,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小朋友自己的画,使“跳带”更美观。这些装饰品都来源于孩子灵巧的小手,都是孩子们亲手做出来的,原来我们扔掉的一些东西只要装饰一下,就可以变成漂亮的装饰品。让教育真正还原在生活中,生活才是幼儿精彩的“课堂”。
又如秋天来临时,可以利用秋天落叶飘飘、秋雨绵绵的自然景象,带领幼儿深入接触大自然。当我提议带孩子去“参观大自然”时,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带孩子们捡一些漂亮的树叶做成书签,或者当做教室中的装饰品。同时可以让幼儿捡一些树叶相互说说“叶子像什么”,有的觉得像小鱼,有的说像蝴蝶,可以让幼儿映在纸上照着画下来。教师把孩子捡到的叶子引入课堂教学,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到知识。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幼儿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广泛的,生活中有大量人、事、物和活动,有大量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时机,幼儿在这些生活情景中通过交往、参与、探究获得知识,练习动作和技能,发展情感,形成个性。
三、生活实例是值得合理利用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需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有好有坏,参与社会生活,就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教人过好的生活,受好的教育,认识坏的生活,改造坏的教育。所谓“看”,就是让孩子置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仅用自己的眼睛,更用自己的心感受和领略社会生活的变迁状况和人文状况。平时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看似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其实暗藏了教育契机,就看教育者能否发现和抓住这些机会。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子。家里的东西从来不会与人分享,也不习惯与别人分享。有的孩子来了幼儿园或者出去就是为我独尊的样子,玩具要一个人玩,东西要一个人吃,从来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不可小看。这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利用这个故事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可以带孩子挑选一些有教育意义又适合孩子理解的故事。同时可以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个情景就值得引导孩子观察,并且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育,无处不在。幼儿园教育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我们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情,让幼儿更全面地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既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涌.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语文天地,2004.1.
[2]教师角色如何变化.人民教育,2003.5.